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出版社 元认知


机械工业出版社 元认知

文章插图
元认知(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元认知】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监控认知、超认知、反审认知等,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 。学习者可以通过元认知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 。一般认为,元认知可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 。
基本介绍书名: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
作者:david disalvo
原版名称:brain changer
译者:陈舒
ISBN:978-7-111-48059-4
类别:心理学
定价:35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1
装帧:平装
开本:147*210
豆瓣连结:元认知 
概念近二十几年来,元认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对教育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文力图对“元”概念的产生、元认知的性质、结构、评定方法等有关研究进行概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元认知(Metacognition)一词最早出现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次认知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哲学根源“元”概念产生于对内省法的自我证明悖论的哲学思索 。Comte认为内省法存在“自我证明悖论”:同一器官如何能够同时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1956年,哲学家AlfredTarski为解决这一悖论引进了“meta”即“元”的概念 。他认为,元□即关于□的□("metawhatever" refers to" whatever about whatever") 。他针对客体水平提出了元水平的概念;客体水平是关于客体本身的表述,而元水平则是关于客体水平表述的表述 。存在于客体水平和元水平之间的这种区别,使得我们可以将一个过程作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进行的过程来分析 。其中,任何一个较低层次的过程都可成为一个较高层次过程的对象 。因此,内省可看做是认知主体对客体水平所进行的意识作出元水平的言语表述,这样一来,关于内省法的自我证明悖论就得到了解决 。Tarski的“元”概念在解决了自我证明悖论的同时,也给心理学家以某种启发,从而导致意识及认知的元认知模型的产生 。右图描述了这一模型中元水平与客体水平的等级组织以及假想的信息流 。这一模型有三个特徵:①监测,即信息从客体水平向元水平流动,它使元水平得知客体水平所处的状态;②控制,即信息从元水平向客体水平流动,它使客体水平得知下一步该做什幺;③元水平具有某种模型,这一模型包括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式 。在元认知模型中,元水平通过与客体水平之间进行信息的往返交流(亦即反覆的监测和控制)达到认知目标 。基本性质在众多的元认知定义中,以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所作的定义最具代表性 。1976年,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 。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A.Brown与L.Baker也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 。可见,元认知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调节 。也就是说,一方面,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它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力、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元认知也是一种过程,即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过程、调节过程 。作为“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元认知与认知这两个概念究竟有无区别?Slife、Swanson等人的实验研究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Slife等人研究认知水平相当的被试在元认知能力上是否存在差异 。被试有两组:LD儿童和正常儿童,两组儿童的IQ分数无显着差异,且在10道数学题及数学成就测验的得分上是匹配的 。结果表明,在进行问题解决时,两组被试在两项元认知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①LD儿童关于自己的解题技能的知识较不準确;②LD儿童在监测自己的解题成绩时较不準确,倾向于高估 。认知水平相当的被试在元认知方面却有不同的表现,可见,元认知与认知是可以分离的两个概念 。元认知和认知都属于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和思考的对象不同认知活动的对象是外在的、具体的,如记忆的对象是某个具体的事件或某篇文章,阅读的对象是某段具体的文字;而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是主体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 。(2)活动的内容不同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识对象进行某种智力操作,例如,阅读某一篇文章,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字词进行辨认,句子、段落进行理解,最后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元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如阅读中的元认知活动有明确阅读目的、将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上、对当前阅读活动不断进行调节、自我提问以检查阅读效果、随时採取修正策略等 。(3)作用方式不同认知活动可以直接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例如,个体阅读一篇文章,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大意、中心思想 。而元认知只能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主体的认知活动,例如,通过自我检查确认主体的阅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4)发展速度不同从个体认知发展看,元认知 落后于认知的发展 。研究表明,婴儿出生以后就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 。而幼儿到了学前期才开始获得一些零星的、肤浅的元认知能力,这是元认知能力才开始发展 。在大学生中,元认知能力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通过加强对元认知的学习和培养,能使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获得迅速发展和提高 。