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巴金笔名来源“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着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 。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家庭背景巴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 。1914年母亲去世 。1917年父亲也去世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旧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着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着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着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吶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 。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为着名 。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的译着也很多 。解放后,他写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 。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 。1968年8月,巴金被监禁;9月,被抄家,并接受各种形式的批判斗争 。在“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78年底到1986年8月,带病写“随时随地的感想”,连载于香港《大公报》,后编辑成《随想录》一书 。《随想录》五集(《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包括156篇散文随笔和若干序言、后记、附录,共四十万字 。《随想录》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重要的书,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 。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他的着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义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特点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 。正是因为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才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背景当巴金以割裂伤口的勇气揭示出这一切潜隐在个人和民族灾难之下的深在内容时,他其实也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四”精神的批判 。而《随想录》真正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便是它由作为知识分子的忏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选自《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基本信息书名:随想录作者:巴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1月第1版开本:16 开字数:466 千字ISBN:978-7-5063-4461-6定价:48.00 元(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