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生平与作品考论


戴震生平与作品考论

文章插图
戴震生平与作品考论【戴震生平与作品考论】戴震是中国十八世纪的一位大学者和大思想家 。两百多年来,研究戴震的学者很多,着作、论文也不少 。不过,由于戴震个性鲜明、思想大胆、学问精博,所以在关于戴震的研究中也留下了不少有争议的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本书主要就是以这些有争议的问题作为考察对象,诸如戴震的背师问题,戴校《水经注》问题,戴震的义理成就,戴震反理学思想的成因,戴震与徽州同学的关係,戴震与钱载的交恶、与钱大昕的交往、与彭绍升的辩论,戴震《屈原赋注》后《音义》三卷的撰者问题,戴震转语理论的内涵及《转语二十章》的成书问题,等等 。本书主要就是以这些有争议的问题作为考察对象,诸如戴震的背师问题,戴校《水经注》问题,戴震的义理成就,戴震反理学思想的成因,戴震与徽州同学的关係,戴震与钱载的交恶、与钱大昕的交往、与彭绍升的辩论,戴震《屈原赋注》后《音义》三卷的撰者问题,戴震转语理论的内涵及《转语二十章》的成书问题,等等 。
基本介绍书名:戴震生平与作品考论
出版社: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
页数:306页
ISBN:7563361391, 9787563361397
作者:蔡锦芳
出版日期:2006年6月1日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戴震是中国十八世纪的一位大学者和大思想家 。两百多年来,研究戴震的学者很多,着作、论文也不少 。不过,由于戴震个性鲜明、思想大胆、学问精博,所以在关于戴震的研究中也留下了不少有争议的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本书主要就是以这些有争议的问题作为考察对象,诸如戴震的背师问题,戴校《水经注》问题,戴震的义理成就,戴震反理学思想的成因,戴震与徽州同学的关係,戴震与钱载的交恶、与钱大昕的交往、与彭绍升的辩论,戴震《屈原赋注》后《音义》三卷的撰者问题,戴震转语理论的内涵及《转语二十章》的成书问题,等等 。作者简介蔡锦芳 女,1965年生,江苏扬州人 。1989年四川师範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硕士毕业,2003年浙江大学古籍所博士毕业 。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杜诗学研究和清代乾嘉学术研究,已在《文史》、《国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图书目录导论 上篇 戴震生平思想考论 一 戴震与江永交游考 ——兼析“吾郡老儒”之公案 二 戴震徽州同学事迹考 (一)汪梧凤不疏园与徽州学术文化 (二)方唏原、郑牧、汪肇龙事迹考 (三)金榜的经学 附录 刘大□与徽州学术文化 ——兼为吴孟复《刘大□简谱》作补正 三 戴震与钱大昕 四 钱载与戴震交恶之缘起 五 戴震避仇人京等生活经历对其理欲观的影响 六 戴震扬州生活经历考 七 从戴震与彭绍升的交往看乾嘉士林中的儒释之辨 八 论戴震的经世之志 下篇 戴震作品考论 一 戴震《屈原赋注》后所附《音义》三卷撰者考 二 戴震转语理论研究 ——兼及《转语二十章》的成书问题 三 戴震《某翁颂辞》、《与某书》考 四 读戴震《九数通考序》和《读淮南子洪保》 五 试论戴震一批文章初稿的学术价值 六 谈戴震求“十分之见”的治学方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文摘书摘 戴震,字慎修,又字东原,生于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724年1月19 日),卒于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1777年7月1日),安徽休宁(今安徽黄 山市屯溪区)人,是十八世纪中国的大学者和大思想家 。戴震家境贫寒,父亲戴弁是一个不太会做生意的小布商 。虽然戴震十岁 才会说话,但他聪明好学,十多岁就傅读书时,常常能提一些让塾师难以回 答的问题,此后戴震主要依靠自学 。十七岁的时候,他已经有志于闻道,“ 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于是取《说文解字》、《尔雅》、《方言》、《十三经注疏》等书详加研 求,终于尽通前人古义 。大约在乾隆七年(戴震20岁时),戴震结识了经学大 师江永 。江永精于三《礼》、步算、钟律、声韵、地名沿革,戴震与之一起 讲贯《礼经》制度、名物及推步天象等,皆能洞彻其本原 。乾隆十五年至十 六年间,淳安方檠如来徽州府主紫阳书院讲席,戴震曾从之问作文之法 。乾 隆十六年(1751),二十九岁的戴震补休宁县学生 。十七年,休宁大旱,戴家 生计艰难,戴震仍闭户苦注《屈原赋注》 。该年秋,馆于汪梧凤家不疏园,教其子汪灼 。十八年,江永亦至 。这一段时间,戴震与同学好友程瑶田、方 唏原、郑牧、汪肇龙、金榜、汪梧凤一起,从江永讲经论学,大家均获益匪 浅 。乾隆十九年甲戌春,戴震因祖坟问题,与族豪打官司,结果县令得族豪 贿赂,反欲加罪戴震,致使戴震为避仇而匆忙入京 。除了随身携带的几本着 作以外,行李衣服都没有,狼狈至极 。在京城,由于得到了钱大昕等人的欣 赏和提携,学已有成的戴震很快便声名大振,名流学者秦蕙田、朱筠、纪昀 、王鸣盛、卢文□、王昶等皆来折节与之交往 。在京期间,曾馆高邮王文肃 公安国第,教其子王念孙,据刘盼遂《王氏父子年谱》云:“文肃公兼管工 部尚书事,延戴东原馆于家,命先生(王念孙,时十三岁)从受经 。……先生 相从一年,而稽古之学遂基于此矣 。先生尝问东原日:‘弟子将何学而可? ’东原沉思久之日:‘君之才竞无所不可也 。’”后王念孙终成一代训诂大 师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