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科百合属 野百合


百合科百合属 野百合

文章插图
野百合(百合科百合属)野百合(学名:Lilium browniiF.E.Br. ex Miellez):鳞茎球形,直径2-4.5厘米;鳞片披针形,长1.8-4厘米,宽0.8-1.4厘米,无节,白色 。茎高0.7-2米,有的有紫色条纹 。叶散生,具5-7脉,全缘,两面无毛 。花单生或几朵排成近伞形;花喇叭形,有香气,乳白色,外面稍带紫色,无斑点,向外张开或先端外弯而不捲 。蒴果矩圆形,有棱,具多数种子 。花期5-6月,果期9-10月 。
【百合科百合属 野百合】生山坡、灌木林下、路边、溪旁或石缝中 。海拔100-2150米 。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在中国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以及西南各地 。鳞茎可食,亦作药用 。有润肺止咳、清热、安神、利尿等作用;园艺上极具观赏价值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野百合
拉丁学名:Lilium brownii  F.E.Br.ex Miellez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百合目
科:百合科
属:百合属
种:野百合
变种:百合
命名者及年代:F.E.Br.ex Miellez, 1841
形态特徵野百合的鳞茎球形,直径2-4.5厘米;鳞片披针形,长1.8-4厘米,宽0.8-1.4厘米,无节,白色 。茎高0.7-2米,有的有紫色条纹,有的下部有小乳头状突起 。叶散生,通常自下向上渐小,披针形、窄披针形至条形,长7-15厘米,宽(0.6-)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具5-7脉,全缘,两面无毛 。花单生或几朵排成近伞形;花梗长3-10厘米,稍弯;苞片披针形,长3-9厘米,宽0.6-1.8厘米;花喇叭形,有香气,乳白色,外面稍带紫色,无斑点,向外张开或先端外弯而不捲,长13-18厘米;外轮花被片宽2-4.3厘米,先端尖;内轮花被片宽3.4-5厘米,蜜腺两边具小乳头状突起;雄蕊向上弯,花丝长10-13厘米,中部以下密被柔毛,少有具稀疏的毛或无毛;花葯长椭圆形,长1.1-1.6厘米;子房圆柱形,长3.2-3.6厘米,宽4毫米,花柱长8.5-11厘米,柱头3裂 。蒴果矩圆形,长4.5-6厘米,宽约3.5厘米,有棱,具多数种子 。花期5-6月,果期9-10月 。产地生境产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和河南 。生山坡、灌木林下、路边、溪旁或石缝中 。海拔 (100-) 600-2150米 。生长特点野百合主要生长于山脊中下部坡度较大的草丛 。低矮灌木丛及石缝中,生长较分散 。喜温暖、湿润环境 。不耐乾旱,怕炎热,怕涝 。宜土层深厚、疏鬆肥沃的砂质土壤 。繁殖方式扦插应选用当年生10-13厘米长、健壮无病的嫩梢做插素五,用生根液处理茎部(4-5厘米),然后将嫩梢扦插到苗床的营养钵内,使其生根形成独立植株 。扦插后土壤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95%,温度控制在20-30℃ 。一般扦插20天后即可生根,1个月后可移植到大田定植 。鳞茎小鳞茎繁殖 。播种期以秋播为好,也就是9月份前后 。播种前在整好的畦面上开成浅沟,再将野百合小鳞茎栽植沟内,覆土浇水保墒,以利成活,行株距20×15厘米 。每亩播种量150千克左右 。种子要经过一段温暖期萌发形成小鳞茎,再经过一个寒冷期完成春化作用才能长叶 。种子与珠芽都要生长3~4年才能开花 。野百合自身一般不会分球繁殖 。其种子最好于秋季入冬前採集,一入冬,地上部分枯萎就无法进行採集,但也可以採用分剥鳞茎的方式繁殖 。栽培技术整地施肥选地势高,排水好、土层深厚、疏鬆肥沃、富含有机质的砂土地精耕细作,结合整地,施足基肥 。每亩施土杂肥5000kg,尿素20kg,磷肥钾肥50kg 。然后做成高畦,等待播种 。田间管理野百合播种后于第二年的春季出苗 。齐苗后,应注意中耕除草 。阴雨天气注意排水,乾旱天气及时浇水 。花蕾期应追肥一次,每亩追施尿素10kg,磷酸二氢钾10kg 。为防止养分消耗,应在花蕾期及时剪除花蕾 。採收加工野百合于播种后第二年的秋季地上茎叶枯萎后採收 。将挖出的地下鳞茎去掉泥土,进行大小分级 。大的供药用,小的作种用 。加工时,将鳞茎剥离成片,放入沸水中煮5~10分钟,捞出摊于席上晒乾即可 。以肉厚、色白、质坚、半透明者为佳品 。病虫防治炭疽病症状:叶生圆形淡黄色病斑,病斑周缘为黑褐色 。花瓣上病斑圆形,亚麻色 。主要在鳞片上半部的外面,也发生在内面,初期产生不规则形、浅褐色斑,后呈浅黑褐色,稍凹陷,最后病部近乎黑色,组织皱缩乾腐,病斑可深达数层鳞片,但以最外层的鳞片受害最重 。有病鳞茎的花芽出现败育,呈褐色至黑色,或花朵上出现大量水渍状小圆斑,相互汇合成不规则褐色斑,组织溃坏变薄 。受害花梗有的也变黑,在东方百合上发病较重 。病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