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化肥测试仪

土壤化肥测试仪【土壤化肥测试仪】土壤养分是农作物健康成长的必需品,土壤养分的测试对农业工作非常重要土壤化肥测试仪可快速测定土壤全磷、全钾、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硷度及土壤含盐量 。
基本介绍中文名:土壤化肥测试仪
波长範围:红光620±8nm 蓝光440±8nm
电 源:AC220/50Hz或DC12V (交流,直流)
体 积:240×180×110mm
研发背景化肥是重要的农田物资,对提高作物产量起到过很大作用 。据已开发国家统计,对作物的贡献率达30 %~50 %,中国的研究证明贡献率约30 % 。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土壤产生了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土壤重金属与有毒元素;导致土壤硝酸盐积累;破坏土壤结构,促进土壤酸化;降低土壤微生物活动 。从而改变了土壤的性状,降低了土壤肥力,降低了作物产量,产生追施化肥的恶性循环 。土壤化肥肥料是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一类物质,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 。中国早在西周时就已知道田间杂草在腐烂以后,有促进黍稷生长的作用 。《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种植绿肥的方法以及豆科作物同禾本科作物轮作的方法等;还提到了用作物茎秆与牛粪尿混合,经过践踏和堆制而成肥料的方法 。在施肥技术方面,《氾胜之书》中有详细叙述,强调施足基肥和补施追肥对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唐、宋以后随着水稻在长江流域的推广,施肥经验日益积累,从而总结出“时宜、土宜和物宜”的施肥原则,即施肥应随气候、土壤、作物因素的变化而定 。随着近代化学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各种化学肥料相继问世 。18 世纪中叶,磷分为单元肥料(仅含一种养分元素)和複合肥料(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养分元素),前者如氮肥、磷肥和钾肥;后者如氮磷、氮钾和磷钾的二元複合肥以及氮磷钾三元複合肥 。有机肥料包括有机氮肥、合成有机氮肥等 。中国习惯使用的有人畜禽粪尿、绿肥、廄肥、堆肥、沤肥和沼气肥等 。有机无机肥料即半有机肥料,是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通过机械混合或化学反应而成的肥料 。由于一种肥料常有多种属性,除上述分类外,还有常见的其他分类方法:①按肥料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和流体肥料 。固体肥料又分为粉状和粒状肥料 。流体肥料是常温常压下呈液体状态的肥料 。②按肥料的化学性质,可分为化学酸性、化学硷性和化学中性肥料 。③按肥料被植物选择吸收后对土壤反应的影响,可分为生理中性、生理硷性和生理酸性肥料 。④按肥料中养分对植物的有效性,可分为速效、迟效和长效肥料 。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化学肥料生产除继续增加产量外,正朝着高效複合化,并结合施肥机械化、运肥管道化、水肥喷灌仪表化方向发展 。液氨、聚磷酸铵、聚磷酸钾等因具有养分浓度高或副成分少等优点,成为大力发展的主要化肥品种 。很多化学肥料还趋向于製成流体肥料,并在其中掺入微量元素肥料和农药,成为多功能的複合肥料,便于管道运输和施肥灌溉(喷灌、滴灌)的结合,有省工、省水和省肥的优点 。随着设施农业(如塑胶大棚等)的发展,蔬菜、瓜果对二氧化碳肥料的需求量将逐步增多 。但是,长期大量地施用化学肥料,常导致环境污染 。为了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应提倡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以便在满足作物对养分需要的同时避免土壤性质恶化和环境污染 。农业生产中种植业的发展离不开肥料 。我国的农业已经有了1万年的悠久历史,古代称肥料为粪,施肥则成为粪田 。我国的农田施肥大约开始于殷商朝代,主要根据出土文物中当时已有罱河泥的木製工具以及殷商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屎、壅等字形记载,并有施肥可以增产的卜词 。到战国时期已经重视并强调农田施肥了 。我国古代最多是利用动物粪便作为肥料,到战国和秦汉又利用腐熟人、畜粪尿、蚕粪、杂草、草木灰、豆萁、河泥、骨汁等 。在汉朝已很重视养猪积肥 。《汜胜之书》已记述作物施基肥、种肥河特殊的溲种法 。宋、元朝已开始使用石灰、石膏、硫磺、食盐、滷水等无机肥料 。此时的农业书籍中已有粪壤篇各论,把肥料分为六大类 。到18世纪杨灿又把肥料增为十类,施肥技术上提出了”时宜、土宜和物宜”的观点 。在欧洲国家,整个中世纪经济发展很慢,农业技术停滞不前,如在《马耕农业》一书中提到,耕作碎土的作用是使土壤成为极细颗粒便于进入作物根系的小口 。当时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土壤供给作物的营养物质是”精”和”油” 。燃素学说在中世纪后期也盛行一时 。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国家中有人开始探素植物营养理论,在燃素学说之后出现了腐殖质营养学说,认为土壤腐殖质是农作物营养的唯一来源 。发展历史改革开放后,中国奇蹟般的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 。同时,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粮食产量也实现了连续增产 。然而,这背后付出太大的代价 。与上述成就相伴的,是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包括化肥、化学农药等 。1996年至2006年间,中国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同比增幅分别为40%和60%,农药的使用量则同比上涨了80%.这些化肥和农药已经对公众的健康和中国的环境带来负面效果,特别是对土壤、水、空气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比如大量的农药使用已经造成我国的地表水、地下水和近海水域的污染,像北京以及珠江三角洲,均在2000年后发现过大量有机类农药污染物 。同时,化肥在70年代被开始大量使用后,短短二三十年间,我们要面对它所引发的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无一不对粮食产量产生影响 。