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人物 范进( 三 )


《儒林外史》中人物 范进

文章插图
张乡绅来访曾是一任知县的张乡绅不甘落后 , 前往“认亲” 。原文:“范进迎了出去 , 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 , 头戴纱帽 , 身穿葵花色圆领 , 金带、皂靴 。他是举人出身 , 做过一任知县的 , 别号静斋 , 同范进让了进来 , 到堂屋内平磕了头 , 分宾主坐下 。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 , 一向有失亲近 。’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 , 只是无缘 , 不曾拜会 。’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 , 贵房师高要县汤公 , 就是先祖的门生 , 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 。’范进道:‘晚生侥倖 , 实是有愧 。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 , 可为欣喜 。’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 , 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 。’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 , 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 , 谨具贺仪五十两 , 世先生权且收着 。这华居其实住不得 , 将来当事拜往 , 俱不甚便 。弟有空房一所 , 就在东门大街上 , 三进三间 , 虽不轩敞 , 也还乾净 , 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 , 早晚也好请教些 。’范进再三推辞 , 张乡绅急了 , 道:‘你我年谊世好 , 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 , 就是见外了 。’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 , 作揖谢了 。又说了一会 , 打躬作别 。”在这里 , 充分展示了范进作为读书人的“知书达礼” , 更充分展示了他的交际能力 , “迎了出去”表露了对方的尊贵 , 给足了对方面子 。张乡绅开口就是自责“有失亲近” , 范进立马把责任归于自己“不曾拜会” 。张乡绅攀亲自认是“世弟” , 范进立称自己为“晚生” ,  张乡绅送钱又送房 , 初次见面唐突之下 , 范进如何敢收?少不得又推辞一番 , 等到对方找了个合适的理由(“将来当事拜往 , 俱不甚便” , 这是公事需要啊 , 多幺合适的理由?) , 范进懂得官场上的规矩 , 对方送自己东西 , 不收下就是对对方的不敬 , 立马便会结怨 , 官场之上可千万不要得罪人 , 这张乡绅虽然不是官人了 , 可绝不会与官员毫无关係 , 范进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当然 , 范进心里自是喜欢的要命 , 只不过是一时适应不了自己的新身份才推辞而已) 。范进和张乡绅一唱一和 , 把官场上的虚伪迂腐、变相贿赂表现得淋漓尽致 。范进作为一个才考中举人的社会一员 , 尚未有任何任职经历 , 便对官场上的交际娴熟自如 , 更何况那些经验丰富的官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和强大的社会势力 。有关资料一、作者与《儒林外史》吴敬梓(1701—1754) , 字敏轩 , 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 , 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 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着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 , 今存四卷 。
《儒林外史》中人物 范进

文章插图
《儒林外史》在吴敬梓的一生中 , 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 。生活上 , 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 , 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 , 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 , 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 , 他是司空见惯了的 。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 , 豪绅的武断乡曲 , 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 , 举业中人的利慾薰心 , 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 。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 , 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 , 就很容易察觉到 。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 , 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 , 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 。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 , 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 , 当时 ,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係的萌芽 , 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 , 但 , 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迴光返照 , 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雍正、乾隆年间 , 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 , 就採用大兴文字狱 , 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 , 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 , 以科举制为害最深 , 影响最广 , 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 , 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儈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 , 所以他反对八股文 , 反对科举制 , 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 , 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 , 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他以讽刺的手法 , 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 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 。根据程晋芳《怀人诗》 , 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 , 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 。”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 , 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 , 竟以稗说传 。”) , 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 。这个刻本 , 今已失传 。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 , 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 , 合为帖子 , 虽非巨幅 , 而时见珍异 。”冯沅君、陆侃如合着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 , 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 , 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 , 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这样的思想内容 , 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加上它那準确、生动、洗鍊的白话语言 ,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 , 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 , 出色的讽刺手法 , 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 , 由于时代的局限 , 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 , 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 , 宣扬古礼古乐 , 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 , 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二、鲁迅论《儒林外史》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 , 乃秉持公心 , 指时弊 , 机锋所向 , 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 , 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时距明亡未百年 , 士流盖尚有明季遗风 , 制艺而外 , 百不经意 , 但为矫饰 , 云希圣贤 。敬梓所描写者即是此曹 , 既多据自所闻见 , 而笔又足以达之 , 故能烛幽索隐 , 物无遁形 , 凡官师 , 儒者 , 名士 , 山人 , 间亦有市井细民 , 皆现身纸上 , 声态并作 , 使彼世相 , 如在目前 , 惟全书无主干 , 仅驱使各种人物 , 行列而来 , 事与其来俱起 , 亦与其去俱讫 , 虽云长篇 , 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 , 合为帖子 , 虽非巨幅 , 而时见珍异 , 因亦娱心 , 使人刮目矣 。三、关于科举制度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 , 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 据记载始于汉代 。以下各朝 , 在此基础上 , 或继承 , 或变化 , 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 。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 先要参加童试 , 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 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 , 统称为儒学) 。儒学和孔庙在一起 , 称为学宫 。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 。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 , 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 , 又称为生 , 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 , 有一定名额 , 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 , 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每年由学政考试 , 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 , (2)会试 , (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 又称为大比 。由于是在秋季举行 , 所以又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 , 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迴举行的科考 , 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 , 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 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 , 又称为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 , 取中后称为贡士 , 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后一般要举行複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 。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 , 略仿宋代的经义 , 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 , 所谓代圣贤立言 。结构有一定的程式 , 字数有一定的限制 , 句法要求排偶 , 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 , 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 , 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 , 第一名俗称状元 , 第二名俗称榜眼 , 第三名俗称探花 , 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 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 。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 , 考论诏奏议诗赋 , 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 , 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 , 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 , 还须经过候选、候补 , 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 , 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 , 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 , 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 , 中华书局1963年版)“考神”范进《儒林外史》里的范进目前已经被广大考生敬封为“考神” , 位列仙班 。许多虔诚的考生对他每日一拜 。贴吧上 , 出现了一则“拜神帖” , 这个“神”并非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 , 也不是姜子牙、诸葛亮这样的高智商者 , 而是“活到老考到老”的范进!目前 , 这则帖子的回覆人数已达1200多条 。帖子的内容是:“范进 , 中国考神、中国考试宗师、传说中的文曲星!传说考试前拜考神 , 在考场上就会得到文曲星暗中相助!……考神范进在此!信不信由你 , 反正不回帖拜的人我给你说了 , 以后别怨我!”发帖时间是5月11日 , 从日期上看 , 此后每天都有考生来“拜神” 。对于近期网路上出现的“拜考神”热 , 有专家认为 , 能给考生一种心理暗示 , 也不失为一种减压的方法 。专家认为 , 拜“考神”其实是学生自己的一种心理暗示 , 以此给自己增添信心 , 排除道德、迷信等说法 ,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 , 这种做法试试也无妨 。带过多年高三年级的原北京市北中学高级教师张国顺笑着说 , 对于这些帖子和回复 , 没必要看得太严重 , “其实考生和家长都知道 , 没什幺考神 , 这样做可以让大家笑一笑、乐一乐 , 可以起到正面的心理暗示作用 , 间接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