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


袁氏家谱

文章插图
袁氏家谱【袁氏家谱】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做玉牒 。谱牒是家族与玉牒的合称,它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袁氏族谱
介绍袁氏家族立谱较早,汉代袁氏为大族,汝南袁氏和陈郡袁氏,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家族传承之今日分为多系,多家,多门 。现代袁氏家族为融族团结,建立多个袁氏家谱网站和袁氏家谱研究会 。谱牒同其他姓氏一样,袁氏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谱牒 。汝南袁氏虽在东汉末年湮灭,但其家谱却传了下来,南朝宋时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在着《后汉书》时得以为弄清袁安子孙世系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录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奇闻轶事的小说《世说新语》曾引用《袁氏家传》、《袁氏世纪》、《袁氏谱》等资料,说明陈郡袁氏也有世谱传世 。在东晋南朝讲究族望、注重门第的社会风气下,吏部选择官员必稽谱牒,考证谱牒的真伪,从高门士族中取士 。谱牒成为门阀士族把持政治、排斥寒门庶族的工具,也是士族间彼此通婚的依据 。因此,谱牒盛行,并形成了谱牒学和专门以着述为生的家族 。陈郡袁氏在东晋南朝与陈郡谢氏、琅砑王氏、兰陵萧氏并为侨姓大族,贾弼的《姓氏簿状》和王僧儒的《十八州谱》等书对袁氏家族情况定有着录 。《隋书·经籍志》有《袁州诸姓谱》八卷,袁姓作为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被列入该谱 。《韩昌黎(愈)集》中有《袁氏先庙碑》,说明在唐代袁姓也有家谱传世 。宋朝进士袁采着《袁氏世范》,被人推崇为仅次于《颜氏家训》的一部家族力作 。《古今图书集成》还收录了明朝时汪道昆为潜江(今属湖北省)袁姓所撰家谱写的序 。从序中可以了解到,他受袁使君(汉代称州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的委託而为袁氏家谱作序 。这位袁氏子弟修家谱的目的有三个:一为尊宗,二为敬族,三为合族之间互相体恤 。当时袁姓在潜江居住了数百年,已成为当地的望族 。这次修家谱,是袁使君受…家人嘱託,经友人鼓动而促成的 。考察潜江袁姓世次,自袁使君上溯10代的发展情况比较清楚,遂以德清公为这一支袁姓的始祖,从德清公到袁使君共11代 。德清公的后代安斌公、安珍公时,袁姓共分两支,家谱因而分上下两卷,每卷先用一总图示明袁姓的历史演变,再用分图表明各自血缘、亲疏关係,然后分章叙述族上世次,俾使长幼有序 。袁姓家谱在宗法上秉承周礼,在谱式上则仿欧阳修、苏洵的谱例,修谱时遵循“必信而传”(即实事求是)的原则,欧谱不注入谱人的生卒年月,袁谱也遵照执行,每对夫妇都不注明生卒年月,以示夫妇终身厮守,同穴长眠之义 。丈夫的继室姓氏附在夫妇姓名之后,如果改嫁他人则削掉不录;妾生育有子女者,予以着录,否则一律不予记载 。对族中无子者和无子早夭、有子早夭者,分别以“止”、“殇”、“早世”注明,以示区别 。传世家谱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 。河南睢县《睢阳袁氏家谱》,由袁可立孙袁赋诚等纂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手抄本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袁文城、袁鸿量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江西乐安《汝南袁氏支谱》由袁志刚纂修,(嘉庆年十四年)(1790年)活字本;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10年(1921年)刻本 。为袁家续写家谱二十辈;锦成兆天中 生恆运太清 开国定德平 义石镇家封芜湖《开四公支下派袁氏宗谱》陕西周至《南旺里袁氏家乘》由袁养和仲子 袁瑞 録家乘志,清 顺治二年(1645年)手抄本;修撰袁世凯北洋军阀首领,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捍卫国土,维护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 。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创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 。他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等,随后称帝 。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37年(1948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 。祖训世范《袁氏世范》写于南宋淳熙五年,即公元1178年,作者袁采 。据说,此人秉性刚正,为官廉明,颇有政绩 。宋代以前的家训,虽数量不少,但大多意求“典正”,不以“流俗”为然 。而南宋官吏袁采的这部家训,却一反前人,立意“训俗” 。