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兴宁市下辖镇 大坪镇( 二 )


广东省兴宁市下辖镇 大坪镇

文章插图
目前,圩镇建成区达2.6平方公里,23条大小街道,总长7220米,2145间门店,常住16500人口,其中非农人口6354人,外来人口3122人 。圩镇新建有电信大厦、工商大厦、农贸市场、文化活动中心、老人活动中心、人民医院、停车场、机械化屠宰场等大型建筑场所,设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分公司、有线电视台 。圩镇人均居住面积25.9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排水、排污、绿化等配套设施完善,架设路灯255盏,绿化率38% 。现在的大坪圩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齐全,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圩镇的辐射能力和带动功能越来越明显,初步具备了富有岭东特色和风貌的小城镇 。文化特色美食布骆包子豆腐、大塘擂茶、豆乾、腐竹、黄粄、鱼生等 。马灯舞马灯舞作俗称“打马灯”,是大坪传统舞蹈,有着上百年历史,也是兴宁大坪流行最早最广的舞蹈艺术瑰宝 。在盛行时期,许多村社都有自已的马灯团 。马灯舞的红、白两只马灯是用竹织成的马身,长约2米,用红布或白布围裹,再配上其他颜色、线条、装饰物,马身中间骑坐部位留有能容一人腰围的孔,表演者把马套在腰间,并用布条绊在肩上,腰以下部位隐在马身中,在马身两侧各挂一块画有穿长靴的人腿的画布,看似骑马的姿态 。马灯舞主要由马灯小姐(花旦)、两个马郎倌(生)、打浪伞小丑(丑)、车夫(未)、丫环(青)、举灯笼的引路长者等角色,有纸马、浪伞、花车、鲤鱼、雄鸡、花扇、丝巾等道具,还有锣鼓、洋琴、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 。马灯舞含“十二月古文(打四围)拆字歌、打五更、补缸”四个节,整个节目有说有唱有歌有舞,曲调是独特马灯调 。流传中逐步形成韵调欢乐祥和、抒情格局,引用通侈易懂的岭东语歌声和语言,从正月唱到十二月,称为“十二月古文”,歌颂和祈求一年四季平安、五穀丰登、全年风调雨顺,体现循衡农民艰苦耕耘,年头到年尾战天斗地的创业精神;“拆字歌”的表演,歌颂了循衡人民夜以继日劳作的情境;“补缸”反映了循衡人素有外出谋生求发展的创业志问 。马灯舞的四个环节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是大坪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艺术 。相传,马行舜灯舞源于东汉末年,是循衡先祖为纪念、弘扬、传承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表演艺术形式的循衡民间传承舞蹈 。1905年间,大坪屏汉村连塘美罗柏章等带领学生和农民最先取材于民间传说,编练了马灯舞:“天上玉皇大帝视察民间疾苦,同行的还有乘坐花车的公主、乘座两匹战马的四个卫士、公主的两个丫环、为公主司伞的浪伞小丑,到了人间,当地长者星夜举灯引路 。”大坪镇是兴宁的山区乡镇,由于马灯舞带有民间添丁发财的好兆头,每年元宵期间演出最为繁忙 。随着岁月的迁移,这一艺术发展到周边地区 。大坪马灯舞从解放以来基本没有停止表演,只有文化大革命十多年中断了一段时间 。1958年冬,大坪马灯舞参加汕头地区(当时梅州地区属汕头地区)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 。近年来,马灯舞通过挖掘整理,重新登上舞台,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和喜爱 。风景名胜龙母嶂龙母嶂,华南岭东地区着名的道教旅游风景区 。位于大坪镇双红村双头山和罗岗镇潘洞之间,与龙川县大塘肚交界 。分别隶属于大坪镇与罗岗镇管辖 。从中国地形图看,它属于斜贯东北至西南方向,绵延千里的武夷山脉中南脉的南山嶂山系 。龙母嶂的主峰(即双头山)海拔668.2米,山峰尖锐,峭壁陡险,满山怪石嶙峋,石罅涌泉汩汩 。更有龙母仙娘降坛显灵佑民的神秘传说和山中的龙母遗蹟,是兴宁老八景之一 。吸引着众多的游人香客披荆棘,履巉岩,不辞险阻,探幽寻访 。药王山药王山坐落于大坪圩镇南侧,它不以雄浑高大出名,也不以奇峰异景闻世,只是因为一个神奇的传说,才让远近的人们趋之若鹜 。四百年前,把江西药王仙师的香炉移到这山上,药籤让信众相当相信,治癒不少不治之症的病人,使很多信众十分相信 。虽然它只是一个传说,但通过世代的流传,让药王山成了一处神奇的旅游景点 。药王山是大坪圩镇方圆几公里市民平时休闲健身的场所,因为周边的绿化好、生态好,让很多村民都非常神往,经常到这里呼吸新鲜的空气,亲近大自然 。山顶上有一个坪地,有石桌石凳,有鞦韆,几位老人在休闲健身,怡然自得 。放眼望去,到处是青山绿水,树木蓊蓊郁郁、鸟语花香,心情自然就好起来,有大坪镇“天然氧吧”的美誉 。大坪镇人民政府规划在药王山建立兴宁市药王山镇级森林公园 。桂安围大坪境内有很多古民居,像桂安围、吉安围、巩宁围等,其中最有名、保持最完整的要算是朱坑村的桂安围了 。它一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励志故事 。桂安围距今有172年的历史了,它沿中轴线而下分为上中下三个厅,有108间房屋 。因为独具客家特色,被列入梅州市客家古民居 。桂安围占地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有三堂四横,是属于四碉楼一望楼双围龙结构,大门两侧各有两个小门,南北两端均有转斗门,入门须沿石阶而上;上厅有神龛,中厅有四条方形花岗岩柱子,四根杉木檐柱,正堂、横屋均为两层,外墙用灰、石砌筑,显得非常壮观;屋檐、屏风等不少装饰品雕龙画凤,浸透着很浓的客家文化的气息,尽显大户人家的风範 。据村民说,这屋的兴建者原来只是个卖苦力的工人,平时帮有钱人家扛水泥、石灰,就这样通过多年来不断的辛苦劳作,终于赚到钱建了这个屋 。这个勤劳致富的故事一直激励着后辈,让这个屋子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丁财两旺的状态 。据说,最鼎盛的时候这里居住有六七十户人家,有几百人居住,平日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就像集市里一样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 。因为历史的变迁,如今,这个昔日热闹的围龙屋已经变得静悄悄了,大部分房间已经蒙上了一层灰尘,只有少数几户人家仍在这里住,为这个古老的围龙屋点起星星之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