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教( 六 )


景教

文章插图
景教遗址1963年、1946年泉州出土叙利亚文景教墓碑 。1946年泉州出土景教徒墓档垛石 。1948年泉州出土八思巴文景教碑 。1953年泉州出土奉使波斯碑 。1975年泉州出土景教徒拱形墓碑 。1987年泉州出土管理泉州路也里可温碑 。此外在中国各地也出土不少景教文物: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发现景教写本《景教三威蒙度赞》《尊经》《序听迷诗所经》《志玄安乐经》洛阳附近出土波斯人阿罗汉墓碑 。扬州出土四块景教徒墓碑 。新疆霍城出土叙利亚文墓碑 。新疆高昌《棕枝主日》景教壁画 。2014年1月9日 , 龙门石窟研究院对外宣布 , 在龙门石窟西山红石沟北崖 , 发现一处唐代“景教”瘗(yì)穴——唐代基督教信徒的“墓地” 。历史背景经济方面汉代 , 中国与波斯之间已经开闢了交通路线--丝绸之路 , 使外交使臣、负贩商贾或传道人员能够自西向东来到中国 。开闢交通的目的虽有外交、通商和传教的不同 , 但无疑通商是最为主要的 。当时的中外国际贸易是以丝绢为最重要的商品 , 据记载后汉时 , 安息(波斯)为了垄断与中国的丝绢贸易 , 曾一度遮断了大秦(东罗马)与后汉王朝的交通 。至隋唐 , 中西交通以丝绸之路为主 , 盛行于西亚的三种宗教--火祆教、摩尼教、景教也分别随之东传进入中国 。沿东西往来的贸易通路上 , 多有景教徒聚集的地方 , 且驻有景教的大主教或主教 。在中国与波斯之间 , 密布着一张交通网 , 与中国重要的国际贸易都市相连线 , 而这以经济政治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交通网 , 也正是从西亚传入中国的三种宗教的宗教网 。
景教

