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舞


芦笙舞

文章插图
芦笙舞【芦笙舞】芦笙舞,贵州省、云南省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 。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 。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 。
2006年,芦笙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3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芦笙舞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传类别:传统舞蹈
遗传编号:Ⅲ-23
申报地区:贵州省、云南省
历史渊源传说蚩尤是苗族的一位大祖神,在苗族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蚩尤是炎帝的后代,炎帝和黄帝是同胞兄弟 。炎帝和黄帝在河北汤阪一带经常发生战争,炎帝有蚩尤辅左,炎帝部落和黄帝打仗,炎帝取得胜利,就摆酒庆贺 。到了深夜,黄帝乘虚直攻炎帝山头,一直攻到山顶;炎帝寡不敌众,只好边打边撤人深山,炎帝战死 。退人深山后,蚩尤重新召集各方部落人群,迁入云南 。打了这次败仗后,蚩尤吸取教训,召集大臣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阿朵的,提议用吹竹笛的声音传递 。有人反对说,竹笛声音太小 。阿朵说,可用几根竹笛捆在一起吹,许多人一齐吹,声音就大了 。蚩尤採纳了阿朵的意见,阿朵用六根长短不一的竹节捆在一起连通,用手指按不同的竹眼,嘴吹最长的一根竹眼,这捆竹子发出的卢音很洪亮,十个以上男人一齐吹,声音传得很远很远 。之后一有敌情蚩尤就让一群男人吹芦笙,大家就会集合抗敌 。唐代的时候宫廷就有了苗族芦笙舞蹈,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 。20世纪80年,芦笙舞经过发展形成了女子芦笙舞,苗族有女不吹笙的习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子吹笙并与男子同舞已屡见不鲜 。其动作、乐曲均与男性芦笙舞大同小异 。舞蹈特色表演形式表演时手挽手、身体前倾、顺圈往前跳,动作比较简单 。参加舞蹈的人数常见为十二人,队形呈三人一横排、四人一竖排的长方阵 。音乐特徵芦笙舞曲一般都存引子(準备起舞)、主部(伴奏舞蹈)和结尾三个部分,主部作多次反覆变奏 。芦笙运用各种吹奏技巧,通过高低音芦笙不同音色的变化及特冇的和声配置,使音乐史加活跃生动 。快舞曲与慢舞曲两种,快舞曲多用于节日的比赛,气氛甚为热烈,舞姿也较开朗活泼 。慢舞曲在平时吹奏,音乐缓慢抒情,轻鬆愉快,舞姿柔戈而平稳 。动作特徵芦笙舞以“探路步”为基本舞步 。“探路步”舞者左脚提起往左侧空划小半圆落地,右脚左靠,身体同时往左侧横移,微右斜腰,右脚又做对称动作 。这种前行中又有向左右两侧横移的动律,和花苗其它舞蹈如“笛子调”、“竹竿舞”等一样,有着自己浓烈的民族特色 。除“探路步”、“双踏浪”等稍为简单点的动作外,还有如“跪地下腰”、“板凳下下腰”、“滚地笙”、“双腿蹬天”、“望家乡”等一些难度大、技巧高的动作和组合 。主要分支拉祜族芦笙舞拉祜族芦笙舞,于2008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护展名录 。
芦笙舞

文章插图
《芦笙舞》拉祜族芦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 。芦笙舞是由最初的娱神祈福仪式演化而来的,其内容以表现拉祜族原始的宗教礼仪、生产生活,模拟动物,展现人的欢乐情绪等为主 。拉祜族崇拜葫芦,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象徵 。拉祜族人在葫芦上插上五根竹管制成芦笙,每年尝新节和春节跳起芦笙舞,表现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来年幸福生活的祈盼 。彝族葫芦笙舞彝族葫芦笙舞,于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护展名录 。西畴彝族葫芦笙舞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村 。曼村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 。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一种古老的彝族民间舞蹈,以躯体“S”形前后曲动的典型舞姿而独树一帜,展现着古代滇人葫芦笙舞的遗韵 。在开化古铜鼓图饰上,有4个头戴羽冠、衣着羽衣、吹葫芦笙翩翩起舞的舞人饰纹,舞姿正是一个典型的“S”形前后曲动的造型动作 。即此可以证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古滇先民跳葫芦笙舞时,是头戴羽冠、手执羽毛、身穿羽衣、屈肢顿足而周旋飞舞 。苗族芦笙舞苗族芦笙舞,于2014被列入贵州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护展名录 。雷山苗族芦笙舞因节日内容的不同而舞姿各异,每个舞姿都包含一定的内容,表演起来优美自然、和谐圆融,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关岭苗族芦笙舞是在长期的农耕、狩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其中蕴涵了大量的原始农耕文化祭祀礼仪,承载着苗族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西部方言苗族歪梳苗支系每年都要在“绕坡”活动中表演这种舞蹈 。滚仲苗族芦笙舞以滚仲苗寨为中心,分布于贵州榕江县八开、乐里、平永、塔石、兴华等乡镇的部分地区,表演中芦笙种类和曲调都很多,音色高亢清亮,男性动作热烈欢快,女性动作飘逸轻盈,在贵州苗族芦笙舞中独树一帜 。传承保护传承价值芦笙舞文化对于苗族人就是他们的生活态度以及精神,芦笙舞文化中体现出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以及民族是性格,如今已经形成了一种民族特色,现阶段芦笙舞文化在国内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形式 。传承人物李石开,男,拉祜族,出生日期未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祜族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申报 。李增保,男,1932年1月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祜族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申报 。保护措施芦笙舞被加入坪坦乡中心国小每天的广播操 。2005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全国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 。芦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7月,坪坦侗寨上演了一场由坪坦村义务消防队联合坪坦乡消防站、通道县消防大队坪坦侗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普济桥发生火灾险情为模拟演练的假想场景展开的一场大型消防安全演练 。2019年1月30日,屏边苗族自治县举行“苗岭欢歌”民族风情展演,芦笙舞是其中一项活动 。社会影响重要演出1964年3月,高坡芦笙舞表演对曾带着《苗家劳动之后》节目与本省其他兄弟民族文艺表演队一起,赴京参加全国56个少数民族民众观摩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