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徵视网膜病变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徵视网膜病变【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徵视网膜病变】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徵(AIDS)又叫爱滋病,是20世纪80年代举世瞩目的新型病毒性传染病 。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的严重疾病 。并因此发生难于控制的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常合併恶性肿瘤,如Kaposi肉瘤、Burkitt淋巴瘤等 。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死亡 。目前在我国已非少见,且有快速增多的趋势 。爱滋病患者常发生眼底和其他眼部病变,对眼科医师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
基本介绍就诊科室:眼科
多发群体:爱滋病患者
常见病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食用被患者粪便污染过的水
常见症状:持续性发热、盗汗、腹泻、消瘦,眼底后部血管弓附近有棉绒状斑等
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 。临床表现感染后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1年,长则数年甚至10多年(平均4.5年) 。全身有持续性发热、盗汗、腹泻、消瘦、淋巴结肿大,TH细胞减少,TH细胞与TS细胞比值倒置 。由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对无害的条件致病微生物呈高度易感性,发生多脏器、多系统感染并伴发恶性肿瘤 。眼底损害可发生于HIV感染本身,亦可发生于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继发感染 。由HIV感染本身所致者主要表现为棉绒状斑,大多位于眼底后部血管弓附近或视盘周围的视网膜浅层,1个或多个悄然出现,在4~6周内自行消失,继而在不同部位再发生新病灶 。棉绒状斑为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动脉炎症性阻塞,引起神经纤维层局灶性缺血、缺氧、轴浆流阻滞,神经纤维水肿变性而形成 。眼底萤光血管造影(FFA)在白斑相应处(包括已消失处)为无灌注区 。有时还可见到眼底后极部火焰状出血及有白色中心的出血斑 。黄斑中心凹周围毛细血管闭塞,亦可导致黄斑水肿渗出,出现沿Henle纤维排列的放射状微囊样皱褶和星芒状斑 。HIV侵犯破坏免疫系统的核心TH细胞,形成不可逆转的免疫缺陷,从而引起各种条件致病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原虫)感染性眼底疾病如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弓形虫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真菌(念珠菌隐球菌等)性脉络膜视网膜炎、鸟型分枝桿菌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等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在AIDS患者中发病率高达12%~46%(此外见于恶性肿瘤及脏器移植后套用免疫抑制药的患者) 。通常见于病程晚期,但也可先于全身其他病变出现之前 。开始时进展缓慢,对中心视力无明显损害,患者往往并无感觉或仅有飞蚊症 。检眼镜下见到周边眼底或后极部血管弓附近有境界模糊、黄白色散在的颗粒状或灰白色絮样混浊,逐渐扩大融合 。视网膜广泛性水肿、渗出及火焰状出血,黄斑星芒状硬性渗出,使眼底呈碎乳酪与番茄酱样 。弓形虫视网膜脉络膜炎是因弓形体原虫经睫状后短动脉进入脉络膜视网膜或自脑脊液而到达视盘附近 。眼底表现与一般后天性弓形虫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相同 。但炎症反应急剧,常因房水、玻璃体混浊而不能透见眼底 。检查1.实验室检查实验室免疫学检查对确定诊断极为重要,包括末梢血淋巴细胞绝对值、TH和TS细胞值及其比值;HIV分离,检测HIV抗原及核酸或反转录酶 。2.其他辅助检查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时,FFA检查视网膜有大片无灌注区,动、静脉管壁均有大量渗漏 。病变继续加剧则视盘充血水肿,视网膜渗出性脱离,视力完全丧失 。诊断临床上主要根据病史、高危人群、全身多系统症状和体徵,反覆性、多种或1种条件性致病微生物感染,结合罕见的Kaposi肉瘤、肺囊虫肺炎等,可做出AIDS的拟诊 。治疗无有效治疗方法,重在预防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徵(AIDS)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巨细胞视网膜炎者,可用丙氧鸟苷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缓缓滴注,持续数月乃至数年 。急性期亦可以丙氧鸟苷玻璃体内注射 。能延长患者生命及缓解视网膜炎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