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鄫国故城城墙遗址及出土文物然而,问题是河南方城县及山东兰陵县均称曲烈建国于本县,二者相争,关于此,已不可细考,但两县历史上确有古缯国存在,这是事实 。上述二国,后者为曾氏发祥地,笔者的观点倾向于曲烈建国于山东兰陵县,依据有三: 一、从姓源上讲,河南方城缯国未考,山东兰陵缯国为姒姓国,曾姓源于姒姓 。二、从爵位上讲,河南方城缯国国君为侯爵,山东兰陵缯国国君为子爵,二者地位不同 。周时分封,始于武王,结于成王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五级以下为“附庸”),但国君谥号一律称“公”,分封对象为宗室、功臣和先代贵族 。周天子虽然尊崇先王礼制,但对于上古存在的部落方国所封爵位并不高,充其量只是保留其贵族身份,只有同宗者或功臣,才可能封为伯爵、侯爵或公爵,如:姜子牙受封于齐,当时仅为侯爵,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公爵 。三、从时间上讲,河南方城缯国远远晚于山东兰陵缯国 。兰陵缯国始建于夏代中叶,距今约4000年历史;而河南缯国始封于西周初期,中间隔着商朝,另一“山东缯国系河南缯国后迁”之说不能成立 。各古缯国东周时期君主世系称号名字备注曾伯文西周晚期宫父穆名穆,字宫父 。西周晚期陭春秋早期从宠黍(雨上黍下)曾侯马白(马是左尹右马)穆侯曾侯约与楚成王同时与(辵部的与)春秋晚期钺(邑部的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乙战国早期夨(上日下夨)谏今河南方城县一带《禹贡》记豫州之域本夏禹之国,《世本》载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缯 。《辞海》释“鄫”:同“曾”,一作“缯”、“鄫”,古国名,在河南方城县一带 。西周末年,追随申、犬戎攻杀周幽王,灭亡西周 。战国初,曾国尚存,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县西北) 。《汉语大字典》释“鄫”?3,今河南方城县一带,附庸于楚 。《左传·哀公四年》记曰:“致方城之外于缯关 。”缯关即缯国,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缯地,有大面积的桑柞麻类,盛产蚕丝 。曲烈织成的丝织品称“缯”,是蚕蛹丝絮组合的象形文字,成为缯人部落图腾之形象 。方城县官方网站称:打开历史典籍,一个没有疑问的事实是,缯国是缯绸的发祥地 。缯绸为苏沪湘绸之母,古丝绸之“国品” 。考其国都遗址,即方城县城南八里桥畔 。其地夏商文化层遍布,所出土象徵王权之石钺、陶爵、陶鼎等夏代文物,文化特徵与二里头夏代文化相同,其南襟湘汉,北引河洛,东挟江淮,西胁武关,诚中原之战略要地 。正当之夏路,夏人所辟之路也 。东北天然隘口,其名缯关,缯国之关口也 。其北山天书岩画,考为夏人所作 。邦畿之内,名为缯丘,正缯人之所居也 。
文章插图
方城古缯国遗址据贺金峰《方城“缯国”、“缯关”、“缯氏”考》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王熊章镈”铭文记“佳(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亨”,由此可知,楚惠王是在得到来自西阳的讣告后,才为曾侯乙製作宗庙用的编钟等礼器,并送到西阳去进行祭奠的 。所以,战国初期“曾”国,是在西阳而不在随,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与申国比邻,故联合申侯、西戎灭周幽王于骊山,此“缯国”,系侯爵 。今山东兰陵县西北《说文解字》释曰:鄫,姒姓国,在东海,从邑,曾声 。《词源》释“鄫”曰:?国名,姒姓,春秋时为莒灭,今山东兰陵县境内 。《辞海》释“鄫”同“曾”?二,一作“鄫”,古国名,姒姓,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所灭 。《王力-古汉语字典》释“鄫”:?周诸侯国 。