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宝剑篇(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诗)【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诗 宝剑篇】《宝剑篇》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七言歌行 。全诗共一百五十二字,叙写了宝剑的形状、历史、功用等方面 。大量用典是此诗的突出特点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宝剑篇》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作者:李峤
作品原文《宝剑篇》唐朝 李峤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 。淬绿水,鑒红云,五彩焰起光氛氲 。
文章插图
宝剑篇背上铭为万年字,胸前点作七星文 。龟甲参差白虹色,辘轳宛转黄金饰 。骇犀中断宁方利,骏马群騑未拟直 。风霜凛凛匣上清,精气遥遥斗间明 。避灾朝穿晋帝屋,逃乱夜入楚王城 。一朝运偶逢大仙,虎吼龙鸣腾上天 。东皇提升紫微座,西皇佩下赤城田 。承平久息干戈事,侥倖得充文武备 。除灾避患宜君王,益寿延龄后天地 。作品评析这首诗充满了剑的典故 。诗中把剑描写成(或等同于)传说中欧冶子锻打的三把剑之一(欧冶子是古代东南地区一位着名铁匠) 。这把剑有英雄伍子胥剑上的七星文;它又像神话中着名的白虹剑;它即使被掩埋起来,精气仍直透天上,显示了预兆,雷焕就曾因此而找到两把古剑 。虽然较正规的咏物诗也运用这些历史和传说的典故,但却无法用得这样生气勃勃 。第十一和十二句十分“相似”,但由于语调激烈活泼,与较正规的五言咏物诗的“相似”有所区别 。如李峤的五言咏剑诗,描写剑的光辉是:“锷上芙蓉动,匣中霜雪明 。”李峤五言咏剑诗中的呆板处理,与这首七言歌行中对同一对象的充满活力的处理形成鲜明对照 。七言歌行的传统允许更多的自由和想像,诗人们运用这一形式,就能够摆脱五言咏物诗的严格表现技巧 。在歌行开头,李峤描写想像中剑的冶炼过程,接着描绘剑的形状 。诗人接着叙述它的奇幻历史,它成仙上天,经历了几位天上皇帝的手,达到了顶点 。其后诗人又让剑回到了地面,并让它与人类文明道德妥协 。诗人雅致地解释,由于剑接受了宫廷的规矩教育,它能够辟除灾难,因此可以延长皇帝的生命 。作者简介李峤(644—713),唐诗人 。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高宗麟德时进士及第,官监察御史 。累迁给事中 。玄宗开元初贬庐州别驾,卒 。李峤富才思,前与王勃、杨炯接踵,后与崔融、苏味道齐名 。《全唐诗》存诗5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