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痘免疫法

种痘免疫法【种痘免疫法】种痘使身体产生抗体,可以预防天花 。中国在西元10世纪发明了种痘免疫法 。到1700年,作为预防天花的措施,轻型天花接种开始广泛在欧洲採用,由中国传去的这种接种方法,后来发展成为接种牛痘的免疫学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种痘免疫法
源于:种痘使身体产生抗体
发展:成为接种牛痘的免疫学
类型:免疫法
简介种痘免疫法,即取天花痘痂製浆接种于健康儿童,使其产生免疫力以预防天花的方法 。此项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相传公元10世纪北宋时期已用种痘术预防天花 。到公元16-17世纪,人痘术在国内成为专业并得以推广 。其方法有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痘衣法四种 。前三种都是接种于鼻孔,其痘苗又叫做鼻苗 。痘衣法是穿用天花患者患病时所穿的内衣 。人痘接种法的创造,是人类免疫学的先驱 。这种技术自公元17世纪开始,先后传播到俄国、朝鲜、日本、阿拉伯和欧、非各国 。公元1717年传入英国 。直到1796年英国贞纳发明牛痘接种法后,才逐步代替 。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中国人痘接种法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发展过程天花是一种滤过性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极高,一般可达25%,有时甚至高达40% 。不死者也经常会留下永久性的疤痕或失明 。后来人们发现,天花患者如果侥倖存活下来,患者今后一生就不会再得此病 。人痘接种术最早起源于我国 。古代医学家为了寻求天花的预防方法,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最终才获得成功 。至于人痘接种术的具体发明者和发明年代,目前很难考证 。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发明了种痘免疫法 。据记载,这种方法最早是由四川省峨嵋山隐居在山洞的炼丹家发明的一种天花痘苗接种术 。北宋丞相王旦的长子死于天花,为了防止其他人也传染上这种病,特从全国各地请来了医生、巫医和术士,试图发现某种治疗方法 。从峨嵋山请来了一位道士,带来了天花痘苗接种术,并在整个京城开封推广 。公元1741年中国人张谈在他的《种痘新书》还描述了藏苗法 。这种方法免疫效果好 。公元17世纪,这种医疗方法传到了土耳其 。1718年驻君士坦丁堡的英国大使马丽·沃特莱·蒙塔古让金接受了“轻型天花的预防接种” 。到1700年,作为预防天花的措施,轻型天花接种开始广泛在欧洲採用,由中国传去的这种接种方法,后来发展成为接种牛痘的免疫学 。文献记载“天花”又名痘疮,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 。早在晋代时,着名药学家道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有记载,他说:“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剧者多死” 。同时他对“天花”的起源进行了追溯 。指出:此病起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3-26年) 。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天花”病的记载 。书中还说:“永徽四年,此疮从西流东,遍及海中” 。这是世界最早关于“天花”流行的记载 。对于“天花”书中尚载有具体治疗药物方法 。公元九世纪时欧洲天花流行甚为猖獗,在日尔曼军队入侵法国时,兵士感染天花,统率者竟下令採取杀死一切患者的残忍手段 。以防止其传染,结果天花照样流行,在印度则採取“天花女神”的迷信办法,自然也无济于事 。中国则不同,不仅早就注意天花的治疗,而且积极採取预防措施 。据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痘疹定论》中记载,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或仁宗(公元1023——1063年)时期,四川峨眉山有一医者能种痘,被人誉为神医,后来被聘到开封府,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种痘获得成功 。后来王素活了六十七岁,这个传说或有讹误,但也不能排除宋代有产生人痘接种萌芽的可能性,到了明代,随着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加深和治疗痘疹经验的丰富,便正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清代医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说得很明确:“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 。乾隆时期,医家张琰在《种痘新书》中也说:“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 。又说:“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这些记载说明,自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已逐步推广人痘接种术,而且世代相传,师承相授 。清初医家张璐在《医通》中综述了痘浆、旱苗、痘衣等多种预防接种方法 。其具体方法是:用棉花醮取痘疮浆液塞入接种儿童鼻孔中,或将痘痂研细,用银管吹入儿鼻内;或将患痘儿的内衣脱下,着于健康儿身上,使之感染 。总之,通过如上方法使之产生抗体来预防天花 。由上可知,中国至迟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已发明人痘接种术,到十七世纪已普遍推广 。公元1682年时,康熙皇帝曾下令各地种痘 。