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王府


英王府

文章插图
英王府【英王府】太平天国英王府(简称英王府)因曾为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府邸而得名,位于安庆市倒扒狮街马王坡,坐北朝南 。系利用马王庙等修葺和改造而成 。鹹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荃率湘军攻克安庆,英王府一度为曾国督帅行署,后又为安徽通志局、清节堂、大清安庆邮政局等 。1986年因罗尔纲草率错误的拍板,安庆老城自古流传的近代史第一古蹟遭到拆除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英王府
地理位置:安庆市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说明:历史悠久
介绍国内公认最权威的考证:《去伪存真,督帅行署“英王府”》 。【前言】安庆(Anqing,Anking),又称“宜城”简称“皖”,历史上曾有“皖城、皖江、怀宁”等名称 。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千年古城、百年省会”之美誉,被世人称为“安徽之源、禅宗之地、京剧之祖、黄梅之乡” 。安庆,是一座境内具有近六千年建城史的古城,早在新时期时代安庆市怀宁县境内就建有孙家城古城池,这是长江下游地区仅仅发现的两个新石器时代城址之一 。二千多年前,安庆为古皖国所在地,这里山称“皖山”水叫“皖水”城曰“皖城”,安庆和安徽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安庆”之称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寓意“平安吉庆”,现今安庆城区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庚申年,公元1260年),距今已有753年的历史 。东晋诗人郭璞曰“此地宜城”,故又名“宜城” 。由于安庆位于长江下游大别山与黄山山脉之间峡谷地带的核心位置,自古即为商贾云集和兵家必争之地 。明初安庆府直属京师(明初曾改称宁江府),后安庆府为两江巡抚驻地;从1667年安徽建省至1949年安庆解放,前后282年为安徽省府(首府)所在地,省、道、府、县长期同治安庆城 。政治、交通及商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兴盛与文化的繁荣,人文荟翠、名人辈出!特别是近现代时期,安庆为我国文化思想的发展,以及现代工业文明的起源与崛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督帅行署“英王府”,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为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书写了最具浓墨重彩的一页 。国家历史名城安庆,自古素有“万里长江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历来就是长江流域重要军事重镇 。特别是近现代史上,安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活动中心之一,为此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安庆留下了一段精彩纷呈的革命历史印记与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地位 。安庆,历史上太平军曾三克该城,它是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西大门,它也是清军与太平军双方攻占的同一重要目标 。太平天国乾王洪仁轩称:“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 。”