故而书成之后,他将其取名为《俗训》,明确表达了该书“厚人伦而美习俗”的宗旨 。后来,袁采请他的同窗好友、权通判隆兴军府事刘镇为自己的家训作序,刘镇在序中谈到袁采的这部书,“其言精确而详尽,其意则敦厚而委屈,习而行之,诚可以为孝悌,为忠恕,为善良而有士君子之行矣”(刘镇《袁氏世范序》,《丛书集成初编》第974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下引《袁氏世范》,只注篇名) 。他认为这部家训不仅可以施之于袁采当时任职的乐清一县,而且可以“远诸四海”;不仅可以行之一时,而且可以“垂诸后世”、“兼善天下”,成为“世之范模”,因而更名为《袁氏世范》 。《袁氏世范》共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篇,内容非常详尽 。《睦亲》凡60则,论及父子、兄弟、夫妇、妯娌、子侄等各种家庭成员关係的处理,具体分析了家人不和的原因、弊害,阐明了家人族属如何和睦相处的各种準则,涵盖了家庭关係的各个方面 。《处己》计55则,纵论立身、处世、言行、交游之道 。《治家》共72则,基本上是持家兴业的经验之谈 。下面仅就其中的伦理教化思想作些分析阐述 。(一)《睦亲》篇在《睦亲》篇中,袁采不是说教式的提出一些条文要求,而是从人的不同性格、性情的分析入手,深入剖析造成家庭失和的原因 。他认为只有弄清癥结所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不睦 。按他的解释,即使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其“人性”也是不同的,“或宽缓、或褊急、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或轻薄、或持俭、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纷拿,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稟自是不同” 。既然人的稟性有如此差异,假如做父亲的硬要儿子的稟性适合自己、做兄长的硬要弟弟的稟性适合自己,那幺对方未必心甘情愿 。这样“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合之根源也” 。况且临事之际,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非,有的认为应该先做,有的认为应该后做……这样每个人各持己见,都想让对方服从自己,必然会发生争执 。一次次争执的结果,就会使彼此不睦乃至“终身失欢” 。如何解决这个导致家人不和的根本问题,袁采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性不可以强合 。为父兄和为子弟者,居家之道应该是尊重对方的人格和稟性,而不是要对方“同于己”、“惟己之听” 。二是善于反思自己 。袁采提出为父者和为子者如果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处理双方的关係,待人如己,这样的家庭没有不睦之理 。三是处家贵宽容忍让 。袁采认为,自古以来,人们的道德水平就有高低之分,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如此 。这就要父子、兄弟、夫妇“宽怀处之”,互相忍让 。袁採在《睦亲》篇中还提出了许多调适家人关係的行为準则 。比如,在父母与子弟的关係上,他提出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父慈子孝;二是父母爱子要“贵均” 。这两个方面,前人的家训中虽也曾论及,但袁采的道理讲得更为入情入理、细緻周到 。他指出:“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这样,就“无偏胜之患也” 。在父母对子女的憎爱方面,袁采以自己的经验体会,加上对当时社会民风的观察,作了十分精闢的论述 。他说,做父母的往往偏爱幼小的子女,特别关心怜恤子女中的贫穷者,而做祖父母的则不同,他们偏爱的往往是长孙 。这固然是人之常情,但弄不好会成为兄弟不和的原因 。故而做长辈的一般情况下应该对子弟一视同仁,不可偏憎偏爱,否则“衣服饮食,言语动静,必厚于所爱而薄于所憎 。见爱者意气日横,见憎者心不能平 。积久之后,遂成深仇,所以爱之适所以害之也” 。因此,做父母的应该“均其所爱” 。不仅如此,为人父母者还要避免对子弟的“曲爱”、“妄憎”两种错误倾向;要注意教子宜早、宜正,“子幼必待以平,子壮无薄其爱” 。只有这样处理父子关係,家庭才能和睦 。在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係上,《睦亲》篇也提出了不少準则 。如:分配财物要公平,不必斤斤计较;兄弟子侄同居“长幼贵和”,“相处贵宽”,“各怀公心”,不能私藏金宝,不可听背后之言;对亲戚故旧贫穷者要随力周济,收养年老而子孙不孝的亲戚,当虑后患;对孤儿寡母要体恤照顾;因亲结亲,尤当尽礼;收养义子,应当避免争端;父祖年高须早立公平遗嘱,以免家人争讼……(二)《处己》篇《处己》篇里,袁采对家人子弟立身处世的教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处富贵不宜骄傲,礼不可因人分轻重 。袁采从宿命论立场出发认为,“富贵乃命分偶然,岂能以此骄傲乡曲”?如果本身贫寒而致“富厚”、“通显”,也不应“以此取优于乡曲”;若是因为继承父祖的遗产或沾父祖的光而成显贵,在乡亲面前耍威风,那更是可羞又可怜 。尤其可贵的是,袁采批评了一些势利人的做法 。