据康熙的《庭训格言》写道:“训曰: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 。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 。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联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可见当时种痘术已在中国範围内推行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很快引起外国注意,俞正燮《癸巳存稿》载:“康熙时,(公元1688年)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 。这是最早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种人痘的国家 。种痘法后经俄国又传至土耳其和北欧 。随后欧洲各国和印度也试行接种人痘 。十八世纪初,突尼西亚也推行此法 。公元1744年杭州人李仁山去日本九州长崎,把种痘法传授给折隆元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医宗金鑒》传到日本,种痘法在日本就广为流传了 。其后此法又传到朝鲜 。十八世纪中叶,中国所发明的人痘接种术已传遍欧亚各国 。公元1796年,英国人贞纳(E.Jenner)受我国人痘接种法的启示,试种牛痘成功,这才逐渐取代了人痘接种法 。发明意义疫苗的发现可谓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同疾病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人痘接种的发明,对人工特异性免疫法是一项重大贡献 。而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威胁人类几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现后便被彻底消灭了,迎来了人类用疫苗迎战病毒的第一个胜利,也更加坚信疫苗对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的作用 。此后200年间疫苗家族不断扩大发展,目前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根据技术特点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 。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新型疫苗则以基因疫苗为主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写载:“我听说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由此可见中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术(特异性人工免疫法)在当时世界影响之大 。疫苗种类一、人工主动免疫製剂</strong>1、死疫苗</strong>选用免疫原性好的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次体等,经人工培养,再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灭製成 。此种疫苗失去繁殖能力,但保留免疫原性 。死疫苗进入人体后不能生长繁殖,对机体刺激时间短,要获得持久免疫力需多次重複接种 。2、活疫苗</strong>用人工定向变异方法,或从自然界筛选出毒力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微生物製成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 。常用活疫苗有卡介苗(BCG,结核病)、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症)等 。接种后在体内有生长繁殖能力,接近于自然感染,可激发机体对病原的持久免疫力 。活疫苗用量较小,免疫持续时间较长 。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死疫苗 。3、亚单位疫苗(组分疫苗)</strong>除去病原体中无保护免疫作用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其有效的免疫原成分后,製成的疫苗 。可用化学试剂裂解流感病毒,提出其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製成;用脑膜炎球菌夹膜多糖等製成亚单位疫苗 。4、基因重组疫苗</strong>套用基因工程技术製成,如把编码HBSAg基因插入酵母菌基因组,製成基因重组B肝疫苗 。基因重组方法还可製成更多种类、更价廉、更安全有效的疫苗或多价疫苗 。5、DNA疫苗</strong>DNA疫苗是将病原或肿瘤整个或部分蛋白抗原的基因克隆在真核表达载体上,直接注入体内,使其抗原在体内表达后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其製作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从1992出现到现在,已经有两种DNA疫苗上市 。6、类毒素</strong>细胞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仍保留免疫原性,为类毒素 。其中加适量磷酸铝和氢氧化铝即成吸附精製类毒素 。体内吸收慢,能长时间刺激机体,产生更高滴度抗体,增强免疫效果 。常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 。二、被动免疫製剂</strong>1、抗毒素2、抗菌血清和抗病毒血清3、丙种球蛋白4、特异性免疫球蛋白5、免疫核糖核酸6、转移因子7、胸腺素8、干扰素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均能使机体增加抗病能力,但后者的持续时间短,主要用治疗和紧急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