,清湘军统帅、两江总督曾国藩抗旨称安庆:“目前关係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张本” 。这样重要的军事重镇在双方多次攻占中,也留下双方最高军事机构驻扎同一处的历史印记——“太平天国英王府暨大清两江总督督帅行署” 。自古以来安庆民间一直流传,位于四牌楼西街的清节堂就是太平天国英王府,至今附近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们还说这里有座王府,王府内有处神话般的天廷(天厅) 。现居住墨子巷的某老回忆:“解放初期,这里每天都有不少专家、学者以及省内外媒体采访人员来此採访、拍照、缅怀先烈,可到八十年代初期一切都改变了,不知什幺原因这里祖辈流传的英王府不再是王府,而偏僻的任家坡太史第突然成了新的英王府?”“以前我们这里有不少居民的老祖宗或爹爹(爷爷)辈,都是慈禧太后时期迁移来的,附近有这幺多户难道大家祖辈同时都记错了?”带着老人们的质疑,笔者开始对安庆这处“太平天国英王府”展开数年的调查 。结果发现,任家坡任塾屺园(俗称太史第)被立为太平天国英王府原来是一场闹剧,太平天国英王府还是史料记载、民间流传的马王坡清节堂,而当年考证的幸福路七十八号花纱布公司也不是英王府的核心建筑,只是两江总督曾国藩入驻安庆的督帅行署一部分 。[见图23]历史任家坡屺园被确定为太平天国英王府的材料主要有三处:一、安徽省文物局公布为太平天国英王府;二、任家坡太史第(即屺园)老屋位于所谓的“在城西门”;三、屺园东组二进发现太平天国壁画 。这三处惟独第一条属于“官方权威”认定,后两条根本就属于错误考证;官方权威如何认定?笔者调查发现此认定完全依据太平天国史研究已故权威罗尔纲先生当初草率的错误评断,而罗尔纲先生错评又是依据安庆地方个别不了解“安庆古城”及“太平天国史”的学者,凭私交上报单方面材料而被蒙蔽,罗尔纲先生也并未亲临安庆来实地考核现场 。本着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笔者在此发表该文,希望藉助本部落格纠正这一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建筑错误的认定,还原历史真实的原貌 。太平天国史研究权威罗尔纲先生生前在论证辨伪太平天国史时也出现过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罗尔纲先生敢于纠正自己的错误,曾说:“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勇于承认错误,欣然去改正错误,在一生不断地改正错误过程中,向前迈进,然后方有利于人民的科学研究事业 。”他一再强调,历史研究“必须要紧记着为人民服务,一论一述,都必须向人民负责,都必须为后代负责 。”罗尔纲先生这种认真严肃、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受到了史学界的广泛讚誉 。我相信罗尔纲先生在天之灵如果看到笔者这篇考证材料,他也会接受这一事实,纠正错误定论的!我们先来看看个别安庆地方学者所谓的考证依据:一、《能静居日记》“在城西门”大家都知道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是历史见证者之一,他的着作《能静居日记》可以说是第一手信,这一点双方都无异议 。《能静居日记》有记载:“八月二十五日,辛巳,晴 。子思先生昨约进城,遣小舟迎之来,饭后同行到督帅行署,伪英王府也 。在城西门,府屋颇多,不华美,亦不甚大,门墙皆彩画而已 。”[见图13]可以肯定,英王府位于安庆城西门,那安庆地方个别学者(以下简称:安学)考证的任家坡屺园是不是在城西门呢?笔者在此可以否定它,自古屺园都不属于城西门 。安学提出:任家坡太史第屺园在城西门依据是此屋虽离南门最近,但古城子午线只分东西、不分南北,任家坡太史第位于古城子午线以西,故属于城西门 。笔者认为:安学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安庆城,纯属无知!安庆城古城最早开六门,西门正观门俗称八卦门、南门盛唐门后改曰镇海俗称大南门、东南门康济门俗称小南门、北门集贤门、西北门万观门俗称小西门元代封闭 。