这些人“不能一概礼待乡曲,而因人之富贵贫贱,设为高下等级 。见有资财有官职者,则礼恭而心敬,资财愈多,官职愈高,则恭敬又加焉 。至视贫贱者,则礼傲而心慢,曾不少顾恤 。殊不知彼之富贵,非我之荣;彼之贫贱,非我之辱,何用高下分别如此”?其二,人贵忠信笃敬,公平正直 。袁采认为,忠信笃敬、公平正直是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是最重要的“取重于乡曲之术” 。但是,他对忠信笃敬的解释与传统的解释很不相同,尤其是“忠” 。他说:“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 。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 。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 。”其三,严己宽人,过必思改 。袁采认为,对忠信笃敬、公平正直这一做人的重要準则,应该自己首先做到,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做到 。所谓“勉人为善,谏人为恶,固是美事,先须自省” 。他认为,人不能无过,但过必思改 。同时要宽厚为怀,以直报怨,不要计较人情的厚薄 。若“处己接物,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轻辱于人,盛德君子所不为也” 。他还告诫子弟,要见得思义,以礼制欲 。其四,谨慎交游,近善远恶 。在社会交往方面,袁采要求子弟近君子而远小人,但不赞成有的人家为防子弟从事“酒色博弈之事”而“绝其交游”的做法,认为这样不仅会使子弟缺乏社会阅历,“朴野蠢鄙”,而且一旦“禁防一弛,情窦顿开,如火燎原,不可扑灭”,会干出更大的错事 。不如“时其出入,谨其交游,虽不肖之事,习闻既熟,自能识破,必知愧而不为” 。这种积极疏导而不是消极防备的方法,可以不断增强年幼子弟对不良行为的抵抗能力 。其五,处事无愧心,悔心必为善 。这是袁采对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的见解,他说:“今人有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见不闻,安然自肆,无所畏忌 。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聪明不可掩 。凡吾之处事,心以为可,心以为是,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之处事,心以为不可,心以为非,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 。”这种见解儘管是唯心主义的,但却以朴素的语言,通俗地阐释了在中国道德修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儒家“慎独”思想,因而更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接着,袁采进一步表述了活到老修身到老的思想,这就是常具“悔心”,不断反醒自己,长善救失 。他指出:“人之处事,能常悔往事之非,常悔前言之失,常悔往年之未有知识,其贤德之进,所谓长日加益,而人不自知也 。古人谓行年六十,而知五十九之非者,可不勉哉!”除了上述待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之外,袁采还告诫子弟家人注意日常举止、言谈乃至服饰方面的小节 。诸如:言谈和颜悦色,不可“颜色辞气暴厉”;经市井街巷、茶坊酒肆应举止端庄,遇到醉汉宜即迴避;衣饰应整洁乾净,“不可鲜华”、“异众” 。(三)《治家》篇《治家》篇所论家政管理几乎涵盖家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仅举部分,便可窥见袁采治家训俗的良苦用心和可贵的人道情怀 。家庭安全方面 。从安居才能乐业出发,袁采将家庭的安全放在家庭治理的首位加以强调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袁采指出四点:一是宅舍坚牢 。墙垣要高厚,藩篱要周密,门窗要牢固 。二是山居须置庄佃 。若是住在山谷村野僻静的地方,要在附近盖些房屋,请一些人口多的朴实人家居住,以便有个照应 。三是防盗防火,多加巡视 。四是家人尤其是年幼子弟的人身安全 。袁采嘱告家人,不要让小孩戴金银首饰,以免被贼人图财害命;不要让小孩单独到街市上去,以免被人诱拐而骨肉离散 。至于其他一些危险的地方,都要注意,“人之家居,井必有乾,池必有栏,深溪急流之处,峭险高危之地,机关触动之物,必有禁防” 。奴婢和佃户的管理方面 。一般有家训传世的,大都家道富殷,至少也是中产之家,故而都僱佣奴婢供其使用,土地也租给佃户耕种,这就牵涉到对他们的管理问题 。对此,袁採花了不少笔墨谈论 。他认为僱佣僕人,要选那些“朴直谨愿、勤于任事”的,不要用“异巾美服、言语狡诈”的轻浮之人;雇用奴僕最好是本地的,外地的要问清来历,并经过中间人签订契约 。对待奴婢要宽恕,有过错要多教诲,不可动辄鞭打辱骂,即使犯有奸盗等罪,也要送官府治罪 。要关心奴婢的生活,“衣须令其温,食须令其饱”;奴婢的住处要经常检点,“令冬时无风寒之患”;奴婢有病应送外医治 。雇用女僕年满要送还其家人 。袁采深知佃户的辛苦劳动是自己的“衣食之源”,因而要求家人体恤他们,视同骨肉,“遇其有生育婚嫁,营造死亡,当厚周之 。耕耘之际,有所假贷,少收其息 。水旱之年,察其所亏,早为除减 。不可有非礼之需,不可有非时之役” 。乡亲邻里关係方面 。