贴对联的浆糊怎么制作

贴对联浆糊的制作方法:
1、首先准备一个大一点的盆 , 随后在里面加上一大勺的淀粉 , 随后再加上一勺的白糖 。淀粉在遇水之后本身就带着粘性 , 并且在搅拌的过程中 , 加上白糖之后增加了粘性 , 所以做贴春联的浆糊的过程中可以加些白糖 。
2、接下来在盆中倒入清水 , 加入的水和淀粉的比例在10:3左右 , 用上这样的比例 , 能将浆糊熬出来特别粘稠 , 在加水和淀粉的时候 , 要注意不能小于这个比例 , 否则做出来的浆糊就比较稀了 。
3、将淀粉、白糖以及清水进行充分地搅拌 , 在搅拌溶解之后 , 看到水呈现乳白色就可以了 。
4、将淀粉白糖水倒入锅中 , 小火开始熬白糖淀粉水 , 一直熬成浆糊状 , 这时候可以看到锅中的淀粉白糖水逐渐变少 , 一直到非常粘稠的糊状 。
5、熬成一小碗的浆糊 , 这时候就可以出锅了 , 可以先粘一下白纸 , 感觉特别粘稠就可以了 。
6、最后趁热把浆糊涂抹在对联的背面上就能贴了 。
贴春联的由来
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演化而来 。桃符起源很早 , 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月一日 , 造桃符著户 , 名仙木 , 百鬼所畏 。”可见 , 最初的桃符是用来驱除鬼怪的 , 也就是所谓的镇鬼灵符 。后来 , 人们便延续了这种风俗 。
桃符开始演变成春联 , 源起于五代十国时期 。据史书中的记载 , 后蜀主孟昶曾经令学士张逊在桃木板上题词 。张逊写完后 , 蜀主一看 , 不对仗 , 便提笔写道︰“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 。
但是此时 , 文献里并没有出现“春联”的字样 , 人们依然称之为桃符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 人们都保留着挂桃符的习俗 。宋王安石诗云∶“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贴对联的浆糊怎么制作】足见新年悬挂桃符 , 已经风行 。随着纸张的出现 , 人们便将厚重的桃木板换成了轻便的红纸张 。直到明代 , 桃符才正式以“春联”的身份亮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