城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入大南门就是近三十米高的盛唐山,古人别说是站在城楼,就是在城楼上再建一座太平天国望楼也是绝对看不到北门集贤门的 。赵烈文日记记载“在城西门”时赵烈文可是刚入安庆城,大白天的看不到星辰如何专业测量古城子午线?何况还不知道赵烈文懂不懂测量,因此赵烈文当时依据“在城西门”不可能是因为古城子午线 。另外,安庆城并非与国内大多数古城那样,南门做正门、北门是后门,南北门连线即所谓子午线作为古城中轴线 。安庆城正门是西门即正观门,正观门无论是规模还是瓮城都是其它城门不能比的,正门外左侧是谷龙巷、上濠,右侧是沟儿口、下濠,正门内左是县下坡、司下坡,右是五壋坡,黄家山;正门内、外呈乾[天]、坤[地]、艮[山]、兑[泽]、震[雷]、巽[风]、坎[水]、离[火]八卦布局,因此正观门俗称八卦门,也是安庆古城正门 。熟读安庆地方志或曾国藩以及幕僚们史料记载的就会知道,所有正式仪式或官员入职全部进出正观门,而其它家眷或家属白红丧喜事全进出南、北偏门 。另东门枞阳门是古城后门,后门无大山依靠,因此明代在东门外建振风塔以弥补先天地势上的不足 。笔者多次考证发现,安庆古城东西门之间的连线才是古城中轴线 。一般古城进正门左右拥有钟、鼓二楼,安庆城也一样,进正观门便是西门大街(即后期分段为:西门内正街、司下坡、龙门口、倒扒狮、四牌楼西街),左鼓楼(今谯楼)、右钟楼(县学宫处,毁),再往前即四牌楼(古城中心点)、东门大街(即后期分段为:钱牌楼、天后宫、小拐角头、东门内正街)而至东门枞阳门 。自古安庆古城不但以此为中轴线绘城池图,而且所有衙门全部位于此中轴线北侧,从西向东依次是:怀宁县衙、江防署、布政司藩署、巡抚院署、安徽省政府、安庆市政厅、按察司臬暑、安庐道暑、安庆府衙等 。[见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为何会出现如此现象?笔者多年研究,简要来说因古人设立衙门都是坐北朝南,署衙大门朝向古城内正街或大街;安庆城有史料记载的衙门(指政府署衙,各分局、分所、分营除外),可以说没有一处位于古城中轴线以南,如早期不存的:元季淮西分司、明季督学察院、明季巡江察院、明季守备暑、明季将军府等等,也都全部位于古城中轴线以北 。我们再来看看存在争议的马王坡“清节堂”与任家坡“屺园”,前者清节堂位于古城倒扒狮街即西门大街,倒扒狮又称黄门坊,因题“黄门司谏”,自古就属城西门;明嘉靖三十三年《安庆府志》有记:“卷之五,地理志,坊,怀宁,黄门,在县学东 。”而且清鹹丰、同治年间清节堂所属黄门坊、忠节衢也属于城西门,可决定清节堂“在城西门” 。而后者屺园,不但位于古城中轴线以南,而且偏居一偶,历来就是古城城南边缘附属民宅与仓库之地 。自明代有史可查屺园属于古城南门,且清鹹丰、同治年间,此处主街只能通达城南与城中,不能直达城西门,直至上世纪安庆城才穿‘县学宫’破山修了一条道路到达西门 。数百年来屺园一直归属同安衢,太平天国前、后时期可查史料记载例如:1、清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记载:“卷之三,地理志,乡镇,怀宁,衢,同安,在大南门内 。”2、《怀宁县誌名胜》清桐城硕儒姚永朴(1861一1939)作《论墨绝句》注云:“霄汉楼在镇海门内,康熙中礼部郎任塾,购废址为园,名之曰屺,将毋之义也 。”镇海门即大南门 。3、民国四年《怀宁县誌》记载:“名胜,霄汉楼在镇海门内,邑绅任塾购废址为园,名之曰屺,将母之意也 。中竖楼,曰‘霄汉缥缈欲飞,江山满目’ 。”镇海门即大南门 。4、《安庆史志》记载:“霄汉楼:在今大南门内 。”可见安学例举赵烈文日记中“在城西门”一词来作为屺园证据是站不住脚的,可以说提出任家坡位于城西门,是对安庆古城不了解,属断章取义 。二、太平天国英王府壁画对于安庆古城任家坡太史第这组任塾“屺园”,被安学定为太平天国英王府旧址,是因为屺园东组二进发现壁画残痕,安学们剥剔出被白垩土层覆盖的壁画,即所谓的“狮凤梧桐”、“瓜瓞绵绵”、“骏马飞凤”和“暗八仙”四幅壁画[见图12] 。这一点,笔者与众多学者对此壁画的时期都无异议,那此壁画是不是就能证明此宅是太平天国英王府呢?