袁采提出邻居间要和睦相处,平日多加抚恤,有事相互照应 。不要让自家的小孩损坏邻居的花果树木,不要让自家的牛羊鸡鸭践踏、啃啄邻居的庄稼 。乡里有造桥修路的公益事业,要尽力予以资助 。其他家政管理涉及伦理教化的方面还有:置办田产,要公平交易;经营商业,不可掺杂使假;借贷钱穀,取息适中,不可高息;兄弟亲属分割家产,要早印阄书,以求公正免争;田产的界至要分明;尼姑、道婆之类人等不可延请至家;税赋应依法及早交纳,等等 。袁采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官僚、士大夫,所论睦亲、处己、治家之道,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可能不带有阶级的偏见 。《袁氏世范》中的缺陷和糟粕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富贵命定的人生观 。袁采认为“富贵自有定分”、“死生贫富,生来注定”,都是造物主的安排 。世事的变更,家族的成败胜衰都是“天理”的规定,“人力不能胜天”,所以人应当顺应天命,随遇而安,逆来顺受 。其次,主张因果报应的轮迴说 。袁采宣扬善恶报应的观点,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在其身,则在其子孙”(《处己》) 。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从劝人向善、增善少恶的目的看,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儘管袁采是个有神论者,但他同时认为,如果人做坏事而祈求神灵的庇佑,也照样要受到神的惩罚 。由此也可见其劝善的良好愿望 。再次,鄙视奴婢下人 。袁采毕竟是地主阶级的官吏,他的家训中儘管要求对僕人多加关心,但始终认为他们是愚笨的下等人 。他说“奴僕、小人就役于人者,天资多愚,作事乖戾背违”,他们“性多忘”、“性多很”(《治家》),因而不能委以重任 。他要求奴僕当使饱暖,还是为了“此辈既得温饱,虽苦役之,彼亦甘心”(《治家》)的自家利益;他要求不可鞭挞奴僕,也是怕出意外 。儘管如此,比起那些不将下人当人看的吝啬、兇狠的地主来,袁采还算是比较开明和人道的 。袁采,字君载,宋代信安检(今属浙江)人 。隆兴元年登进士第三,官至监登闻检院 。曾任乐清县县令,廉明刚直,政声颇佳 。在乐清,袁采修县誌十卷,又着有《政和杂誌》、《县令小录》等,可惜多亡失 。《世范》一书就是作者在乐清时所着 。由于袁采对为人处事、人伦教育特别感兴趣,而且也很有研究 。为了在乐清这个地方淳正风俗,化导人伦,他于宋孝宗五年写成这本《世范》 。最初书名叫《俗训》 。然而,出人所料的是,该书一成,远近便争相抄录 。“假而录之者颇多,不能遍应 。”袁采这才开始刻版印刷 。印行时由他的同学、府判刘镇作序 。刘镇拿到此书时,爱不释手,“详味数月”,给这本书以很高的评价 。认为这本书“岂唯可以行诸乐清,达诸四海可也;岂唯可以行之一时,垂诸后世可也” 。就是说袁采这部书其价值足以刊行全国,流传后世 。于是,刘镇建议袁采将书名改为《世范》 。袁采谦虚地认为言过其实,但最终还是同意更名为《世范》 。后世又称《袁氏世范》 。《世范》共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门 。这本书论述立身处世之道不同与一般着述,其语颇有见地,且深入浅出,极具趣味,极易领会和学习 。《四库全书》在《袁氏世范》提要里讲:“其书于立身处世之道反覆详尽 。”又说:“大要明白切要,使览着易知易从,固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也 。”卷一睦亲,主要讲家庭和睦相处的道理和方法;卷二处己,论述个人修养、为人处世之道,对人一生当中经常遇到的富贵贫贱、成败得失等都作了哲理性的阐述;卷三治家,是持家兴业的一些道理,亦颇精彩 。《世范》一书的论理并不像其他古代修身齐家的书那样古板正统,相反,袁采思想非常激进,甚至敢于反传统 。他是从实用和近人情的角度来看待立身处世的原则的,而不是像一些老学究那样,把“四书五经”、孔孟之道那一套伦理强加在人们头上 。譬如,袁采的《世范》提倡家庭的成员应该是平等的,父子兄弟之间都是平等的,可以保持各自的性格特点,即便是家中的长辈,也要以自己超乎别人的修养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不能压服别人 。子女也没必要屈从长辈的权威 。《世范》里有许多句子确实都是金玉良言,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 。等等,不胜枚举 。《世范》传世之后,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 。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重该书,都将它奉为至宝 。今天我们在校点该书时,也深深地为书中的一些卓越深邃的见地所打动,为它对世态人伦的深刻认识所折服,认为该书的确堪称立身处世的楷模 。尤其是在今天,我们面对错综複杂的社会和人际关係,浏览该书,如同交给你一把打开世态不解之门的钥匙,使你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複杂的世事,使你终身远祸近福,万事顺达 。《袁氏世范》为袁氏家族族人行为立命,做事原则的典範,为家族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行为典範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