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涛事件( 二 )


柳涛事件

文章插图
柳涛:那天雨很大,我就在后面躲雨,有个人看见我背包就说你是采访人员,前面有个坑,摔了很多人,我一看,前面一片汪洋,都是水解说:当时厦门是瞬间颱风颱风十级,柳涛说,他把相机调光感度,拨了自动档,光圈优先,对着马路抓拍了一些路上行人艰难前行的画面,一切还算正常 。柳涛:我相机就这样拿着,就听见咣的一声,我想出事了,因为什幺都準备好了,相继就这样子,嚓嚓嚓连拍 。当时我没想那幺多,我就想我一个身份,我是摄影采访人员,我必须报,我看到他摔倒后才感到内疚 。解说:柳涛在骑车人摔倒后,找了根棍子往坑里插,因为是水泥,并没能插进去,经路人指点,他从附近工地找来一块三角标挡在坑边就回到了报社 。柳涛:(拍完后)我就按正常处理一下,放到报社采访人员稿件里,没想到第二天大家都在议论这事,以前没有遇到这种困惑,只是听过,但没想到会发生在我身上 。解说:这就是当日《东南快报》报纸原报版样,标题是:连日暴雨,愁煞雨中人主持人阿丘:关于为什幺採用一组照片,当日的首发编辑水戈做了解释 。水戈说,比起只拍路边一个大坑的照片,这组照片很精彩,他们更欢迎这种冲击力强的照片 。但在编稿时也考虑到了可能会引起的争论,所以在用一张还是用一组的问题上犹豫了一下 。如果只用那张摔倒在地的照片可能会避开受指责的风险,水戈採访:我当时还打电话给柳涛,让他去採访一下有关部门,结果来不及了,就后来加了一个编后语 。主持人阿丘:编辑水戈说难捨照片的精彩,同时为了凸显事实,最后他选择了採用一组,并为这组照片加了编后语,作为补救採访缺失的权宜之计,这就是那条编后语: “如果不是雨天,如果路面没有积水,那幺路上的坑一目了然也许不会害人 。但是,如果施工单位都能及时把坑填平,这些意外就不会发生 。也许施工单位也不想害人,但安全无小事,大家须切记 。”主持人阿丘:编辑说,后来网站转载这组图片时,只有新闻事件介绍,没有编后语,造成信息流失,误会还是产生了 。央视新闻报导:传达信息的责任让柳涛做了一个忠实地记录者,但他遭到了缺少公德心的职责,采访人员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该如何平衡,其实这是新闻业界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当事人怎幺看,本台采访人员今天专门就此进行了採访 。解说:10号那天一瞬之间的暴风骤雨已经平息了两天,厦门厦禾路梧村路段的路面凹陷处还积留着些许雨水,当天曾给骑车人设下陷阱的40厘米深的路坑已经经过粗略的填平处理,历着坑道10米不到路面上两个工人正打着钻,算算梧村路段上钻出来的坑也不少,至少有四五个,施工单位的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这是梧村长途汽车站扩建,需要进行地下钻探施工,骑车人雨中摔倒事件报导后,他们在路坑边上都设立了警示标誌,柳涛认为这些正是达到了他当时拍摄的初衷 。柳涛:我想作为摄影采访人员,更想要这个画面,通过这些画面提醒更多有关部门,或者其他施工单位,工人也好 。专家观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作为一个新闻采访人员你在面对很多事实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两难选择,首先要想到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职责,第二想到作为采访人员的基本职责,这个不能够颠倒 。如果你拍摄这个镜头,能够警示千百人,避免千百万人生命,这个情况下也许有一定道理 。但现在看来这个还没有这样大的价值,有必要叫一个人或几个人连续摔倒来警示社会把这个坑填上,恐怕没有这幺大的必要 。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李全:我觉得都是作为一个摄影采访人员很正常的思维,我很能理解他 。包括摄影采访人员也好,还是包括发稿的编辑也好,都是受到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的责任感的驱使 。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王文澜:比较简单的说,如果我是摄影采访人员的话,不会那幺去拍摄新闻 。当然我要是图片编辑的话,我也不会去发这组照片 。柳涛连线:我没有想到片子出来后争议这幺大,我要说没受到一些影响,也受到一些影响,工作情绪各方面都受到一些影响 。解说:同时参加连线的还有一直处在争议中心的摄影采访人员柳涛,他详细讲述了拍照过程提问:当时在拍摄的时候看到那幺多人拍摄摔倒,心里是怎幺样?柳涛连线:第一个摔倒我真是没有看清,他是那样摔的,年轻人 。