安学提出:太史第这组任塾“屺园”老屋,在太平天国时期是故城第一巨宅,据“贼目踞大宅,群贼各居民房,谓之打馆”记载,老屋显然为“贼目”所踞,故必属英王府 。笔者认为:这样的考证似乎有些欲盖弥彰,此宅属于清早期建筑,保留至今见证了太平天国运动,屋内出现太平天国时期壁画很正常,但是安学指正此宅是“太平天国时期故城第一巨宅”,笔者不这幺认为 。首先要看任家坡屺园这组房屋是不是都是原先太平天国时期建筑? 笔者数年数十次去任家坡屺园现场考证,发现此宅半数都是清光绪年间之后的建筑,特别是中组三、四两进、东组一、三(后焚毁)、四三进都是清末民初近代徽派建筑;甚至连中组首进门楼,至少也是后期改建过的,惟独中组与东组二进还是清中期建筑,其中发现的太平天国壁画正是出现在东组二进墙壁上 。如此看来,说此宅是“故城第一巨宅”可以说太过牵强;先不说清节堂这组府邸,就谈安庆古城当时至少拥有五万以上军民,城内规模相似或超过屺园的大屋还有不少,如:大二郎巷湖南会馆、四方城公馆、天台里世太史第、荣升街大屋、孝子坊濮家老屋、忠孝街探花第等等 。特别是湖南会馆,这组房屋规模不小,主体建筑分三组,并且占据大半个大二郎巷,核心建筑也是太平天国之前清中期建筑,《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中对湖南会馆有多处清晰的记载:“旋至湖南会馆一看,将收拾为季弟停柩之所 。”“用六十四人大舆舁入西门,至湖南会馆暂为安置 。各官绅皆来行礼 。余于申刻行家奠礼 。”“在季弟灵榇公馆内三宿 。”“是日辰刻至季弟公馆,指示漆棺之法 。”“旋至季弟公馆,看漆棺之当否”“傍夕至季弟灵榇公馆”等等 。还有天台里世太史第,他的主人赵畇在《遂翁自订年谱》也有记载:“十二月购天台里宅宅故怀宁都御史杨勤恪公汝谷旧第乱后仅存时为外江军需局”,“军需局交还天台里屋略为修葺移居之”,可见安学提出天台里世太史第是后建房屋,也是没有很好的去调研此屋,显得不够专业 。证据出现了太平天国壁画就能确定屺园是英王府吗?笔者认为也还不能决定 。太平天国壁画不光只王府有,其它太平军官员官邸也是有壁画的;当时不但安庆城内有壁画,就连城外街道两侧也到处都是太平天国壁画 。“狮凤梧桐”、“瓜瓞绵绵”、“骏马飞凤”和“暗八仙”四幅壁画中飞禽是不是‘飞凤’暂且不论,像‘狮’、‘马’这样级别不高的壁画能定论英王府吗?就算是飞凤,安庆城可配此级别的也大有人在 。如:秦日纲,癸好三年十一月东王调翼王回京主防务,以顶天侯秦日纲代之,甲寅四年封为燕王,安庆设有行辕府邸 。张潮爵,癸好三年八月从翼王赴安庆安民;十一月,顶天侯秦日纲代之翼王,而潮爵为之副 。城破前为安徽省文将帅、爵力天义;“惟潮爵犹有余力,单舟冒重围而遁,清人据其第,检视其宅第,犹于其樑上得米五斗 。”张潮爵长期驻守安庆,他又是天王表弟,屺园虽不是英王府,但也不排除是他的府邸可能性 。《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记载:“三月初一日,是夜得探报,现守安庆者为伪受天义叶芸来、格天福陈时永、贡天福向仕才同伪启天义张朝爵、延天福施永通、欣天福侯淑钱等 。”可见安庆城云集太平天国众多义、安、福、豫、燕、侯六等爵,除了英王嫡系将领以及瑞人家眷外,其它将领府邸也在安庆 。如钥天福马玉堂安庆宅第,见李瀚章着《曾文正公奏稿》有记载:“卷十四《克服铜陵县无为州等处折》鹹丰十一年十月十四日 。先是无为州贼目马玉堂之妻子在安庆城内,曾国荃执而不杀,以密谕招降之 。马玉堂感激投诚,其机已于十九月漏泄 。伪顶王、朱王将马玉堂锁拿,意图坚守州城 。马酋党羽在城中闯乱,人声鼎沸 。我军突至,因其内乱而攻之,城遂大惊 。王明山令节字、智字两营,旱队潜伏南门外,而自率万化林、唐学发等攻大东门 。李朝斌、李济清、张得友等攻小东门 。王远和、郭明螯等攻仓北门 。万炮雷轰,子如密雨 。逆众大溃,遂于北门窜出 。水陆各营,登岸追击,杀毙二千余人,又入城搜杀五六百人 。”还有《求阙斋弟子记》中王家璧记载:“贼酋马玉堂之妻子,先在安庆城,国荃执而不杀,以密谕招降之”[见图15] 。王定安着《曾忠襄公国荃年谱》也为此记载:“先是贼酋马玉堂妻子在安庆公执不杀,谕降玉堂”等等 。