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文学


世说新语·文学

文章插图
世说新语·文学【世说新语·文学】《文学》是《世说新语》的第四门 , 专门记述了文章博学的故事 。文学包括辞章修养、学识渊博等内容 。本篇所载 , 很多是有关清谈的活动 , 编纂者以之为文学活动而记述下来 。
基本介绍中文名:世说新语·文学
阐述:文学是世说新语的第四门
类别:相关辞彙
相关:文章博学的故事
时代背景尤其是东晋时代 , 更因玄学的盛行 , 使佛教徒附会玄学欲使玄佛结合 ,  许多佛教徒都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玄理的领悟 。东晋时 , 佛教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玄学,佛教以玄学语言阐述佛理传教 , 由此佛教大为盛行 , 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被附于黄老之家 , 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 。南北朝时期佛教才逐步独立 , 至隋唐方高度发展并形成各种宗派 。佛教般若思想大约是两晋之际传入中国的一种思潮 , 佛教徒借玄学的概念、命题来阐发自己的思想 , 以便使这种思想更容易更迅速地进入上层统治阶级和士人阶层 。但是 , 由于过多地使用老庄玄学概念、命题去比附译解般若经典 , 则使佛学在某种程度上被玄学化了 。玄学内部有许多的派别 , 如贵无派、崇有派、独化派等等 , 这些派别的影响使佛教内部发生分化 , 东晋时期 , 佛教内部因对般若思想理解不同而出现了所谓“六家七宗”的争论 。仅就《高僧传》中的僧人就有支遁、道安、僧肇、佛图澄等64位名僧都有极高的玄学水平 。从中不难看出东晋南北朝玄佛合流的盛况 。东晋时 , 玄学家虽然精通佛教 , 却不在注老庄列中运用佛教理论 。南北朝道教也开始大量吸收老庄玄学理论构建神学 。玄学衰落后分别被道教 , 般若 , 理学、禅宗所继承 。这个诗派的出现 , 虽反映了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后来东晋的文学家如《文选》等都极力避开玄言诗 。道家的“有、无”两个哲学範畴 , 才性问题等 。有时又只泛泛说是“共谈析理” , “标榜诸义” , “标新理” , “立异义” 。在记叙中 , 会借叙事来讚扬或讥讽某人 , 更多的是欣赏其人的才华、辞藻 。例如说“才藻新奇 , 花烂映发”;“才峰秀逸 , ”既自难乾 , 加意气拟托 , 萧然自得” 。许多来日还描绘了清淡的各种场面和气氛 。例如“彼我奋掷麈尾” , “理小屈 , 游辞不已” , “不觉流汗交面” , “一坐同时拊掌而笑 , 称美良久” 。还记下有人甚至因清谈得病或提为高官 。例如第20 则记卫玠因通宵达旦地清谈 , “于是病笃 , 遂不起”;第53则记张凭清谈“言约旨远 , 足畅彼我之怀 , 一坐皆惊” , “即用为太常博士” 。从这些记载里足以看出当时士大夫对清谈的迷恋 , 他们认为善谈名理就是博学多通的表现 。内容提要本篇用部分条目记下对人物、文章的各种评论 。除了在清谈中对人物有所褒贬外 , 在别的场合也会对某一类或某一个人有所评论 。例如第25 则论及北方人和南方人做学问的差异 , 第77 则引述《扬都赋》对两个人的讚美 , 第93 则记下对一个人的评语 。对文章、书籍的评论更为常见 。有对古诗文中某一两句的讚赏 , 也有对一书、一文的评价;有的直接谈论是非得失 , 有的借讨论问题间接流露自己的看法 。另外还有一些探讨问题的问答 , 也因受到编纂者的赏识而收录 。在本篇开头 , 有几则记载一些古书注释的活动和情况 , 第1则还谈及历算 , 这些跟经术和卜筮有关 , 也属博学多闻之列 。至于那些跟文学并无多少联繫的条目 , 就不多说了 。原文+译注(1)郑玄在马融门下 , 三年不得相见 , 高足弟子传授而已① 。尝算浑天不合 , 诸弟子莫能解② 。