文章插图
景教遗址 政治方面波斯介于中国和欧洲之间 , 两国在政治上建立了亲善关係 。当其受伊斯兰教势力侵扰之际 , 波斯人多来唐避难 , 且唐初有不少波斯人在朝廷中任高官显宦 。唐代对于外族採取宽大怀柔的政策 , 及其对西域文明之兼容并蓄的态度 , 则确是历史事实 。由于唐王朝的民族政策绝不排外 , 所以他的声威远及外邦 , 当时侨居长安、洛阳的西域人人数最多 。这使得来华传教者 , 得以久留中国 。唐代的宗教政策也寓于民族政策之中 , 处理宗教事务的鸿胪寺 , 实际上无异于外交衙门 。唐代因自称与老子是本家 , 故历代尊崇老子 , 保护道教;同时也继承隋代规模 , 利用外来的佛教来加强统治;而随各国人来华的各种宗教 , 都为王朝欢迎 。考古发掘洛阳首次发现唐代景教徒墓誌2014年5月13日 , 河南省洛阳市出土的一方墓誌日前被专家认定为唐代景教徒墓誌 。这是洛阳地区首次发现唐代景教徒墓誌 , 为唐代东都洛阳曾是景教传播重要地区增添了重要例证 。该墓誌于2010年年底在洛阳东郊出土 , 长、宽各53厘米 , 志文楷书 , 首题“唐故左武卫兵曹参军上骑都尉灵武郡花府君公神道志铭” , 墓誌主人名叫花献 。墓誌显示 , 花献居住在洛阳修善坊 , 这一居民区里建有着名的景教大秦寺 。墓誌记载 , 墓主人花献“常洗心事景尊 , 竭奉教理”“内修八景 , 外备三常 , 将证无元 , 永祗万虑”“为法中之柱础 , 作徒侣之笙簧” 。专家认为 , 墓誌中出现的“景尊”“八景”等尊称和术语 , 在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景教文献中多次出现 , 是花献为景教教徒的最直接证据 。此外 , “无元”也是景教文献中常出现的术语 。这些景教术语是入华景教徒在翻译景教经典时借用佛教和道教的术语而形成的 , 墓誌中集中出现这些术语并非偶然 , 表明了墓誌主人对景教理念的追求 。2006年 , 洛阳隋唐故城出土唐代景教经幢石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 , 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 , 唐代景教石刻的最重大考古发现 。后来 , 龙门石窟西山发现刻有清晰十字架图案的唐代景教瘗穴 , 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景教墓葬遗蹟 。花献墓誌进一步印证、补充洛阳景教经幢的相关记载 , 揭示了唐代洛阳景教的传播情况 , 证明洛阳是景教传播的重要地区 。墓誌为研究唐代中西交通与外来文化传播提供了珍贵史料 。影响景教就是五世纪由叙利亚人纳斯释领导 , 并于厄弗所大公会议上被判定为异端的纳斯释主义 (Nestorianism) , 传入中国后称为景教或大秦景教(The Luminous Religion of Ta-chin) 。根据景教碑 , 景教一名的来源 , 实因「真常之道 , 妙而难名 , 功用昭彰 , 强称景教 。」唐贞观九年(六三五) , 「大秦国有上德日阿罗本(Alopen) 占青云而载真经 , 望风律以驰艰险 , 贞观九祀 , 至于长安 , 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仗西郊 , 宾迎入内 , 翻经书殿 , 问道禁闱 , 深知正真 , 特令传授 。」之后 , 公元六三八年唐太宗下诏日:「详其教旨……济物利人 , 宜行天下 , 所司即于京义零坊 , 造大秦寺一所 , 度僧二十一人 。」公元六九八年至七00年间 , 因为武则天偏袒佛教 , 压抑其他宗教 , 景教遭受第一次打击 。不过在玄宗时 , 景教开始进入佳境 , 公元七三二年有教士名及烈和一个波斯特使团到长安朝贡 , 十二年后又有一个景教士佶和到长安传教 , 玄宗还为景教的寺院封号 。公元七八一年德宗在位时竖立景教碑 。从武则天以后到公元八四五年间 , 是景教在中国最兴盛的时期 。依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本纪 , 「会昌五年(八四五) 秋七月庚子 , 敕并省天下佛寺 。……其大秦 , 穆护等祠 , 释教既已釐革 , 邪法不可独存 , 其人并勒还俗 , 递归本贯 , 充税户;如外国人 , 送还本处收管 。」「八月制……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所 , 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 , 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瞍上田数千万顷 , 收奴婢为两税十五万人 , 隶僧尼属主客 。显明外国之教 , 勒大秦 , 穆护 , 祓三千余人还俗  , 不杂中华之风 。」 景教到了宋代已经衰落了 。不过 , 宋人宋敏求着长安志还记载说:「义宁坊街东之北 , 波斯胡寺 , 贞观十二年太宗为大秦一胡僧阿罗斯立 。」可见此时景教仍未改名 , 寺院也未被毁 。不过 , 我们从苏东坡的一首「五郡」诗( 约作于一O六二年) 看来 , 宋代景教在盩屋的大秦寺已易主 。到南宋国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 与嘉秦元年(一二O一)间 , 金杨云翼任陕西东路兵马总管注长安时 , 曾赴盩屋参谒大秦寺 , 发现寺院已完全变成废墟了 。直到十三世纪元朝兴起后 , 在边疆地区的景教徒蒙朝廷之助 , 再度进入中国本土活动 , 一直到明朝为止 。十七世纪中 , 利玛窦也曾在中国找到几个景教徒 , 但他们对自己的宗教 , 除了十字记号外 , 一无所知 。综观景教在中国 , 从盛行到衰落 , 也不过短短四、五百年 。我们不禁要问  , 以景教备受唐代几朝皇帝的保护 , 既为它建寺院 , 题字甚至立碑以资久远 , 为什幺竟在四、五百年后就销声匿迹 , 几乎完全从中国的历史中消失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景教依附政治的关係 。所谓「赵孟之所贵 , 赵孟能贱之」 。它的命运 , 完全操纵在帝王手上 。固然 , 依附政冶 , 是景教衰败的主要原因 , 但是 , 景教过份汉化 , 以至失去它自己宗教的本色 , 也是它在中国失败的主因之一 。我们知道 , 景教的传教士 , 不但彻底吸收儒家的思想 , 更大量採用佛教和道教的成语 , 翻译基督宗教的经典 。他们的做法 , 其实是相当冒险的 , 尤其在中国 , 儒释道合流的风气一向很盛 , 试看唐太宗的诏书 , 不正是这种各种宗教合流的观点表露无遗吗?诏日:「道无常名 , 圣无常体 , 随方设教 , 密济群生 , 大秦国大德阿罗本 , 远将经像 , 来献上京 , 详其教旨 , 玄妙无为 , 观其元宗 , 生成立要 , 词无繁说 , 理有忘筌 , 济物利人 , 宜行天下 。」(见龚天民着唐朝基督教之研究附录二)景教过度本地化的结果是完全丧失它自己的特色 , 变成三不像的宗教了 , 不但不能吸引中国知识份子反而遭到他们的遗弃 , 这是意料中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