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

文章插图
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为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 (Lyssavirus) 中血清/基因1型病毒,而2~6型称“狂犬病相关病毒”,目前仅在非洲和欧洲发现 。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 。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 。一旦受染,如不及时採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在亚非拉开发中国家中每年有数万人死于狂犬病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狂犬病病毒
拉丁学名:Rabi es virus
别称:SRV
界:病毒界
科:弹状病毒科
属:狂犬病毒属
传播途径:唾液
形态结构病毒外形呈弹状(60~400nm×60~85nm),一端纯圆,一端平凹,有囊膜,内含衣壳呈螺旋对称 。核酸是单股不分节负链RNA 。基因组长约12kb,从3′到5′端依次为编码N、M1、M2、G、L蛋白的5个基因,各个基因间还含非编码的间隔序列 。五种蛋白都具有抗原性 。M1、M2蛋白分别构成衣壳和囊膜的基质 。L蛋白为聚合酶 。G蛋白在囊膜上构成病毒刺突,与病毒致病性有关,N蛋白为核蛋白有保护RNA功能 。G蛋白和N蛋白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抗原,刺激机体可诱生相应抗体和细胞免疫 。过去一直认为G蛋白是唯一诱生中和抗体,并能提供狂犬病保护性免疫的抗原 。而近年研究表明,除G蛋白外,该病毒的核糖核蛋白(RNP)在诱生保护性免疫应答上也起重要作用 。
狂犬病病毒

文章插图
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宿主範围广,可感染鼠,家兔、豚鼠、马、牛、羊、犬、猫等,侵犯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大脑海马回锥体细胞)中增殖,于细胞浆中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Negri body) 。在人二倍体细胞、地鼠肾细胞、鸡胚、鸭胚细胞中增养增殖,藉此可用于製备组织培养疫苗 。抗原型与变异狂犬病病毒仅一种血清型,但其毒力可发生变异 。从自然感染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株称野毒株(Wild strain)或街上毒株 (Street strain),致病力强,自脑外接种易侵入脑组织及唾液腺 。将野毒株在家兔脑内连续传50代后,家兔致病潜伏期逐渐缩短,2~4周缩短至4~6日,如再继续传代不再缩短,称固定毒株 (Fixed Strain),固定毒株对人及动物致病力弱,脑外接种不侵入脑内增殖,不引起狂犬病,巴斯德首先创用固定制成减毒活疫苗,预防狂犬病 。抵抗力狂犬病病毒对热、紫外线、日光、乾燥的抵抗力弱,加温50℃1小时、60℃5分钟100℃2分钟、高压锅110℃1分钟即死,也易被强酸、强硷、甲醛、碘、乙酸、乙醚、肥皂水及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去污剂灭活 。于4℃可保存一周,如置50%甘油中于室温下可保持活性1周 。狂犬病的分型用血清学方法可将狂犬病毒属分为4 个血清型,Ⅰ型病毒有CVS 原型株、古典RV、街毒和疫苗株,血清Ⅱ、Ⅲ及Ⅳ型病毒为狂犬病相关病毒,其原型株分别为Lagos bat、Mokola 和Duvenhage 病毒 。1993 年,Bourhy 等人根据核蛋白基因N 端的500 个硷基的同源性将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分为6 个基因型:基因1~4 型分别对应于血清Ⅰ~Ⅳ型,从德国和芬兰蝙蝠中分离到的2 株欧洲狂犬病毒EBLV-1、EBLV-2 为基因型5 和6 。1996 年7 月,澳大利亚首次报导了发现于果蝠体内的Lyssavirus,被定为基因7 型,即ABLV 。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的小鼠耳蝠(Myotis blythi)中分离到Aravan 病毒,对其N基因及推导的胺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它与已知的7 个基因型的病毒均有明显区别,MAbs 检测其抗原特性与其他类型的病毒也有区别,因此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基因型致病免疫致病性狂犬病是人兽共患性疾病,主要在野生动物及家畜中传播 。人狂犬病主要被患病动物咬伤所致,或与畜密切接触有关 。也可能通过不显性皮肤或黏膜而传播,如狗舔肛门,宰狗、切狗肉等引起感染 。并有角膜移植引起感染的报告 。在大量感染蝙蝠的密集区,其分泌液造成气雾,可引起呼吸道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