他过来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他摔,就听到嘭的一声,我的手在拍摄照片之前已经準备好了,自动挡已经準备好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相机无意识的按下去了,他起来以后没有受伤,他倒没有说什幺,瞅了一眼,就走了 。我都不知道这个拍到了,我想拍更好的画面,接下来又有一个人摔了 。第二个摔,第三个摔,我心里真的不舒服,的的确确不舒服,因为我是采访人员,那幺多人看你,还有路边人看你在拍 。刚开始到旁边找了一个很长的棍子,本来想插进去,一看都是水泥,插不进去,没有办法,走了一段路找一个路障放那边去了 。等到雨停以后吓一跳,路中间很多坑,三四个坑,比这个坑还要大,还要深,当时我就开始拍这些坑 。主持人阿丘:就在同一天,参与网上关于此事调查的人数达到了5万多人其中保持中立的占一小部分,正反两方观点不相上下,支持柳涛的略占上风 。你认为采访人员事先提醒路人和拍新闻照片哪个社会效果更好?共有54752人参加拍新闻照片 47.99% 26278事先提醒路人45.21%不好说6.79%你认为拍新闻照片是否能说明采访人员没有社会公德心?共有51868人参加不能说明64.51%能说明27.17%不好说8.32%你认为采访人员在传达新闻事实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共有55374人参加传达新闻事实的责任更重要44.78%社会公德心更重要42.32%很难平衡12.9%主持人阿丘:反对派和赞成派势均力敌,各不相让,一时间分不清孰是孰非 。就在此时,争论因为另外几张照片的出现再次升级,这是有人在网上发现的另外几张照片,有细心人做了对照,结论是,似乎这组照片和这次引起争论的照片出自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于是有人就怀疑柳涛那天在雨中蹲坑死守一个多小时,见证的可能不只是一次民众落水坑啊,于是关于对采访人员柳涛职业道德的讨论又因为这些细节而波澜再起 。面对质疑,采访人员柳涛坦承那组照片也是他拍的 。柳涛电话连线:我也不知道其它的片子怎幺出去的,因为我第一组图片是无意识的,第一组图片也不知道坑在哪里,就是下意识的按下去了 。第二组图片有意识了,我知道那个地方有坑了,除了那组,现场拍到的其它图片,我放在报社编辑那边 。我当时那幺想,要是这个图片全部出来也好,全部出来我就好解释了,当时我想全部出来,足以说明我这个照片不是摆拍的,不是找人作秀,就是一个新闻事实,不仅仅是一个人摔倒,有N个人摔倒,N个人在那边遇到一些事,我只是想说这是一个新闻事实,只是想告诉大家,不仅一个人,很多个人,因为我在图片说明里面也说过很多人,但是你要是没有图片,你是不是找人来自己演的,我多拍一点放在我们编辑那边去了,没想到这个片子发出去了,我也不知道怎幺出去,但是不管出不出去,反正我就觉得我的本意就是想说到了这个坑,这个坑是因为施工或者因为什幺造成的,第二天坑已经平了,我觉得好象我的目的只是这个,没有别的 。我跟以前在採访的时候,跟其他的报社采访人员没有交流清楚,有个原因主要在我,说实话,我也是怕挨骂,所有的都怕挨骂,我有点担心,向大家道歉,好不好 。主持人阿丘:拚命工作的采访人员柳涛 。因为这次照片事件实在影响巨大,《东南快报》专为柳涛作了一期报导拚命工作的柳涛柳涛迟早会出好作品,因为他干活很拚命 。这是我跟一些同事在讨论摄影采访人员的时候得出的结论,但没想到,他的好作品会让他如此痛苦 。柳涛的确不够诚实,面对媒体,他对真相做了筛选 。但是,诸位可知道,他也是一个人,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残忍的时候,难道他希望往自己的伤口再撒一把盐吗?错就错在他是一个采访人员 。因为采访人员是被特殊划定的人群,肩负了不一样的东西 。他不去参与抢救,并非因为道德缺陷,而是因为总需要有人去做记录的事情主持人阿丘:柳涛向大家道歉了,因为他曾经隐瞒了一些事实,我也很能理解柳涛当时的心情,面对这幺多的口水,心中的压力可想而知,不过在某种意义上感谢柳涛,毕竟先有他的执着蹲守,才有了今天的话题,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回到大家对这件事情的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还记得这张《饥饿的小女孩》吧,曾经赢得了1994年普利兹新闻特写摄影奖,而作者卡特却在三个月后自杀了,才33岁 。原因之一是他无法承担社会舆论的指责,人们指责他没有先救那处于鹰口之下的饥饿的小女孩,而是先举起了照相机 。主持人阿丘:该怎样做,我们一直在讨论,也许达成共识还不容易,不过在今天,在结果没有统一之前,我倒是有了些特别的感受,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 那是一种欣慰,一种淡淡的感动,没想到,如今这一个跟头摔出去,竟然会有这幺多人关心 。这份关心里有对他人的温暖,有对是非的执着,有对生活的一种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