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图


天文图

文章插图
天文图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县战国前期曾侯乙的古墓中,发现了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张具有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 。
【天文图】这张天文图绘在一只古衣箱盖上,黑漆为底,红彩绘图,中心写有篆书“斗”字,意为代表北斗七星 。围绕“斗”字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着二十八宿的名称,两端还分别绘有青龙和白虎的图像 。
基本介绍中文名:天文图
出土:湖北省随县战国前期曾侯乙的古墓
时间:1978年
特点:具有二十八宿名称
基本介绍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县战国前期曾侯乙的古墓中,发现了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张具有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 。这张天文图绘在一只古衣箱盖上,黑漆为底,红彩绘图,中心写有篆书“斗”字,意为代表北斗七星 。围绕“斗”字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着二十八宿的名称,两端还分别绘有青龙和白虎的图像 。英国着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说:二十八宿“在中国与印度几乎同时出现” 。以前我国关于二十八宿名称的记载,始见于公元前239年成书的《吕氏春秋》,而此图是作为陪葬物于公元前433年葬入墓中的 。这样,就将我国出现二十八宿名称的时间提前了两个世纪,从而有力地证明我国是最早发现二十八宿的国家 。最早几种图彗星形态图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中,出土了一种占卜吉凶的帛书,在这部迷信着作中,绘有29幅不同形态的彗星 。长长的、象扫帚一样的是彗尾,小圆圈或小黑点代表彗头 。每幅彗星图下面都写有占卜的文字,每条占文的开头都记有彗星名称 。这些彗星图,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彗星形态图 。值得注意的是,图中的彗尾,儘管有长有短,有曲有直,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彗星的头在下,尾在上,尾巴背着太阳 。这种画法符合后来《晋书·天文志》所说的:“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 。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 。”意思是彗星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而且彗星的尾巴是背着太阳的 。《晋书·天文志》的作者是唐代的李淳风 。他的发现,要比欧洲皮尔特·阿毕安在公元1531年左右的同一发现早八九百年 。而李淳风这一了不起的发现,竟又在马王堆汉墓的彗星图中以图形的方式反映出来 。有关专家认为,彗星图虽然是在西汉墓中发现的,但却是战国时期天文学的成果,因而,这些彗星图充分说明了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在彗星观测上就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现存最早星图星图是观测恆星的记录和查找恆星的工具 。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敦煌星图,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图 。敦煌星图约绘製于公元八世纪初,绘製在绢子上,为卷子形式 。它是採用圆、横两种画法的星图 。其具体画法是,赤道区从12月开始,按照太阳每月所在的位置分12段画出,中间夹有说明文字 。北极附近,包括紫微垣附近的星画成圆圈 。而国外使用类似的画法,要比敦煌星图晚600多年 。敦煌星图用圆圈、黑点和圆圈涂黄三种方式绘出1350多颗星,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的星图之一 。这份珍贵的星图于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盗走,现保存在英国伦敦博物馆 。石刻星图1958年,在浙江杭州施家山南坡,我国科学工作者清理了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昊越文穆王钱元瓘次妃吴汉月的墓;1965年,又在杭州玉皇山下挖掘了钱元瓘的墓 。在这两座墓的后室顶部,各发现一幅石刻星图 。这两幅石刻星图的直径均约为1.9米,图上刻的星都不多,主要是二十八宿和若干北极附近的星辰,各约180颗,图上还刻出了上、下规和赤道 。此图上的星,位置刻画得比较準确,星象刻画也比较逼真 。这两幅石刻星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星图 。石刻天文图苏州石刻天文图,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数最多的石刻天文图 。苏州石刻天文图总高约2.45米,宽约1.17米,星图本身直径为85厘米 。该图分两部分,上部分是星图,下部分刻着说明文字,图文对照,相得益彰 。它是根据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的观测结果,由黄裳于南宋光宗元年(公元1190年)绘图,王致远于南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刻制而成的 。苏州石刻天文图以北天极为圆心,刻画出三个同心圆 。图中外圆是南天星可见的界限,包括赤道以南约55度以内的恆星;中圆是天赤道,直径为52.5厘米;永不下落的常见星用直径为19.9厘米的小圆(即上规)界开;黄道与赤道斜交,交角约24度,并按二十八宿距星之间的距离(赤经差)从天极引出宽窄不同的经线,每条经线的端点处注有二十八宿的宿度 。再外边还有两个比较接近的圆圈,圈内交叉刻写着十二次、十二辰及州国分野各十二个名称 。全图共有星1440余颗 。图中银河清晰,河汉分叉,刻画细緻 。苏州石刻天文图是北宋时代天文学家们认识和记录星象的智慧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天文学的发展水平 。该图为我们了解古代星区划分和论证现代恆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