比农药和化肥稍晚些出现在“对抗饥饿”道路上的,是转基因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套用,它甚至被一些科学家和决策者们视为解决人类粮食危机的唯一途径 。然而,儘管与化肥农药相比,转基因技术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套用的规模尚小,但在已有的少数实例中,我们已经看到它的问题 。仍以中国为例,2009年,中国江苏省的转基因棉花由于无力抵抗黄萎病和次生虫害,而出现大面积减产 。而在已经大範围普及转基因大豆的美国,已有的研究亦表明,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同时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的病虫害加剧 。更为弔诡的一个现象是,世界上大力鼓吹转基因技术的公司,正是当年靠推广农药和化肥发迹的生化公司 。显然,被大规模商业化套用于农业生产的转基因技术,其背后的理念,与化肥和农药并无差异,即都是化学集约式农业模式,都是依赖化学方式来改造农业 。人们有理由怀疑:化肥、农药和转基因长期累积的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负面效果,在20年或50年后,是否非但没有保证粮食产量,反而要让人们对抗更加严峻的饥饿?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农业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一边是在不顾大自然的规律,冒险大规模採用新的化工技术来解决之前此类技术所造成的问题 。这样做,或许能为我们带来短期的好处,但也有事实证明,它更有可能造成长期的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更严重的破坏 。另一方面,仍有一些科学家及政策制定者开始反思此前化肥农药之于农业的意义,重新思考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係,并提出农业生产应该更生态,技术的运用也应该遵循大自然内在循环规律 。这两个方向究竟该如何选择?我们是否能用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解决饥饿、发展农业?这是一个全人类需要思考的问题 。化肥影响有毒金属重金属是化肥对土壤产生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后不仅不能被微生物降解,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不断在生物体内富集,甚至可以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最终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环境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就难以彻底消除 。产生污染的重金属主要有Zn 、Ni 、Cu 、Co 和Cr。从化肥的原料开採到加工生产,总是给化肥带进一些重金属元素或有毒物质,其中以磷肥为主 。营养失调中国施用的化肥以氮肥为主,而磷肥、钾肥和複合肥较少,长期这样施用会造成土壤营养失调,加剧土壤P、K 的耗竭,导致硝酸根累积 。硝酸根本身无毒,但若未被作物充分同化可使其含量迅速增加,摄入人体后被微生物还原为亚硝基,使血液的载氧能力下降,诱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严重时可使人窒息死亡 。同时,硝酸根还可以在体内转变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诱发各种消化系统癌变,危害人体健康 。促进酸化长期施用化肥还会加速土壤酸化 。这一方面与氮肥在土壤中的硝化作用产生硝酸盐的过程相关 。整个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是铵转变成亚硝酸盐,然后亚硝酸盐再转变成硝酸盐 。可见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硝化作用的结果是形成H+,因此当氨态氮肥和许多有机氮肥转变成硝酸盐时,释放出H+ 导致土壤酸化 。另一方面,一些生理酸性肥料,比如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在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H+ 增多,许多耕地土壤的酸化和生理性肥料长期施用有关 。降低活性土壤微生物是个体小而能量大的活体,它们既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执行者,又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活性库,具有转化有机质、分解矿物和降解有毒物质的作用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试验表明,施用不同的肥料对微生物的活性有很大的影响,在红壤、水稻土和潮土中,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大小的顺序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 单施有机肥> 单施无机肥 。中国施用的化肥中以氮肥为主,而磷肥、钾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低,这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仪器简介土壤养分是农作物健康成长的必需品,土壤养分的测试对农业工作非常重要 。土壤化肥测试仪正是应市场需求,能快速测定,化验氮、磷、钾等土壤养分,故被称为土壤化肥测试仪 、土壤养分化验仪 。土壤化肥测试仪可快速测定土壤全磷、全钾、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硷度及土壤含盐量 。土壤化肥测试仪又称土壤养分化验仪,主要是用来测量分析土壤养分,测定土壤硝化作用的 。土壤化肥测试仪 由浙江托普仪器研发製造,土壤化肥测试仪採用旋转比色暗盒设计,同时测试四个样品,大萤幕液晶汉字背光显示引导操作流程;主机配备微型印表机 。可快速测试土壤、化肥、植株中的氮、磷、钾、有机质、腐殖酸、酸硷度(定性) 。仪器记忆体60种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养分量,可根据用户需要输出指导施肥量并列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