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亚创作戏剧 约翰王


威廉·莎士比亚创作戏剧 约翰王

文章插图
约翰王(威廉·莎士比亚创作戏剧)《约翰王》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 , 是一部历史剧 , 首次出版于1623年 。
【威廉·莎士比亚创作戏剧 约翰王】该剧叙述了英国历史上不成功的约翰王一生的主要经历 , 如他与法国王室为争夺英国王位而进行的两次战争 , 他对王位合法继承人亚瑟的迫害 , 对教会的掠夺 , 以及与罗马教廷的冲突等 。该剧情节生动丰富 , 结构匠心独运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约翰王
外文名称:King John、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John
文学体裁:戏剧
作者:威廉·莎士比亚
首版时间:1623年
字数:约150000
内容简介该剧共分为五幕 。第一幕写战争 。法兰西国王菲利普打着帮助己故英王理查一世的儿子亚瑟讨回王位的旗号 , 向英国现任国王约翰王挑战 , 进犯英国 。约翰王决定用战争对付战争 , 用流血对付流血 , 迎接法国国王的挑战 。与此同时 , 亚瑟的母亲康斯丹丝与约翰王的母亲艾利诺则也为了维护各自儿子的利益而不断口角、对骂 。一场看似目的纯正、庄严的战争与一场妇人们之间的你争我夺的吵闹互相映衬 。第二幕写和平 。约翰王为了巩固基础尚未稳定的王位及篡夺来的全部权利 , 提出愿意将侄女白兰绮嫁给法国国王的儿子路易 , 并送给对方5个州以及3万马克英币 。法国国王菲利普立即接受了约翰王的条件 , 双方缔结了和平盟约 , 而把对亚瑟的盟誓丢弃到了一边 。入世未深、第一次见识这种丑恶交易的年轻人庶子菲利普看穿了路易与白兰绮的婚约及英法和平的本质:所谓的婚约和和平盟约都不过是一场政治利益交易 。第三幕写和平盟誓的破坏 。当第三方罗马教皇的势力加入进来之后 , 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约翰王拒绝罗马教会对英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 , 教皇的使臣潘杜尔夫主教当即威逼法国国王菲利普撕毁了英法刚刚缔结的和平条约 。约翰王俘虏了亚瑟 , 为了解除亚瑟对自己王位的威胁 , 谋划将其杀害 。法国太子路易则在教皇使臣潘杜尔夫主教的鼓动下 , 利用婚姻权利争夺英国王权 , 将英法战火重新点燃 。英王、教皇、法王、法国太子 , 一个个都是反覆无常、背信弃义的无耻之徒 。第四幕写英国外侮内患同时爆发 , 英国又被拖进战火里 。国内由于亚瑟的被害导致了贵族的叛乱 , 国外则强敌压境 。第五幕写了新的和平不过是一场新的政治交易 。约翰王不得不向罗马教皇妥协 , 在罗马的调停下 , 法国退兵 。最后约翰王自身不保 , 被罗马派来的僧人用毒药毒死 。创作背景《约翰王》在莎士比亚的十部历史剧中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位置 。从写作时间来说 , 《约翰王》的完成时间是在《理查二世》之后 , “《理查二世》完成后第二年 , 莎士比亚先写了《约翰王》 , 之后才创作了《亨利四世》上、下和《亨利五世》” 。大约创在于1596—1597年 。《约翰王》的对开本首次问世是1623年 。不过 , 早在1591年出版过一个名叫《英格兰王约翰的多事之秋》的剧本 , 作者不详 。这个剧本的史实取自霍林舍德的《英格兰纪事》和约翰·福克斯的《英烈传》 。莎士比亚的《约翰王》曾一度被认为是《英格兰王约翰的多事之秋》一剧的另一种版本;现在看来 , 莎士比亚可能借用了《英格兰王约翰的多事之秋》一剧 。人物介绍约翰王约翰是一个残暴而懦弱 , 又具有民族自尊心的封建君主 。他对王权有强烈的占有欲 , 这种欲望又使他变得利令智昏 , 行动上常常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他非法篡夺了侄儿亚瑟的王位 ,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 又不顾众人的反对 , 举行第二次加冕典礼 , 还指使赫伯特谋害年幼的亚瑟 。