从本质上讲,元认知是不同于认知的另一种现象,它反映了主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 。同时两者又是相互联繫、不可分割的,认知是元认知的基础,没有认知,元认知便没有对象;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调控,促进认知的发展 。元认知和认知共同作用,促进和保证认知主体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 。框架结构1.Brown认为元认知包含两大成分:关于认知的知识和对认知的调节 关于认知的知识是个体关于他自己的认知资源及学习者与学习情境之相容性的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能力、认知策略等的知识,以及在何种问题情境下应该运用何种认知策略、如何最佳地发挥自己能力的知识 。对认知的调节指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在力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调节机制,包括计画、检查、监测、检验等 。这两部分具有不同的性质 。关于认知的知识是稳定的、可意识到、可表述的,它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对认知的调节不太稳定,通常是无意识地进行的,故不易表述,它更多地依赖于任务和情境,而不依赖于年龄 。即使是年幼的儿童,在某些任务中也能运用这种调节过程,这些任务通常是那种对个体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任务 。2.Flavell认为元认知的两大主要成分是: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 所谓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所存储的既和认知主体有关又和各种任务、目标、活动及经验有关的知识片断 。Flavell认为元认知知识主要有三类:①个体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及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在认知方面的某些特徵的知识 。②任务元认知知识,即关于认知任务已提供的信息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及目的的知识 。③策略元认知知识,即关于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及其有效运用的知识 。同时Flavell特彆强调这三类知识的互动作用,他认为,不同个体会依据特定的认知任务对策略作出优劣的判断 。所谓元认知体验,即伴随并从属于智力活动的有意识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Flavell认为有很多元认知体验是关于在某一认知活动中你已取得的进展或你将取得的进展的信息 。Flavell认为,在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是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元认知体验能导致元认知知识的增加、删除或修改,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会发现目标、策略、元认知体验和任务之间的关係,然后将这些发现同化至现有的元认知知识系统中;另一方面,元认知知识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元认知体验的意义以及元认知体验对于认知行为的暗示 。两者的关係还体现在:有时它们是部分重叠的,有些元认知体验可看作是进入意识的元认知知识片断 。3.比较与综合 对照Brown和Flavell对元认知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两人都认为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的成分之一,但关于元认知的另一成分,他们却有不同的看法 。Brown的另一成分是对认知的调节,而Flavell则没有这一表述 。这一区别的来源在于,Flavell分析的是作为静态的知识结构的元认知,而Brown分析的则是既是知识实体、又是动态过程的元认知,即分析对象的不同造成了分析结果的差别 。其实,从两人对元认知的定义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们都认为元认知不仅包括关于认知的知识,也包括对认知的调节 。Flavell的另一成分是元认知体验,而Brown并没有提及 。其实,Brown所提出的调节技巧如计画、检查、监测、修改、评价等,无一不是与所谓的元认知体验紧密相联 。有些技巧的套用会导致元认知体验的产生,有些技巧的套用则受到元认知体验的驱动和指引 。也就是说,元认知体验伴随着认知调节的整个进程,离开了它,认知调节是不可能进行的 。因此,综合两人的观点,我们认为元认知由三个部分组成: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认知调节 。也就是说,其一,我们认为元认知具有双重状态,它既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实体,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认知调节应属基本成分之一;其二,元认知体验与认知调节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认知主体的一种情感或认知的体验状态,而后者是一种过程(或技巧),因此应该将元认知体验与认知调节分离开来,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 。这三个方面虽然相对独立,实则密不可分 。一方面,认知调节既受到元认知体验的激发和指引,同时又以元认知知识为基础;另一方面,认知调节的每一步都会使个体产生新的元认知体验,同时也会丰富、发展个体的元认知知识 。并且,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见上文Flavell的观点) 。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循环往复,三者动态有机的结合即构成了元认知 。评定方法元认知的实证研究必然涉及元认知的评定 。元认知的评定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出声思考法、对自发的个人言语的观察、作业评定法等 。自我报告法是评定元认知最常用的方法,即提供某一任务,让被试报告他们在完成任务时的元认知活动 。一种程式是让儿童完成任务,然后进行事后报告;另一种则不进行实际操作,而要求儿童构想自己在操作时的可能情况,并作出报告 。提问的方式也有两种:开放性问题和选择性问题 。关于计分方法,选择性问题计分比较简单;而开放性问题计分较複杂,有两种可行的方式:定性分析,如评价报告的流畅性如何;量化计分,如计算被试所报告的不同策略的数量或它占所有可能的策略的总和的百分比 。量化计分也可以辅以定性分析,如以等级来标定被试报告的抽象性、普遍性、分化性等 。出声思考法要求被试在进行任务操作时,用语言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一切,以推断元认知水平 。如Henshaw在一项研究中,先将被试出声思考的内容按下列项目归类:回顾已有信息、策略单元、解决方案单元、促进性中介、妨碍性中介、沉默;然后对被试的六类言语进行Markovian链分析,观察被试整个任务过程中思考方式的一贯性,以此推断被试的元认知水平 。通过观察被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不是为了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自言自语,也可以评定元认知 。具体程式与出声思考法相似 。作业评定法即直接依据被试的作业来评定元认知 。要求被试解决某一问题,或对同伴进行指导;通过观察、分析被试的解题过程或对同伴的指导,来推断被试的元认知能力 。以上列举的是几种主要的元认知评定方法,它们各有利弊 。在进行研究时,最好能综合使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方法,取长补短,以获取更全面、更準确的资料 。