或言玄能者 , 融召令算 , 一转便决 , 众鹹骇服 。及玄业成辞归 , 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 , 恐玄擅名而心忌焉③ 。玄亦疑有追 , 乃坐桥下 , 在水上据屐 。融果转式逐之④ , 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 , 此必死矣 。”遂罢追 。玄竟以得免 。【注释】①郑玄:字康成 , 东汉末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 , 着名经学家 , 遍注群经 , 精通曆算 。马融:字季长 , 东汉大经学家 。②浑天:古代的一种天体学说和大体算法 。古代的天体论中有浑天说 , 以为天像鸟蛋 , 地像蛋黄 , 日月星辰绕南、北两极旋转 。人们就用这种观点去推算日月星辰位置 。③礼乐皆东:礼和乐是儒家的重要课程 。这里是赞郑玄已掌握了礼乐的精髓 , 随着他东归 , 东方就成了讲授礼乐的中心 。④转式:旋转式盘推演吉凶 , 是一种占卜的方法 。式 , 通“栻” , 占卜之具 , 类似星盘 。按:这一则记载马融想追杀郑玄 , 不一定实有其事 。所用方法 , 亦属迷信 。【译文】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 , 过了三年也没见着马融 , 只是由高才弟子为他讲授罢了 。马融曾用浑天算法演算 , 结果不相符 , 弟子们也没有谁能理解 。有人说郑玄能演算 , 马融便叫他来 , 要他演算 , 郑玄一算就解决了 , 大家都很惊奇 , 佩服 。等到郑玄学业完成 , 辞别回家 , 马融随即慨叹礼和乐的中心都将要转移到东方去了 , 担心郑玄会独亨盛名 , 心里很忌恨他 。郑玄也猜测马融会来追赶 , 便走到桥底下 , 在水里垫着木板鞋坐着 。马融果然旋转式盘占卜郑玄蹤迹 , 然后告诉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 , 靠着木头 , 这表明一定是死了 。”便决定不去追赶 。郑玄终于因此得免一死 。(2)郑玄欲注《春秋传》 , 尚未成① 。时行 , 与服子慎遇 , 宿客舍 , 先未相识② 。服在外车上 , 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 , 多与己同 。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 。尚未了;听君向言 , 多与吾同 , 今当尽以所注与君 。”遂为服氏注 。【注释】①《春秋传》:《春秋左氏传》 , 即《左传》 。②服子慎:服虔 , 字子慎 , 任九江太守 , 作《春秋左氏传解谊》 。【译文】郑玄想要注释《左传》 , 还没有完成 。这时有事到外地去 , 和服子慎相遇 , 住在同一个客店里 , 起初两人并不认识 。服子慎在店外的车子上 , 和别人谈到自己注《左传》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 。听出服子慎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 。郑玄就走到车前对服子慎说道:“我早就想要注《左传》 , 还没有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谈论 , 大多和我相同 , 现在应该把我作的注全部送给您 。”终于成了服氏注 。(3)郑玄家奴婢皆读书 。尝使一婢 , 不称旨 , 将挞之 。方自陈说 , 玄怒 , 使人曳着泥中 。须臾 , 复有一婢来 , 问曰:“胡为乎泥中①?”答曰:“薄言往愬 , 逢彼之怒② 。”【注释】①“胡为”句:引自《诗经·邶风·式微》.意为:为什幺会在泥水中 。②“薄言”句:引自《诗经·邶风·柏舟》 , 意为:我去诉说 , 反而惹得他发火 。薄言 , 助词 , 无义 。【译文】郑玄家里的奴婢都读书 。一次曾使唤一个婢女 , 事情干得不称心 , 郑玄要打她 。