在法军压境、众叛亲离、王位即将丢失的危急关头 , 他出于个人的目的 , 又违背自己的初衷 , 同他一向反对的教皇使节潘杜尔夫讲和 , 屈辱地接受了对方的条件 , 表现出他残暴中的懦弱 。在全剧的后半部 , 他逐渐感到自己的行为太残酷 , 于是良心发现 , 经常沉浸在悔恨的痛苦之中 。他抵抗入侵的法军 , 一方面是为了保住王位 , 但另一方面也是在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驱使下 , 对国家领土与主权的捍卫 。因此 , 约翰并没有天良丧尽、人性灭绝 , 他在一定程度上又值得人们同情 , 他的结局带有悲剧的色彩 。福康勃立琪福康勃立琪是狮心王理查的私生子 , 一个忠诚、爱国、勇敢、真正的军事将领 。当约翰王为他判明这一身份时 , 他的荣誉感被激发出来了 。从此 , 他放弃财产 , 离家从戎 , 决心像父亲理查王那样建功立业 , 效忠国家 。以后 , 他成了约翰王的忠实而得力的助手 。约翰王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国君 , 但福康勃立琪始终不背叛约翰 , 这反衬出他忠诚不贰的高尚品德 。不过他也不是约翰王的应声虫 。他对约翰那种为了自己的王位而谋杀侄儿亚瑟的不义行为并不听之任之 , 他竭力反对约翰为了挽救败局 , 不顾前约 , 低三下四地向教皇的使节潘杜尔夫求和 。他同情亚瑟 , 但他反对亚瑟借法军势力争夺王位 , 反对法国对英国内政的干涉 。在抵抗法军的战斗中 , 他英勇顽强 , 亲手杀死了气焰嚣张的奥地利公爵利摩琪斯 , 在敌军重兵压境 , 困难当头时 , 他毅然担负起统率全军、保卫国家的重任 。在这个人物身上 , 集中表现了英格兰民族不畏强暴 , 不甘屈服于任何外来强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菲利普法国国王菲利普是一个狡诈贪婪、骄横好战的封建君王 。他支持亚瑟向约翰争夺英国王位 , 并不是出于崇高的正义感 , 而是出于控制英国、从中得利的卑劣目的 。在他看来 , 约翰是一个勇敢强悍而且残忍阴险的国王 , 难以对付 , 而年幼的亚瑟像只小羊羔 , 他当上英国国王后 , 自己就可以一手操纵英国的内政 , 甚至吞併英国 。也是出于这种野心与贪慾 , 在安及尔战役中法军一时无法取胜时 , 他很快违背自己当初立下的支持亚瑟夺回王位的誓言 , 让儿子路易同约翰的侄女白兰绮联姻 , 致使亚瑟被俘 , 以后在潜逃中丧身 。接着他又背弃前盟 , 听任潘杜尔夫的挑唆 , 支持儿子路易发动入侵英国、夺取英国王位的战争 , 但因英军将士的奋力抵抗 , 最终败退回国 。莎氏对菲利普的反覆无常、贪婪好斗予以否定与谴责 。亚瑟亚瑟是一个天真无邪、脆弱稚嫩的贵族少年 。他是约翰王的侄子 , 本来 , 英国的王位应该从狮心王理查转到他手中 。但是 , 强悍精明的约翰趁理查战死异国他乡之际捷足先登 , 抢走了国王的宝座 。亚瑟在一班拥护他的贵族和母亲康斯丹丝以及法国国王菲利普的支持下 , 发起了向约翰夺回王位的战争 。其实 , 年幼无知的亚瑟对王位的重要性并无多大认识 , 因而也没有强烈的欲求 , 但他周围的人都以他为旗帜 , 参予了尔虞我诈的争斗 , 最终使他成了这种不义斗争的牺牲品 。他的天真无邪同那些王公贵族们的阴险贪婪 , 不讲道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 , 他虽然是一个傀儡式的人物 , 但赢得了观众的深切同情 。作品鉴赏主题思想这部历史剧主要谴责罗马教廷和英、法的世俗统治者为了个人私慾而挑起战争、祸国殃民的罪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 《约翰王》一剧还探讨了英国历史和社会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即英国王权与罗马教会两种力量之间错综複杂的关係 , 展现了罗马教会与英国王权之间的矛盾斗争 。剧中生动展现了英王与罗马教皇的斗争 。第三幕写正当英国与法国达成和平协定之时 , 罗马教皇的使臣潘杜尔夫主教到了 , 而对英王反抗罗马教会奴役的斗争态度 , 他毫不示弱 , 马上逼迫法国国王菲利普撕毁了刚刚缔结的和平条约 , 为了劝服法国国王 , 他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说明发过的誓言是可以违背的:“你应该最先履行你最先向上天所发的誓 , 那就是做保卫我们教会的战士 。……你所发的誓却恰恰背弃了原来的誓言;再遵守它就是进一步的背信弃义 。”