[见图14] 有学者考证鹹丰十一年英王陈玉成管辖属下将领(包含借调忠王等属下将领)有:格天义提统军务陈时永、秉天义黄如来、浩天义刘玱林、亮天义蓝成春、杰天义赖文光、则天义梁成富、招讨主将宏天义陈学礼、平西主将吴定彩、涵天安罗振举、贡天安向仕才、迨天福,大左队量天安唐政才、小左队泳天安马融和、左一队吁天安卜占魁、左二队羡天安倪龙会、盖天义龚得树、天福薛郊伦、永天福邹宁保、占天燕李士贤、功天安陈得才、副掌率开朝忠良朝将殿前军主将吴汝孝(笔者疑,巴夏礼等洋人的记载安庆城破前已封王)、耆天义叶芸来、钥天福马玉堂、楗天燕彭学进、铄天侯汪新彩等,他们大多在安庆有宅第 。游览过国内其它太平天国王府的市民会发现,排在陈玉成英王爵位之后的几位王爵它们的王府石柱、大门、壁画中都出现与之对应“龙”的身影[见图60],如:太平天国忠王府五爪双龙戏珠图及龙纹、太平天国辅王府盘龙柱、太平天国侍王府云龙与五爪金龙、太平天国来王府(殿)飞翔蛟龙、太平天国戴王府龙纹等,而屺园却没有任何龙的痕迹,而多数老者回忆清节堂头门(照壁)、大门及大殿等都有龙的痕迹 。任家坡屺园并非安庆地方学者所考证的太平天国英王府,那英王府到底在哪呢?笔者虽不是专业考古人士,但对安庆城自宋以来各主要历史遗蹟可以说一般都知晓一二;经过多年研究考证,笔者先将真正的“太平天国英王府暨督帅行署”考证如下:一、太平天国英王府位置考证影印本《曾国藩日记》的记载:“八月廿一日,早饭后清理档案,旋开船至南门登岸,移寓公馆,即伪英王陈玉成之府也 。一连三所,其东一所为就天燕陈时安之伪宅 。”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也有记载:“八月二十五日,辛巳,晴 。子思先生昨约进城,遣小舟迎之来,饭后同行到督帅行署,伪英王府也 。”可见曾国藩督帅行署入驻的公馆主体建筑的前身,即是太平天国英王府 。英王府这组房屋是谁给曾国藩选为督帅行署的呢?目前国内还没有任何学者去研究,而笔者经多方考证分析,督帅行署选址除了九帅曾国荃外,还有一位竟是曾国藩的幕僚、晚清重臣、淮军创始人与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安庆女婿、曾国藩门生李少荃李鸿章 。《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有记:“八月十一日,巳正登舟,九弟送至舟次,恰李少荃到,谈及大丧典礼,宜在安庆省城举行,一面设立帐殿,以便百官行礼,一面打扫公馆,以便余近日移居” 。李鸿章不但为曾国藩选址督帅行署,且历史上着名的“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也是因他提议而让安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铁血城市之一 。公元1860年时湘军督帅曾国藩是否坚攻安庆的战略决策还犹豫不决,大多数湘军将领认为攻打太平天国最强悍的贼首陈玉成老巢安庆,根本就没有把握,反对声很多,而作为曾国藩最器重的门生李鸿章的一番建议,让曾国藩决定一定要攻下安庆,以至后来曾国藩多次抗旨也决不撤兵,坚定拿下安庆这一巨邑 。《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有记:“鹹丰十年五月初十日,……与希庵熟论安庆、桐城两军应否撤围,约沉吟二时之久,不决 。中饭后得少荃数言而决 。因写信与胡中丞,定为安庆、桐城二军皆不撤动,青草塥希庵之军亦暂不动 。”安庆城克,曾国藩移署皖城,先至城外河下水次公署,后曾氏兄弟同入正观门进城 。移署安庆,所带公文行李众多,河下虽是安庆古城正门外门户港口,但距离城内英王府还是很远,因此开船至南门外江乾石滩渡停靠才登岸,进安庆南门镇海门,经南门大街至古城中心四牌楼,西转西门大街百余米即到马王坡英王府,实属方便 。入城后李鸿章也搬进督帅行署居住,只不过居住的不是公署内寓而是公馆内幕府,曾国藩时常到李鸿章房中与之洽谈,《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有记载:“十月廿二日,至少荃处(注:少荃处,即督帅行署李鸿章住处),与钱菬甫久谈,渠请兵甚切,余以非二月不能筹出一支兵速赴上海 。”“十一月初六日,至少荃处一叙 。”“十一月廿六日,至少荃处久谈 。”“十一月十四日,……傍夕,至少荃处一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