她刚要分辩 , 郑玄生气了 , 叫人把她拉到泥里 。一会儿.又有一个婢女走来 , 问她:“胡为乎泥中?”她回答说:“薄言往愬 , 逢彼之怒 。”(4)服虔既善《春秋》 , 将为注 , 欲参考同异① 。闻崔烈集门生讲传 , 遂匿姓名 , 为烈门人赁作食② 。每当至讲时 , 辄窃听户壁间③ 。既知不能逾己 , 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烈闻 , 不测何人 , 然素闻虔名 , 意疑之 。明蚤往 , 及未寤 , 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 , 遂相与友善 。【注释】 ①《春秋》:《春秋》是鲁国一部编年体史书 , 这里指《春秋左氏传》 。②崔烈:字威考 , 汉灵帝时官至司徒、太尉 , 封阳平亭侯 。门生:弟子;学生 。下文的“门人”意同 。赁(lìn):做僱工 。③户壁间:门外 。【译文】服虔已经对《左传》很有研究 , 将要给它做注释 , 想参考各家的异同 。他听说崔烈召集学生讲授《左传》 , 便隐姓埋名 , 去给崔烈的学生当佣人做饭 。每当到讲授的时候 , 他就躲在门外偷听 。等他了解到崔烈超不过自己以后 , 便渐渐地和那些学生谈论崔烈的得失 。崔烈听说后 , 猜不出是什幺人 , 可是一向听到过服虔的名声 , 猜想是他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拜访 , 趁服虔还没睡醒的时候 , 便突然叫:“子慎!子慎!”服虔不觉惊醒答应 , 从此两人就结为好友 。(5)钟会撰《四本论》始毕 , 甚欲使嵇公一见 。置怀中 , 既定 , 畏其难 , 怀不敢出 , 于户外遥掷 , 便回急走① 。【注释】①定:可能指完成 。一说是”诣宅”的传写之误 。难:问难;质疑 。【译文】钟会撰着《四本论》刚刚完成 , 很想让嵇康看一看 。便揣在怀里 , 揣好以后 , 又怕嵇康质疑问难 , 揣着不敢拿出 , 走到门外远远地扔进去 , 便转身急急忙忙地跑了 。(6)何晏为吏部尚书 , 有位望;时谈客盈坐① 。王弼未弱冠 , 往见之② 。晏闻弼名 , 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 , 可得复难不?”③弼便作难 。一坐人便以为屈 。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 , 皆一坐所不及④ 。【注释】①何晏:何晏好玄学 , 擅长清谈 , 喜欢谈名理 , 与王弼、郭象同为唯心主义玄学的代表 。参《言语》第14 则注① 。②王弼:字辅嗣 , 能言善辩 , 是魏晋玄学的主要开创者 , 着有《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等书 。弱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行冠礼 , 因为还没有达到壮年 , 称“弱冠” 。也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③条:分条列出 。向者:以前 。理:指玄理 , 清谈家的道家思想 。④自为客主:自己既做提问的一方 , 也做答辩他一方;自问自答 。【译文】何晏任吏部尚书时 , 很有地位声望 , 当时清谈的宾客常常满座 , 王弼年龄不到二十岁时 , 去拜会他 。何晏听到过王弼的名声 , 便分条列出以前那些精妙的玄理来告诉王弼说:”这些道理我认为是谈得最透彻的了 , 还能再反驳吗?”王弼便提出反驳 , 满座的人都觉得何晏理屈 。于是王弼反覆自问自答 , 所谈玄理让在坐的宾客都赶不上 。(7)何平叔注《老子》始成 , 诣王辅嗣①;见王注精奇 , 乃神伏② 。曰:“若斯人 , 可与论天人之际矣③!”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 。