寥寥数语就表现出以上帝的代表自居的罗马教会伪善狡诈的一而 。由于罗马教会的插手 , 英法刚刚缔结的和平协定毁于一旦 , 英国而临大敌压境 , 约翰王在国内外矛盾交困的情况下 , 最后不得不向罗马教会妥协 。剧中对约翰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不惜出卖国土与法王联姻 , 残忍地杀害无辜的亚瑟等行径进行了谴责 , 但是对约翰王与罗马教皇的斗争给予了肯定 。戏剧结尾安排了约翰王被教会的寺僧用毒药毒死的情节 。实际上“他被僧人毒死的情节不是史实而是戏剧性的虚构 。”戏剧对约翰王的死之所以做这样的处理 , 进一步突出了《约翰王》一剧的主题:维护英国的王权和民族利益 , 谴责罗马教皇、教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插手英国国家事务、挑动战争的行径 。在莎士比亚历史剧中 , 《约翰王》是唯一一部触及英国王权与罗马教廷关係的历史剧 , 该剧将反抗罗马教廷的这一进步主题表达得十分明确深刻 。艺术特色纵观全剧 , 从第一次的战争——和平 , 到再一次的战争——和平 , 剧情的安排大起大落 , 波澜起伏 。不仅如此 , 莎士比亚尤其擅长将不同性质的情节因素交织在一起 , 一方而是严肃的、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展开 , 另一方而是充满讽刺的喜剧性情节的跟进:第一幕中女人们的谩骂争吵;第二幕中仓促的政治婚姻;第三、四幕中大人物的背信弃义;第五幕中的和平交易 。该剧情节生动丰富 , 结构匠心独运 。《约翰王》一剧 , 刻画出了鲜明、生动、丰富的人物 。在战争与和平的反反覆覆中 ,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均得以刻画并互相映衬 。《约翰王》在人物塑造上最大的成就则是创造出了庶子菲利普·福康勃立琪这一人物形象 。庶子福康勃立琪是己故英王狮心王理查的私生子 , 身份低贱却天性高贵 。他性格乐观、开朗、坦蕩 , 善于明辨善恶、是非、正义 , 在战场上 , 英勇杀敌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他比那些耍弄阴谋诡计、怯懦卑鄙、背信弃义的国王们更具有骑士风範 。值得注意的是 , 他的名字和法国国王是同一个名字 , 正反衬出那些高贵的大人物的渺小来 。后世影响1899年 , 该剧被首次搬上银幕 。1984年 , 该剧改编成电视剧 , 由伦纳德·罗西特扮演约翰王 。演出情况该剧在历史上曾两度深受欢迎:一次是在莎士比亚时代 , 另一次是在法国革命期间(反法情绪确保了戏剧演出并获得成功) 。1823年 , 查尔斯·肯布尔执导这齣戏 , 他奉行前拉斐尔主义 , 主张演出莎剧时 , 要穿当时的服装 , 由此开创了19世纪莎剧演出的新风尚 。20世纪的重要演出有1945年由彼德·布鲁克任导演、保罗·斯科菲尔德饰演庶子的《约翰王》 。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 1564—1616) ,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 。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念过书 , 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 。后来家道中落 , 曾帮助父亲经商 , 1578年左右只身到伦敦谋生 , 据说从事过马夫或僕役一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 。后来当了演员和编剧 , 随着剧团到各地巡迴演出 , 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有比较广泛的接触 。他在剧团里扮演过像《哈姆莱特》中的鬼魂之类的配角 , 也担任过导演 , 但主要是编写剧本 , 开始时不过是给旧剧本加工 , 逐渐由加工而改写或自己创作 。他后来成了剧团的股东 , 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 , 1616年4月23日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