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重要人物 周进

周进(《儒林外史》重要人物)【《儒林外史》重要人物 周进】周进 , 《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 。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 。周进生活穷困潦倒 , 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 。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
基本介绍中文名:周进
登场作品:《儒林外史》
性别:男
职业:儒生
人物经历刚出场时 , 周进已经六十多岁 , 依然是个老童生 。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 , 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 , 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 , 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餬口 , 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 。不久 , 周进丢了饭碗 , 只好替一伙商人当帐房 。可以说 , 已到了科场梦醒之时 。然而 , 当他进省城路过贡院的时候 , 他多年的心结却又被触动了 。但他是童生 , 他是不能进入贡院的 , 看门人的鞭子将他打了出来 。想像周进无助地站在贡院冷冷的门外 , 世界对他而言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当他恳求别人带他参观贡院时 , 大半生追求功名富贵却求之不得的辛酸悲苦 , 以及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 , 周进的人生也一举进入高潮:周进一进了号 , 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 , 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 , 不知道是悲从中来的发泄 , 还是灵光乍现的奋力一搏 , 周进一头撞在号板上 , 直僵僵不省人事 。他甦醒后满地打滚 , 放声大哭 。几个商人得知原委 , 答应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 , 让他纳监进场 。周进道:“若得如此 , 便是重生父母 , 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 。众人还下礼去 。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 。又吃了几碗茶 , 周进再不哭了 , 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几个商人帮助周进捐了个监生 。不久 , 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 。顷刻之间 , 不是亲的也来认亲 , 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 , 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过了几年 , 他又中了进士 , 升为御史 , 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在广州 , 周进发现了范进 。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 , 他把范进的卷子反覆看了三遍 , 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 , 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 。角色评价这一节是《儒林外史》中名篇 , 足以和范进中举媲美 。作者以其神来之笔 , 描绘了士人被科举制拨弄地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之处 。由于前面用周进所受的种种屈辱做铺垫 , 揭示了其久不得志的心境 , 醉心功名而功名无望 , 撞板一段就显得水到渠成 , 毫不突兀 。实际上 , 周进和紧接着出场的范进两人一个悲伤地要寻死 , 一个高兴地发了疯的细节 , 都寄寓了无限深意 。作者揭示出科举制弱化了知识分子的生存能力 , 使他们深受“万般皆下品 , 唯有读书高”(《神童诗》)的观念毒害 。中举是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 , 八股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技能 。科场若不如意 , 就再无其它谋生本领 。周进宁可撞板 , 因为他深知:除了科举 , 自己无法自食其力 。作者在讥讽其丑态的同时 , 也对人物寄寓了无限的同情 。因为其用意不止于暴露科场和官场人物的污秽 , 而是着意批判形成他们种种性格的社会根源 , 极其尖锐地指明科举对于人性的异化作用 。自此 , 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 。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 , 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 。中举人 , 中进士 , 做御史 , 做学道 , 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 。吴敬梓当然不是要写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 , 实际上 , 周进的喜剧性结局大大加强了讽刺力量 。这种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 显示了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 , 瞬间的可笑蕴含着永恆的悲哀 。作者通过周进发迹前后士人群体对他的态度变化 , 批判了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 。在写主角的同时 , 也描绘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态 。士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 不是人们想像中的惺惺相惜 , 或者同命相怜 。相反 , 他们之间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食物链关係 。一旦科场失意 , 得到的不是同情 , 而是整个阶层的鄙视和唾弃 。一旦跃过龙门 , 跻身上流社会 , 便发现整个阶层全都笑脸相迎 。吴敬梓本人对此即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发迹后 , 从前瞧不起周进的人态度判若两人 。梅玖冒称是他的学生;他在村塾中写下的对联 , 被恭恭敬敬地揭下来裱好;辞退了他的薛家集也供奉起他的“长生禄位” 。周进熟识人物态度的转变 , 除了写尽世态人情之外 , 更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间接影响 , 是造成污浊世风的根源 。