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乙丑京口奉祠西归将至仙人矶

玉楼春·乙丑京口奉祠西归将至仙人矶乙丑京口奉祠西归,将至仙人矶
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 。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 。
【玉楼春·乙丑京口奉祠西归将至仙人矶】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 。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玉楼春·乙丑京口奉祠西归将至仙人矶
创作年代:南宋
文学体裁:词
作者:辛弃疾
作品原文玉楼春 。作品鉴赏这首小令写于公元1205年(开禧元年),是辛弃疾六十六岁被罢职离开京口时的作品 。全令的意思是:京口一带,斜阳映照在江边树上,这是六朝人们居住的地方 。千百年来兴盛衰亡不关心,只有那沙洲中的双白鹭 。仙人矶下颳风又下雨,卸掉了征帆的船可是却不能留住(被风雨吹跑) 。正应抖擞掉全身的尘埃,趁着刚刚凉爽起来的秋水离开这里 。辛弃疾长期被迫隐居之后于公元1203年(嘉泰三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差知镇江府,辛弃疾又得以亲临当时抗金前线 。数年来,稼轩屡次遣谍至金,侦察其兵骑之数、屯戍之地、将帅之姓名、帑廪之位置等 。并欲于沿边招募兵丁以应敌 。至镇江,先造战士衣服万领备用 。这年三月,读宋高宗《亲征草诏》,为跋其后,全文是:“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初,可以无事仇之大耻 。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 。今此诏与此虏犹俱存也,悲夫 。”辛弃疾这一系列的行为说明他坚持抗战路线,直至老年,只要一有抗战的机会,就要付之于行动、见之于吟咏的 。这些行为必然为顽固坚持民族投降路线的南宋小朝廷忌恨,当然也不会允许他在镇江府干下去,就在公元1205年(开禧元年)找了个藉口,罢了他的官,给他个“提举沖佑观”的闲职,放逐回家了 。这首小令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出来的 。上片就京口、仙人矶的眼前景物引起感触,指出斜阳笼罩的六朝人的住处,没有人来认真关心“悠悠兴废”,也就是说无人关心南宋王朝的兴衰,这是最令作者痛心的 。下片就眼前景物引出罢职回家的悲愤心情 。“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 。”在景物描写中寓托着政治上遭受打击,想要施展抗敌才能而不得实现的悲愤,景情溶合,感情曲折深沉 。“直须抖擞尽尘埃,好趁新凉秋水去”,以藐视排斥打击的态度,把政敌加给他的尘埃、污垢“抖擞尽”,一身轻鬆地回家去,表现了他坚强、旷达的心胸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採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玉楼春·乙丑京口奉祠西归将至仙人矶

文章插图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