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水踢球


涞水踢球

文章插图
涞水踢球【涞水踢球】涞水踢球,即踢石球,是河北省涞水县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集运动、技巧、娱乐、趣味于一体的体育竞技游戏 。
起源涞水古称“遒县”,隶属保定市,位于保定市西北70公里处 。涞水踢石球,俗称涞水踢球,流传于涞水县平原地区农村 。涞水由山区、平原两部分组成,十几条小河从山区流向平原,带来了大量泥沙和鹅卵石 。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闲暇之时,便踢球状的鹅卵石嬉戏消遣,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集运动、技巧、娱乐、趣味于一体的传统群体体育竞技活动——踢球 。考古部门曾在该县东文山乡西长堤村春秋时代的古墓中,发现了陶製随葬品花球,说明早在2700年前,涞水人就已经开始爱好踢球 。
涞水踢球

文章插图
踢球村民发展受限于石球製作的複杂工艺,踢球活动的开展一直以涞水平原地区为主,未能向更远地区发展 。晚唐时期,踢球传入京城,很快受到京城官民的青睐 。但人们渐渐用布球或革球取代了石球,而在踢球的故乡涞水,仍然在使用石球 。解放初期,娄村、洛平一带的农村仍有许多磨製石球的作坊 。1958年“公社化”时期,被以“耽误生产”为名取缔 。2000年以后,民众自发恢复活动 。器具古代的石球有三种,一种是直径约七厘米的大球,用于在坑洼鬆软场地游戏;另一种直径约3厘米,用于稍平整、坚实的场地;第三种直径约2.5厘米,球五颗为一副,踢法主要通过用脚使自己的球与他人的球相撞,一般踢球人数为七至八人,其中规矩很多,也很讲究技巧,分为隔物打、借势打、借力打、挑打和平打等方式 。
涞水踢球

文章插图
近看石球场地涞水踢球使用的器具主要是石球和志子儿 。传统踢石球用的是打磨过的鹅卵石,分大中小三种,因场地不同而选择不同大小的球 。志子儿用树棍或竹竿、高粱秸秆做成,大拇指粗细,长约70-80公分,它的作用一是划踢球场地边界,二是测量球距 。踢球前要选好场地、划定球场边界,并商定对输球者的处罚方法 。场地以鬆软与坚实相间的为最佳,大小以15米×15米为宜,长方形场地也可以,但窄边至少不小于3米 。踢球有输赢,并且对赢球者有相应的奖励 。踢球这种活动不受人数、年龄、场地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踢,且投资少,因此世世代代在民间传承 。规则踢球时,每场踢球人数以7-8人为宜,参加者自认头球、二球、三球、四球等直至末球 。然后,在球场边外的任何一位置选项一个发球点,头球向场内发进第一个球以后,二球就可以从发球点瞄準头球踢打,如果打中,二球为赢,升为头球,退回到发球点重新发球 。三球及后面所有的球均按顺序上升一位,分别为二球、三球等,原头球则降为末球 。如果二球末打中头球,三球就可以向场内的任何一个球进攻,以此类推 。如果三球、四球直至末球都未能打到场中之球,则再次轮到头球继续向其他球进攻 。
涞水踢球

文章插图
踢球现场保护2006年7月,涞水踢球入选河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专家宋兆麟教授介绍,踢足球在世界各国十分盛行,但足球的发源地却在中国,那就是流传在京南保北广大农村中的踢石球 。踢球这项民间运动游戏由于技巧性、娱乐性强,参与人数不限,对场地要求不高,已经重新在涞水县的城乡雨后春笋般地活跃了起来,成为当地老少皆宜的一项健身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