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火绳( 二 )


文章插图
跳火绳相关节日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 。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 。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

跳火绳

文章插图
彝族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而跳火绳更是火把节的重要表演节目,举行时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 。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 。跳火绳更是彝族人民通过自己的肢体表达出对幸福的追求 。打歌节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穫、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肃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为背景,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兴尽方休 。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
跳火绳

文章插图
火把节“打歌”遍及云南,不仅彝族,就连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这种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脚舞”、“踏歌”、“跳芦笙”等名称 。据考证,“打歌”系“踏歌”转音而来 。早在汉唐之际,“踏歌”就曾是我国中原及南方民间十分活跃的民俗性歌舞 。而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所铸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个垂尾人连臂环舞的铜扣饰以及凝固在云南沧源等地崖画上的舞蹈图纹,其舞蹈图案都与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这也许可作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证 。至今,在云南巍山县巍宝山龙谭殿的壁画上还保留着一幅清代人绘製的“踏歌图”,其情形与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相关运动簸箕宴簸箕宴是彝族技巧类体育表演项目 。表演中,通过多轮的、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上菜”表演,热情好客的彝家小伙,在盛宴招待客人的时候,用他们娴熟、高超的技巧以及诙谐的表演,配上鲜明的彝族民间音乐,充分体现了彝家人机智、勇敢、幽默的民族性格和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艺术地再现了彝族民间古老而独具特色的上茶方式和饮食文化 。打磨秋打磨秋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在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较为流行 。磨秋,用一根比较坚硬的木头栽在寨边的草坪上,2米左右高,顶部稍细 。以作轴心,再用一根横木桿,中间凿凹,架在轴上 。打磨秋时,横桿上两端各有1人或两人,既可伏在桿上池可骑在桿上,交替蹬弹地面使横桿上下起落旋转,同时在桿上做出迴转翻滚、以腹贴桿四肢悬空、在旋转至地面时伸手拾花等许多技巧动作,凌空翻滚如空中飞人一般,既惊险又优美 。关于打磨秋还有一个很美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大旱不雨,庄稼无收,人们陷入恐怖和绝望之中 。有两兄弟想出个办法:用木头做成磨秋,荡到天去,求老天爷开恩 。他们打了15个昼夜的磨秋,终于感动了苍天,普降甘霖,但兄弟两因过劳而死去 。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在节日时打磨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