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孟子选注


最新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孟子选注

文章插图
最新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孟子选注【最新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孟子选注】《最新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孟子选注》中有其诸多的政治主张、哲学理论、教育纲领等,对后世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孟轲专着的孟子选注为同学们作了选注,供大家学习参考 。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着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
基本介绍书名:最新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孟子选注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页数:173页
开本:32
作者:孟轲
出版日期:2003年8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品牌:浙江文艺
基本介绍内容简介名译+名家+名师 名译——译本权威,最值得中小学生品读 精选一批国内权威的翻译大家的译本,譬如《欧也尼·葛朗台》《高老头》为大翻译家傅雷译本;《安徒生童话》《克雷诺夫童话》为大翻译家叶君健译本;《伊索寓言》为大翻译家任溶溶译本;《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谈话录》为翻译名家杨武能译本;《泰戈尔诗选》系文学大家冰心、郑振铎名家译本;《欧·亨利》为翻译名家王永年精心译本;《鲁滨逊漂流记》为沪上着名翻译家鹿金译本;《汤姆·索耶历险记》儿童文学翻译家徐朴精译本;《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为翻译名家柳鸣九译本;《哈姆雷特》系文学大学卞之琳传神译作;《堂吉诃德》为翻译名家董燕生译本,并获鲁迅文学翻译彩虹奖;《契诃夫短篇小说集》为翻译名家乌兰汗等译;《傲慢与偏见》为翻译名家张经浩译本;《巴黎圣母院》为翻译名家潘丽珍译本;《大卫·科波菲尔》翻译名家宋兆霖译本;《普希金诗选》为查良铮、戈宝权、王守仁一批名家翻译…… 名家——精心选编、开启人文智慧 譬如《百年中国小说精选》由着名学者钱理群教授主编,钱理群、吴福辉、赵园、陈思和、王晓明、南帆等六名教授亲自撰写思考题;《百年中国散文精选》由着名散文家、评论家顾骧选编;《丰子恺散文》由丰子恺之女,画家翻译家丰一吟亲自选编;《中国现当代童话精选》由着名儿童文学作家、教授汤素兰选编等等 。名师——撰写导读、紧扣教学 特邀一批中国小名师撰写导读和附录,加强实用功能 。为了便于学生阅读理解,更好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学特点,增强阅读与欣赏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与测试的实用程度,导读部分主要涵盖了作家个人生平介绍、作品文本解读、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相关知识连结、文学常识背景、同类作品比较阅读、学业测试提示等等相关内容 。扩大视野,增强实用,紧扣教学 。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姓孟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他的生平事迹,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这篇列传,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 。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 。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据这篇列传,孟子的生平事迹大致是:孟子,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他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 。晚年着书立说,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说他为子思的弟子(一说是再传弟子),较为可信 。和孔子一样,孟子在学业完成之后,也曾胸杯壮志,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一样,所以不被重用,只好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着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苟卿列传》) 。图书目录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附 录 主要参考书目 《孟子》导读序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走向衰落,“尊王”旧制逐渐淡出,各诸侯国遂蜂起争霸 。面对群雄鏖兵、纷纭複杂的状况,众多思想家纷纷推出自己的政治学说,试图藉以解决国家的权力与统治等重大问题 。与庄子生活年代(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相当的孟子,作为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僕僕宾士于道途,往来诸侯国间,希图得诸侯国君主的任用,推行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集中与维护统治者的权力与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力与统治问题,主要表现在诸侯国与诸侯国(包括周王室)之间的关係、诸侯国君主的地位、统治者与“民”的关係等方面 。《孟子》以其语录体、对话式文字就上述几方面构筑了自己的学说体系 。首先,战国时期,周王室的权力已名存实亡,整个社会已不是一个周王室统率众多诸侯国的一主多从局面,而是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平等争霸,要幺被统一,要幺统一天下这样的状况 。孟子已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作出了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抉择 。他摈弃了孔子“尊王”、“克己复礼”为周王室“正名”的思想 。儘管他未明确提出“霸道”,但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这些话的语气中可见箇中讯息——表面的王道,实际的霸道 。孟子基本承认了管仲的助齐称霸,认为只要战胜别国,就可以成为各诸侯国的“共主”,取周王室而代之 。而“仁政”就是他所推行的战胜别的诸侯国的致胜法宝 。在孟子的学说中,“民”的地位较孔子时代有了明显提高 。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认为民众的反应是考察所任用者贤愚的标準,“国人皆日贤,然而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梁惠王下》) 。这是春秋时期“天听自我民听”这种思想的具体化 。孟子对“民”的地位的认识,得之于对“国人暴动”及众多“民溃”记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历史文献相关内容的升华 。孟子学说中的君主,其君位的稳固性已大不如前 。孔子时代,主张“正名”,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法,如果臣下杀死了君主,则用专门语词“弒”载于史书,要受礼法的制裁,因而君主的权威与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孟子则认为:如果君主无仁无义,则是仁义的贼害者,是独夫民贼;人人得而诛之,是无所谓“弒”君的 。孟子更从君臣关係角度重新确定了君主的地位 。他认为一国之君,负有治理四境的责任,如果有大过而又不听从谏劝,贵戚之卿可以废君另立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天命无常,君位已不是那幺永久不可动摇的了 。处理君与民的关係,是社会行政统治的关键 。如何解决君与民的关係,正是战国时期各思想家所必须面对的 。基于对“民”的地位的认识,孟子用“仁政”来协调、解决作为统治施行者的“君”与作为受事者的“民”之间的关係 。那幺如何实行“仁政”呢?也即怎幺做才算是“仁政”呢?孔子时代,“仁”的要求主要指向民、人,君位相当稳固,只要对民人小施恩利即可,而民人则要受一系列礼法、纲常的约束 。孟子的“仁政”,则直指君主,要求君主“制民之产”,使民人有恆产,进而有恆心,这是使民“向善”的保证 。要求君主为民父母,保民而王…… “仁政”的提出,基于对“民”的地位的认识,更有其一定的哲学基础 。这就是孟子提出来的“性善”学说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具有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的萌芽,都有向善的本性,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端 。这“四端”发展起来,则可成为“仁、义、礼、智”四德 。君主应坚信民人都具有这种善性,并把自己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扩而充之,推行到行政中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这就是“仁政”了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古国名,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人 。或是因为邹地近于孔圣人之乡,孟母又“断织”、“三迁”,注重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加上孟子拜师受业于儒者,所以孟子十分自然地接受了儒家的思想学说,以圣人之徒自许,以捍卫先圣之道自任,进而以继承圣人道统自居 。与孔子“栖栖皇皇”不遑暇处一样,孟子也曾往来穿梭于诸侯国间,推销自己的“仁政”学说 。然而其前景一如孔子的黯淡 。孔子因其“尊王”一说一开头就失去了诸侯国君之心,而经过改制的孟子学说虽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但他仍未充分认识当时“强侵弱,众暴寡”的纷争现实,较适合于统一国家和平年代的孟子学说在当时仍显得“迂阔而不能用”(《史记·孟荀列传》),孟子只能“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同上),留待后来君主的“採择”了 。《孟子》在两汉时期已受尊崇 。到五代后蜀刻石《十一经》,《孟子》成为其中之一经,开始列入“经书”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为之集注 。到了明清时期,“四书”成为科考八股选题的渊薮,《孟子》的地位变得十分崇高了 。《孟子》一出,汉以来注家纷出,特别是两汉、宋、清几个朝代,或训释,或阐述义理,相关着述极多 。今以《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结合其他所能看到的版本,对《孟子》作了校勘,并作注解 。潘新国余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