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 三 )


独龙族

文章插图
独龙族邮票 宗教独龙族在万物有灵的传统观念支配下,比较普遍地相信鬼魂的存在和作用 。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崇拜集中表现在对各种鬼魂的信奉与祭祀上 。而“神”似乎还没有完全从其鬼魂观念里分离出来 。认为人们一生中的所有祸福都是由鬼魂决定的 。图腾崇拜的遗蹟已绝少可见,而祖先崇拜的仪礼活动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也没有任何偶体偶像的供置和膜拜 。盛行祭鬼、巫师(“南木萨”、“乌”等)治病、砍鬼和占卜等一系列巫术活动 。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藏族的苯教以及怒族和傈僳族原始宗教观念的影响 。20世纪30、40年代,基督教传入独龙江地区后,下游的部分独龙族民众开始信教 。独龙族祭鬼由巫师进行,巫师有两种,一种称为“纳木萨”,主持祭祀、打卦,另一种称为“夺木萨”,专门从事驱鬼,“纳木萨”的地位较高 。独龙族认为人和动物都有两个灵魂:“卜拉”(生魂)和“阿细”(亡魂) 。人和动物的死亡总是卜拉先死 。认为人和动物的卜拉是由天上的“格蒙”事先安排的,一旦卜拉被格蒙收回或被恶鬼害死,生命即告终结 。卜拉既不复生也不转世,而永远消失 。亡魂阿细,常加害于人畜,因此,人们常用酒肉饭食献祭,或用烧麻布发出的臭气熏赶阿细去“阿细默里” 。独龙族宗教认为阿细默里居住在地的另一面,那里一切都和人间相似,不仅有山水村寨、房舍牲畜,而生前共处的阿细死后也生活在一起,生前活多少岁,阿细也存在多少年 。独龙族认为,从天的最高处至人间共有十层 。第一层称“南木年各若”,“木佩朋”所居,总管天上一切;第二层称“木代”,居有“格蒙”,受辖于“木佩朋”,创造人间万物,决定人畜生死,庇佑、赐福于人间;第三层称“木达”,有东南西北四座天门,是众鬼的住处,居有鬼王“南木曾木柔”;第四层称“南木郎木松”,是众鬼的休息处;第五层称“南木嘎尔哇”,是铁匠嘎尔哇的亡魂居住之地;第六层称“大不拉”,是地上的活人和生禽的灵魂能够串游到达的地方;第七层称“南木夺默里”,是世上善良人和婴儿的“阿细”居住之处;第八层称“兹力木当木”,是恶鬼关押活人的“卜拉”的所在;第九层称“赫尔木”,为各家屋顶上的空间;第十层称“当木卡”,即各家的火塘 。火塘是最受崇拜的家庭圣物,每逢饮酒吃肉均要向火塘洒酒供肉祭祀 。火塘上的铁三脚架或支锅的三块石头,都被视为神圣而不可亵渎 。巫师有“南木萨”和“乌”两种 。过去由家族长或村寨头人兼任 。相传“南木萨”是由“格蒙”选任的,他具有特殊的眼睛,能和会治病消灾的“南木”交往 。南木萨治病时先点燃松树枝熏屋,以示洁净,然后设供 。他身披麻布毯,摇铃击鼓,迎接南木降临,并称由南木带来天药“生登梯”,而将其滴入病人口中 。如果药物被排泄,就认为病人灵魂已被格蒙收去,无法痊癒 。不然,则要用鸡或猪的灵魂去交换病人的灵魂,而南木萨的职责就是举行换魂仪式 。“乌”是另一种比较古老的巫师,他的职能是作预言和祭鬼 。乌藉助于巫术,在酒醉后又说又唱又跳,自称崖鬼(独龙族宗教中的一种恶鬼)附体,常预言某地将出现何种不幸,等等 。每年春节前后,独龙族要举行一次剽牛祭鬼仪式,保村寨平安 。由乌亲手持刀宰杀,别人不得代替 。语言文字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归属目前尚无定论,但据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调查研究认为,与景颇语、僜语、珞巴语等语言相近,有可能划为同一语支 。独龙语内部可分为两大方言,即独龙江的独龙语方言和贡山丙中洛的怒江独龙语方言 。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历史上,独龙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仅以刻木记事、结绳算数及画图、刺绣图案来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可认为是文字萌芽的初始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在缅甸自称“日旺”的独龙人白吉斗·蒂其枯和美国传教士莫尔斯创製了一种以“日旺”话为标準音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称为“日旺文” 。“日旺文”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长短音,主要用于独龙族地区传播基督教活动之中,曾翻译有《圣经》以及教规、教义 。1983年,根据广大独龙族干部民众的意愿,云南省民委民委派遣龙乘云同志协助在贡山工作的独龙族语言专家木里门·约翰创製了独龙族拼音文字方案 。这套独龙族语拼音文字方案,是在原“日旺文”的基础上,根据独龙语使用特点,通过细緻的口语、方言、土语、辞彙等对比调查后,以独龙江乡孔当村委会为标準语音点创製的(后在实际运用中,也吸收了独龙江乡南部和北部的辞彙),于1983年12月在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指导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讨论通过,1984年起在贡山县独龙族干部民众中试推行 。天文曆法独龙族有自己独特的历算法 。独龙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斗争中,根据自然的变迁,从当年大雪封山至次年大雪封山时称为一年,称之为“极友” 。又把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时间多少不等的节月 。