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 , 地位卑下 , 事事仰人鼻息 , 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 。暮年飞黄腾达后 , 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 , 表明周进秉性忠厚 , 迂而不恶 。写出了他性格的複杂面 。在这个醉心于科举 , 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 , 更可见出科举制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相关原文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 , 金有余见他真切 , 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 。不想才到'天'字号 , 就撞死在地下 。众人都慌了 , 只道一时中了邪 。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 , 阴气重了 。故此周客人中了邪 。"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 , 你且到做工的那里藉口开水灌他一灌 。"行主人应诺 , 取了水来 , 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 , 灌了下去 。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 , 吐出一口稠涎来 。众人道:"好了 。"扶着立了起来 。周进看看号板 , 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 , 放声大哭起来 。众人劝也劝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 , 这不是疯了幺?好好到贡院来耍 , 你家又不曾死了人 , 为甚幺号淘痛哭?"周进也不听见 , 只管伏着号板 , 哭个不住;一号哭过 , 又哭到二号、三号 , 满地打滚 , 哭了又哭 , 滚的众人心里都悽惨起来 。金有余见不是事 , 同行主人一左一右 , 架着他的膀子 。他那里肯起来 , 哭了一阵 , 又是一阵 , 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众人七手八脚 , 将他扛抬了出来 , 在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 , 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 , 弹眼泪 , 伤心不止 。内中一个客人道:"周客人有甚心事 , 为甚到了这里这等大哭起来?"金有余道:"列位老客有所不知 , 我这舍舅 , 本来原不是生意人 。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 , 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 , 今日看见贡院 , 就不觉伤心起来 。"只因这一句话道着周进的真心事 , 于是不顾众人 , 又放声大哭起来 。又一个客人道:"论这事 , 只该怪我们金老客;周相父既是斯文人 , 为甚幺带他出来做这样的事?"金有余道:"也只为赤贫之士 , 又无馆做 , 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 。"又一个客人道:"看令舅这个光景 , 毕竟胸中才学是好的;因没有人识得他 , 所以受屈到此田地 。"金有余道:"他才学是有的 , 怎奈时运不济!"那客人道:"监生也可以进场 。周相公既有才学 , 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中了 , 也不枉了今日这番心事 。"金有余道:"我也是这般想 , 只是那里有一笔钱子?"此时周进哭的住了 。那客人道:"这也不难 , 现放着我这几个兄弟在此 , 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 , 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若中了官 , 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 , 我们走江湖的人 , 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 , 你众位意下如何?"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之美' 。"又道:"'见义不为 , 是为无勇 。'俺们有甚幺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周进道:"若得如此 , 便是重生父母 , 我周进变驴变马 , 也要报效!"爬到地下 , 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 。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 , 又吃了几碗茶 。周进不再哭了 , 同众人说说笑笑 , 回到行里 。次日 , 四位客人果然备了二百两银子 , 交与金有余;一切多的使费 , 都是金有余包办 。周进又谢了众人和金有余 , 行主人替周进準备一席酒 , 请了众位 。金有余将着银子 , 上了藩库 , 讨出库收来 。正值宗师来省录遗 , 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 。到了八月初八日进头场 , 见了自己哭的所在 , 不觉喜出望外 。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 。'那七篇文字 , 做的花团锦簇一般;出了场 , 仍旧住在行里 。金有余同那几个客人 , 还不曾买完了货 。直到放榜那日 , 巍然中了 。众人个个喜欢 , 一齐回到汶上县拜县父母、学师 。那典史拿晚生帖子上门来贺 。汶上县的人 , 不是亲的 , 也来认亲;不认识的 , 也来相认 。忙了个把月 , 申祥甫听见这事 , 在薛家集聚了分子 , 买了四只鸡、五十个蛋 , 和些炒米饭糰之类 , 亲自上门来贺喜 。周进留他吃了酒饭去 。荀老爷贺礼是不消说了 。看看上京会试 , 盘费衣服 , 都是金有余替他设处 。到京会试 , 又中了进士 , 殿试三甲 , 授了部属 。荏苒三年 , 升了御史 , 钦点广东学道 。这周学道虽也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 , 却自己心里想道:"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 , 如今自己当权 , 须要把卷子都细细看过 , 不可听着幕客 , 屈了真才 。"主意定了 , 到广州上了任 。次日 , 行香挂牌 , 先考了两场生员 。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童生 。周学道坐在堂上 , 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 , 也有小的 , 也有老的 , 仪表端正的 , 獐头鼠目的 , 衣冠齐楚的 , 褴褛破烂的 。最后点进一个童生来 , 面黄肌瘦 , 花白鬍须 , 头上戴一顶破毡帽 。广东虽是气候温暖 , 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 , 冻得乞乞缩缩 , 接了卷子 , 下去归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