研究前景元认知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概念 依照Flavell和Brown对元认知的定义,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两方面:关于认知的知识和对认知的调节;Yussen认为,现有的元认知的定义是开放的定义,而非封闭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元认知的概念及理论应该将会有所发展 。2.评定 首先,在使用自我报告法时,很难将被试的元认知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区分开来,而后两者是很关键的混淆变数 。其次,评定之间的一致性问题 。Karen等于1990年对生成策略、词列发生、散句的组织、迴避作业的难度四种评定手段进行了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儘管每种评定手段对于它所评定的内容来说是有效的,但不同的手段评定的是不同的内容,即评定之间是不一致的 。这使得一般的元认知结构难以评定,且不同研究的结论之间难以进行交流 。有人认为,元认知的评定是当前元认知研究中最薄弱的领域,而它又是元认知研究极为关键的领域,因此,为了促进元认知研究的进展,应发展新的、更可信、更有效的评定方法 。3.研究範围 综观已有的元认知研究,大多是在认知领域内进行的,这反映了元认知研究中存在的一种思维定势:将元认知研究局限于认知领域之内 。元认知研究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必须打破这种思维定势,走整合的道路 。并且,元认知要真正地融入教育心理学之中,并对教育实践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就必须与个性因素,尤其是动机相结合 。所喜的是已经有人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如M.Pressley、J.Archer的研究均表明,元认知因素、动机因素、策略因素等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我们认为,可以进一步对元认知与学习动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讨,这方面的研究将对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产生重要影响知识领域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幺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 。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即有关人作为学习着或思维着的认知加工者的一切特徵的知识 。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再细分为以下三类: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比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能力及其限度,以及如何克服自己在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足等);关于个体间差异的认知(比如,知道人与人之间在认知方面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种种差异);关于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比如,知道记忆、理解有不同的水平、知道注意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知道人的认知能力可以改变) 。(2)有关任务的知识,在有关认知材料方面,主体应当认识到,材料的 性质(如图形材料与文字材料)、材料的长度(如一段短文与一篇长文)、材料的熟悉性(如熟悉的材料与不熟悉的材料)、材料的结构特点(如论说文与叙述文)、材料的呈现方式(如听觉呈现与书面呈现)、材料的逻辑性(如有组织的材料与无组织的材料)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和结果;在有关认知目标、任务方面,主体是否知道不同认知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可能是不同的,有的认知活动可能有更多、更高、更难的要求 。比如,要求回忆一篇文章的大意要比要求回忆该文章的準确词序的任务困难得多 。(3)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这方面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比如,进行认知活动有哪些策略、各种认知策略的优点和不足是什幺、它们套用的条件和情境如何、对于不同的认知活动和不同的认知任务,什幺样的策略可能是有效的等等 。认知控制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这种过程在工作记忆中进行操作 。元认知控制包括检查是否理解、预测结果、评价某个尝试的有效性、计画下一步动作、测查策略,确定当时的时机和努力、修改或变换策略以克服所遇到的困难等等 。概括起来,包括这样三个方面:(1)计画即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画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像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2)监视,即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根据有效性标準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3)调节,即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採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一般来说,元认知控制与认知目标、认知课题和情境等因素密切相联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元认知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董奇,1989) 。一是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即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即个体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繫、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 。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其他领域反省心理学中的心理二元说揭示了“元认知”的本质是一种“内知智力活动” 。心理二元说揭示了人的心理和智力都是二元的,“第一心理”(外知心理)和第一智力(外知智力)剖析和控制“外部世界”,“第二心理”(内知心理)和第二智力(内知智力)剖析和控制第一心理和第一智力,所以,开发“第二心理”可以增强自我心理的调控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智商、情商,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科学家有发达的第一心理,心理学家有发达的第二心理,第二心理发达的人会有很高的智商、情商和心理免疫力 。“内知心理系统”由内知智力、内部情感、内部需要(精神需要)三要素构成,“外知心理”由外知智力、外部情感、外部需要(物质需要)三要素构成 。可见,人的智力、情感和需要(意志)也都是二元 。心理二元说是反省心理学的一项世界首创西方心理学中的“元认知”活动就相当于反省心理学中的“内知智力”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