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名


中华姓名

文章插图
中华姓名【中华姓名】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久远的姓氏传统 。
基本介绍中文名:中华姓名
类别:传统
内容:姓氏来源
国家:中国
姓的由来“姓”,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图腾”,是具有共同血缘(母系祖先)的人群用于区别婚姻的种族标誌(徽号),《释名》中说“女生曰姓”,即是这个意思 。“姓”维持了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世系;“氏”字本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蔓生于父系宗法社会 。做为具有共同祖先的子孙,旁支别属,各自为氏,以别贵贱,贱者无氏 。故北宋刘恕撰《通鉴外纪》注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所自分” 。这样,每一“姓”中可衍生出许多“氏” 。周代“姓”、“氏”区别已经模糊,汉代逐渐混而为一,姓氏连称,不再产生新的姓氏,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姓氏,姓氏和名字连称 。现今流传下来的姓氏中,姓较少,而且多带有“女”字偏旁 。姓氏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以国、以邑、以居”为第一大类,即以所居地为氏;“以字、以謚、以号、以爵”为第二大类,即以先祖的称号、谥号、名字为氏;“以官、以事、以职”为第三大类,即以所从事的工作或所做过的事情特徵为氏 。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郡望”,做为一些大姓望族对本姓的居住地的称呼 。“郡”字源自秦代的“郡县制” 。“郡望”一部分是姓氏的发源处,但大部分只反映了本姓氏中望族的地理分布 。我国的姓氏郡望分布于全国的十四个省份,以华北地区和江南地区为集中,侧面反映了华夏子孙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创业史 。现今的姓氏,已失去原有的意义,仅作为个人的名字前所冠的区别符号,有户口上、认识上的作用 。研究姓氏的渊源,也失去了宣扬封建宗法、家族观念的意义,赋予了新的涵义:梳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倡导优生优育等新的人口观念、加强海内外华夏子孙的民族凝聚力,以报效祖国和民族 。其他氏的产生原始社会的末期,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出现了氏 。夏、商两代,也有少量的“氏”产生 。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建立了71个封国,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贵族40人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据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法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即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称为氏,如田、白、鲍、费、范、屈、钟离、邯郸等 。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以说,周朝是我国氏的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 。而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氏的繁衍滋生越来越多,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姓氏合流之后,从古到今,中国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说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来的 。值得说明的是,远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金天氏(少昊)、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尧,又称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后世对想像与传说中的祖先的尊称,不同于“胙土为氏”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 。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 。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 。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 。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 。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 。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 。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 。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恆,凡恆性因避讳改为常氏 。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 。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複杂 。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 。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複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