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三侯分别是什么

中国古代将立冬节气分为3个5天 , 并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
第一:一候水始冻
这是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看出来的 , 既然进入冬季 , 我们都知道 , 水在低温下是会结冰的 , 尤其是水较少的情况下 , 一旦温度到达0度就会结冰 , 而立冬后的一候 , 指的就是水面开始结冰这个时候 。
第二:二候地始冻
这种情况可能南方的朋友看到的比较少 , 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朋友 , 不怎么看到冬天 。在冬天真正进入的时候 , 除了水面结冰之外 , 如果冻得比较严重 , 泥巴都可以冻成块 , 尤其是耕地犁过的那种 , 遭受极寒天气的时候 , 地里面的泥巴 , 看起来就像一个个放大的麻花一样 , 人站上去也不会倒塌 , 小时候冬天冷到这个样子的时候 , 哪怕是走进犁过的地里面泥巴也不沾鞋 , 因为上面的冰块非常坚硬 , 小孩子就算踩碎了泥巴也难以变成小颗粒 。
第三: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立冬三侯分别是什么】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 , 蜃为大蛤 , 立冬后 , 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 , 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 。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