一月,称“阿猛”,意为过雪月,在这一月里,大家休息,个别户种旱洋芋 。二月,称“阿薄”,意为出草月,山草开始生长,是大量种洋芋的时候 。三月,称“奢久”,意为播种月,开始播种小米、芋头、棉花等作物 。四月,称“昌木蒋”,意为开花月,桃花开,鹤集中鸣叫,播种完毕 。五月,称“阿石”,意为烧火山月,大量烧火山,停止下种 。六月,称“布昂”,意为饥饿月,存粮吃光,荒月,大量採集野粮 。七月,称“阿茸”,意为山草开花月,薅草,采野粮 。八月,称“阿长木”,意为霜降月,山草被冻死,开始收庄稼 。九月,称“单罗”,意为收穫月,收穫小米、包穀、稗子、荞子 。十月,称“总木甲”,意为降雪月,收穫完毕,储粮,山巅降雪 。十一月,称“勒梗”,意为水落月,河水降落,找冬柴,砍苦荞,準备过冬 。十二月,称“得则砍”,意为过年月,又叫“罗奢什腊”,妇女砍活麻、织麻布、跳牛舞 。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开始学习先进曆法,学习科学种田历已成为民间农事的参考 。独龙人民逐步放弃这种原始的自然历算法,而採用与汉民族相同的曆法(夏曆),但民间习惯上仍有“播种月”、“收穫月”、“过年月”等说法 。一般老年人不大习惯用夏曆,而仍以自然现象的变化作为进行生产的标誌 。服饰独龙族的传统衣着十分简单 。男女一律袒露臂膀,小腿都缠裹麻布绑腿 。男的斜披一条称为“约德格仁瓜”的条纹麻毯,左右包抄到胸前拴结 。胯部通常用麻绳繫着一小块叫“能布特连”的麻布围兜着下体 。左佩刀,右系篾箩 。妇女用两块叫“其拉衣约瓜”的长麻毯围身至膝,并包抄向前 。自左抄右的,用绳紧紧系在腰间 。从右抄左的,则披脱自如 。通常是白天为衣,夜间做被 。有的男子过去甚至只能在腰下围一串树叶 。独龙族男女均散发,前垂齐眉,后披在肩上,左右盖耳 。过去都喜欢坠系耳饰和佩挂项鍊,现男子已极少系戴 。过去女子有文面的习惯,独龙语称为“巴克图” 。一般在十二三岁时进行 。文面时,先用竹籤或树枝蘸锅菸灰水在脸部描好纹型,乾后,拿一根长有硬刺的老荆棘自上而下地对準脸上图案,再用木棍轻轻敲击沿纹路打刺 。拭去血水,敷以锅菸灰或一种深色的草汁并反覆擦揉刺纹,使之渗入皮下 。7天左右被刺纹处红肿结痂,等创口癒合脱痂后所纹图案呈青蓝色,再也洗抹不掉,永远留在脸上 。文面的样式因地区不同而各有差异,通常在独龙江上游一带是满面文,即前额、双颊、鼻樑及上下唇都刺有花纹;下游一带则只在鼻尖刺一圈和唇下刺两三路 。对于独龙族文面习俗的由来,人们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独龙族女子的成年礼;有的认为是美的追求以及避邪消灾的需要,有人则认为是历史上为躲蔽外族人掳掠妇女而来;有的还认为与独龙族早已消失的图腾崇拜物有着某种联繫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文面习俗已逐渐被独龙族妇女所摒弃 。习俗生活习俗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 。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 。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 。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 。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 。他们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 。在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 。饮食独龙族的传统饮食自然独特 。由于受社会经济发育程度及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历史上他们的食物来源较为匮乏,属于粮食和野生植物各占一半的杂食型结构 。主食品种不多,主要是玉米、土豆、青稞、稗子、荞子、燕麦等,其中澱粉质食物常常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 。炊具简陋,多为竹、木製成,再加上副食和调料的缺乏,故製作食物的方法也很简单,大多沿用以往烧、烤、煮的烹饪方法 。近年来随着各种豆类蔬菜的陆续传入,独龙族的佐食习惯也有所改变 。日常饮食一天只吃早、晚两顿,早餐以炒麵、烧烤土豆为主,晚饭多是吃玉米及其它杂粮 。因条件所限独龙族一般口味清淡,油盐不多 。好饮酒,喝的是自酿的低度水酒 。凡亲友来往、生产协作、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和节庆活动等都少不了酒,酒在独龙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 。每当有客人远道而来或逢年过节,宾主都要相互搂着脖子,脸贴脸、嘴挨嘴地同时喝上一杯“同心酒”,以表达彼此间的友谊和忠心 。另外,受附近藏族的影响还喜欢将茶叶、盐和熬熟的动植物油混合在特製的竹筒里“打”茶饮用 。节日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就是过年,独龙语叫“卡雀哇” 。一般在农曆的冬腊月,即每年的12月到翌年1月间举行,没有固定的日期,具体日子由各村寨自己选定 。节日的长短视食物的多少而定,或两三天,或四五天 。节日里,人们祭祀天鬼山神、抛碗卜卦、共吃年饭、唱歌跳舞以至通宵达旦,而最热闹、最隆重的就是剽牛祭天 。婚俗独龙族婚姻严格实行氏族外婚制,即同一氏族的男女无论有没有直系亲缘关係,均不能通婚,各氏族之间有比较固定的婚姻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