春秋灭于莒,后属齐,隋唐设鄫州,故址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南 。杜预(西晋)注:“鄫国,今琅邪鄫县 。”《汉语大字典》释“鄫”?1同《王力-古汉语字典》 。相传少康中兴夏室后,封次子曲烈于缯地(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西北),当时,中原游牧文化已向农耕文化转变 。曲烈于缯关建立部落方国,因国境北依沂蒙山区,南接黄淮平原,东西泇水环抱,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宜桑麻生产,多产丝麻织品“缯”,故名“缯国” 。城邑在今兰陵县向城镇的鄫城前、鄫城后两村之间(《苍山县誌》) 。夏代有证可考的部落方国约有30个,缯国便是其中之一(谭其骧) 。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率部攻打夏桀,缯国和东方8个小国各派精锐之师千余人,战车百乘,组成八国之师参战,缯军在伐辛之战中取胜 。商汤率五千精锐部队与夏桀战于鸣条(一说今河南商丘东,一说今山西运城),夏桀败亡,商朝建立 。在商朝建国一百多年后的第十四任国王祖乙时代,商迁都于庇(今山东费县),缯国成为商朝统治中心地带,因国邑不断扩大,又称鄫国 。在整个商朝的历史进程中,鄫国长期作为商王室统治下的臣服方国而延续,并且一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约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周天子尊崇先王礼制,政治上实行封邦建国、分土封侯的分封制 。周室对于上古存在的“部落方国”也进行分封,方国便逐渐为封国所代替,鄫国后裔作为夏禹之后继续受封于鄫城 。由于华夏与东夷的划分以沂水为界,鄫在沂水以西,鄫国故属东方,而非东夷,鄫国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东方古国之一 。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一记载:“今兖州府峄县东有鄫城”,指的便是“鄫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渐渐开始衰落,各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许多小国相继被大国吞併 。东方及东夷诸国中,除莒、邾两国有一定势力外,其他如鄫、郳、郯一类小国,均没有独立性 。齐、鲁是当时的东方大国,鄫国一直依附于鲁国 。约公元前660年,鄫与鲁联姻结亲,鄫国国君鄫朴娶鲁僖公之女季姬为妻,但不久鄫君又和莒国攀亲,娶莒女为妾,并得宠,生子后欲立为嗣,遭鲁僖公重斥 。公元前646年,季姬回鲁省亲,鄫君未到,僖公大为生气 。公元前644年12月,淮夷蛮人兵犯鄫境,鄫朴向鲁僖公求援,因僖公对其不满,拒不出兵 。鄫君无奈,只好向齐国求援 。齐桓公推崇“尊王攘夷”的方略,便以霸主身份与八国国君会商,策划救鄫,最后决定以防御为主,派军役加固鄫国城池,以拒淮夷于鄫国国门之外 。然,筑城军士因苦役发生兵变,筑城计画被迫中止,但鄫国筑城之举也向淮夷人宣示,东方诸侯联盟不允许蛮夷部落向鄫国发起挑衅 。淮夷迫于无奈,当即罢兵 。鄫国暂时得以保全 。公元前591年秋,鄫国遭到邾国入侵 。鄫君世美率部迎敌,由于敌强我弱,世美被邾军戕杀 。太子时泰即位鄫君后,鄫因国力太弱而无力复仇,便请求鲁国保护 。为保护弱小的鄫国,鲁国的军队在向邑(今向城)、蔇(今车辋)、次室(今兰陵)等地驻扎,鄫国渐渐沦为鲁国的附属国 。鲁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夏,鄫太子巫和鲁国大夫叔孙豹一同出使晋国,经霸主晋悼公首肯,达成鄫国归属鲁国的秘密协定 。从此,鄫国正式沦为鲁国的附庸国 。同年9月,东方各诸侯国在戚地(今河南濮阳戚城)会盟,鲁国仍让鄫国大夫以独立身份参会,但须听命于鲁国 。至冬,鲁国主政33年的一代名臣季孙行父亲(谥号季文子)去世,未运至曲阜安葬,而葬于鄫城“西丘”(即文峰山),意向诸国宣告,鄫国已成为鲁国的一部分 。