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云楞严寺佛乐 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左云楞严寺佛乐)基本介绍项目名称:佛教音乐(左云楞严寺佛乐)
主题词:传统音乐 , 寺庙乐曲
认证级别:省级
项目分类:传统音乐
国家:中国
起源时间:北魏时期
认证时间:2009年
认证批次:第一批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左云县文化馆
简介左云县楞严寺寺庙音乐流传于左云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县一带 , 原属中国北方梵呗声腔的东路流派 , 伴随着僧侣们的唱经及佛事活动 , 产生、唱响于明朝初年 , 丰富、发展在明、清两代 。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 , 其还吸纳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佛曲音乐的元素 , 并和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 , 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蒙汉特色、异域风情的寺庙音乐 。历史渊源楞严寺 , 位于山西省大同左云县城东南隅最高处 , 全寺五进院落 , 坐北向南 , 占地7000平方米 。该寺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 , 曾于正统、弘治等年间有过六次扩建和重修 , 至今部分建筑保存较好 。楞严寺寺庙音乐在北魏时期就已流传于左云境内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今之僧寺 , 无处不有 。或比满城邑之中 , 或连溢屠沽之肆 。”“梵唱屠音 , 连檐接响 。”“屠音”即“浮屠”(佛教之音)——寺庙音乐 。由此可见 , 早在北魏时即有了楞严寺及其寺庙音乐 。基本内容楞严寺音乐是当时寺庙音乐的经典 , 音乐中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等印度和西域的佛曲 , 由楞严寺僧人採用本地民间乐曲 , 吸纳西域、印度的佛曲及中原地区的音乐演奏手法创作而成 。其音乐系寺庙音乐的北方系统 , 属北方系统东西两路流派的东路 。由于起调深沉、曲调古老而优雅 ,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有管子、笙、手鼓、锣、引磬、銱、钹等11种 。现记载有楞严寺音乐歌赞10曲 , 楞严寺音乐吹腔28曲 , 众多乐曲 。基本特徵楞严寺寺庙音乐是由歌赞曲和器乐吹奏曲两部分组成的 , 一般在僧侣诵经和佛事活动中唱响 , 同时也在民间各种法事中演奏 。楞严寺寺庙音乐的歌赞曲起调深沉平稳 , 旋律庄重典雅 , 再配以吟诵之经词 , 遂形成一种极其肃穆的音乐气氛;其吹奏曲则风格多样 , 既有蒙曲的粗犷豪放 , 又有汉调的婉转流畅 , 在激越跌宕的音乐旋律中 , 还不乏梵音的空灵邈远 。主要价值楞严寺寺庙音乐是晋北地区独具特色的庙堂音乐 , 楞严寺寺庙音乐对于研究北魏时期建都平城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民间音乐文化及其当地寺院佛事、佛曲 , 它的存在形态对研究北方民族文化的融合 , 以及明、清以来佛事活动的状况 , 有着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 。楞严寺寺庙音乐地方特色浓郁 ,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濒危状况在左云县内文庙、千佛寺、睡佛寺等寺院举办大型的佛事活动中也有演奏 , 后因寺院的拆除而衰落、流失 。80年代初 , 左云县文化馆深入民间走访老艺人 , 对濒危失传的楞严寺寺庙音乐进行了抢救性蒐集整理 。现只收集到部分音乐乐谱 , 与其相关的配器 , 大多寺庙音乐濒于失传 , 亟待收集和整理 。保护措施为抢救和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左云县文化部门已制定了科学的保护计画 , 準备採用文字、乐谱、录像等数位化多媒体技术 , 对楞严寺寺庙音乐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 , 为楞严寺寺庙音乐建立完整的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