而莒国认为,鄫国附鲁是鲁国的兼併和称霸行动,将会危及莒国安全,便于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秋,乘鄫国不备,派军突然攻入鄫国,不日占领鄫城,秘密杀害鄫君时泰,扶持庶出莒女之子为国君,又追杀嫡出嗣君太子巫 。太子巫率众投鲁以避难,聘为卿士,叹言:“国之不存,留邑何用?”便改“鄫”氏为“曾”姓 。至此,立国1577年的鄫国退出了历史舞台 。公元前538年,莒国为鲁国所灭,鄫国方域为鲁国兼併(摘自《苍山县誌》,略有删改) 。今湖北随州《词源》原文:“‘曾’一作‘鄫’,古国名,在今湖北随州市一带 。1978年发掘曾侯乙墓,出土大量青铜器 。或谓此曾国即史籍上的随国,一说曾、随为二国 。”《辞海》释“鄫”同 “曾”,古国名,在今湖北随州市一带 。后经专家考证,得出“曾随合一”的结论,即在2400年前,以随州曾都区为中心的汉东地带的随国和曾国,其实为一国,随州即为曾都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启用“曾都区”这一名称(据随州市官方网站) 。曾国是周朝的一个分封小国,侯爵 。由于1978年3月在一个叫擂鼓墩的地方出土了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15000多件珍贵文物而闻名遐迩 。这些文物均出土于曾国国君曾侯乙(约公元前433年)墓葬中,曾都也因此得名 。另有一说,称曾国原封于缯国故地(今河南方城县),因袭故国之名,未加“ ”部,以示区别 。西周末年,曾国势力强盛,与申侯、西夷、犬戎攻杀周幽王于骊山 。春秋初,楚国崛起,便与楚国交好,之后国域逐渐向南扩至随州,迁都于此 。战国末年,曾国为楚国所灭 。此说又将河南缯国及湖北曾国合二为一,二者只是时间一个在先,一个在后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记载:“在汉水流域及其以南,有一些黄帝后裔建立的国家,如姬姓的隋、唐、曾、巴” 。其中,“曾”即指湖北随州的曾国 。关于曾候乙,经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名乙,曾国国君,他不仅是一位熟谙车战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1978年3月出土的“四龙曾徽”便是他的国徽 。“四龙曾徽”图案设计独具一格,与一般古文不同 。它集文字、美术及雕刻于一体,以阴刻与阳刻的雕刻手法相互搭配,上部以阳纹为主,下部以阴纹为主 。该图纹共分为两组,每组两条龙,各组中的龙,乍看形态相似,互成倒影,但细看,各龙的姿式却各有所异 。中山大学曾宪通教授考证:“曾侯乙墓出土的四龙曾徽,确是一种由四龙组成的徽号,与一般正体字或篆鸟虫书异趣 。在出土文字中是非常罕见的 。正置倒置均释为‘曾’字 。” 后经考古学家证实,以上所述“四龙曾徽”只是曾侯乙“曾国”的国徽,与姒姓鄫国衍生的曾姓人没有丝毫关係(原因见博文《奉劝曾氏宗亲禁用四龙曾徽》 。古鄫地名《词源》释“鄫”:郑地名,[春秋][次于鄫]在今河南雎州境内 。《辞海》释“鄫”:古地名,春秋郑地,今河南柘城北 。《春秋·襄公元年》:“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于鄫 。”《王力·古汉语字典》释“鄫”:春秋郑附庸国,同《辞海》之《春秋·襄公元年》文,故址在今河南雎县东南 。杜预注:“鄫,郑地,在陈留襄邑县东南 。”《汉语大字典》释“鄫”,姒姓国,今河南柘城北,雎县东南 。故城遗址鄫国都城遗址 。一说位于山东省兰陵县向城镇鄫城后村与鄫城前村之间 。鄫亦作“曾”、“缯” 。姒姓,子爵,为夏少康之少子曲烈封地,至春秋国灭,属鲁 。鲁亡归楚 。汉置缯县,属东郡,东汉属琅琊郡,晋因之,后废 。隋复置缯城县,唐初为鄫州治所,贞观初州县俱废 。
- 豆科紫檀属乔木 紫檀
- 710分高分加油站·六级听力
- 刮胡子刮出血咋办
- 煮熟的虾放冷冻可以吃吗
- 初中生叛逆如何教育
- 种植过的姜母能食用吗
- 按察使的设立的解说
- 为啥清明节不说快乐
- 网络用语摩多摩多的意思
- 古代皇位继承有什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