【注释】①《老子》:《老子》一书相传是春秋时代老聃(Dān)所着 , 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 , 后世又称为《道德经》(所以下文有“道德二论”之名) 。魏晋玄学注重《老子》和《庄子》等道家学说 , 用道家思想去解释儒家经典 , 形成一种哲学思潮 。②精奇:精微独到 。神伏:神服;倾心佩服 。③天人之际:指天和人的关係 。天人关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 。【译文】何平叔注释《老子》才完成 , 就去拜会王辅嗣;看见王辅嗣的《老子注》见解精微独到 , 于是非常佩服 。说:“像这个人 , 可以和他讨论天人关係的问题了!”于是把自己所注的改写成《道论》《德论》两篇 。(8)王辅嗣弱冠诣裴徽 , 徽问曰:“夫无者 , 诚万物之所资 , 圣人莫肯致言 , 而老子申之无已 , 何邪①?”弼曰:“圣人体无 , 无又不可以训 , 故言必及有②;老、庄未免于有 , 恆训其所不足 。”【注释】①夫(fú):助同 , 表明将要发议论 。无:“无”和”有” , 是道家的两个哲学範畴 。《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 , 有生于无 。”无就是道 , 它没有任何物质的内容和属性 , 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 , 从无产生出始初的物质 , 这就是有 , 然后进一步产生万物 。王弼也是主张“凡有皆始于无”的 。资:凭藉 。圣人:指有最高尚的道德和最高超的智慧的人 , 这里指孔子 。②体:本体 , 这里用作动词 , 即以之为本体 。王弼用道家思想解释儒家学说 , 主张“无”是万物的本体 , 认为孔子也是以无为本体的 。可是“无”是听不见、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 是不可认识的神秘的精神性实体 , 是“个得而知”的 , 所以不可以训 。【译文】王弼年轻时去拜访裴徽 , 裴徽问他:“无 , 确实是万物的根源 , 可是圣人不肯对它发表意见 , 老子却反覆地陈述它 , 这是为什幺?”王弼说:“圣人认为无是本体 , 可是无又不能解释清楚 , 所以言谈间必定涉及有;老子、庄子不能去掉有 , 所以要经常去解释那个还掌握得不充分的无 。”(9)傅嘏善言虚胜 , 荀粲谈尚玄远① 。每至共语 , 有争而不相喻 。裴冀州释二家之义 , 通彼我之怀 , 常使两情皆得 , 彼此俱畅② 。【注释】①虚胜、玄远:虚胜指虚无的精微境界 。虚即虚无 , 道家用来指道的本体 。玄远指道的玄妙幽远 。这是清谈中各具特徵的两个方面按:原注 , 傅嘏擅长谈名理 , 荀粲崇尚玄远 , 二者宗旨虽然相同 , 但是有时各自的意图不易相通 。②裴冀州:裴徽 , 字文季 , 任冀州刺史 。【译文】傅嘏擅长谈论虚胜 , 荀粲清谈崇尚玄远 。每当两人到一起谈论的时候 , 发生争论 , 却又互不理解 。冀州刺史裴徽能够解释清楚两家的道理 , 沟通彼此的心意 , 常使双方都感满意 , 彼此都能通晓 。(10)何晏注《老子》未毕 , 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 , 何意多所短 , 不复得作声 , 但应诺诺① 。遂不复注 , 因作《道德论》 。【注释】①诺诺:连声答应 , 表示同意 。这一则同前面第7 则所记基本相同 , 可能是因出处不同面小异 。【译文】何晏注释《老子》还没完成时 , 一次听王弼谈起自己注释《老子》的意旨 , 对比之下 , 何晏的见解很多地方有欠缺 , 何晏不敢再开口 , 只是连声答应“是是” 。于是不再注释下去 , 便另写《道德论》 。(11)中朝时有怀道之流 , 有诣王夷甫咨疑者① , 值王昨已语多 , 小极 , 不复相酬答 , 乃谓客曰:“身今少恶 , 裴逸民亦近在此 , 君可往问② 。”【注释】①中朝:指西晋 。参看《言语》第27 则注① 。怀道之流:指倾慕道家学说的一类人 。②裴逸民:即裴頠 , 善谈名理 , 参看《言语》第23 则注② 。【译文】西晋时 , 有一班倾慕道家学说的人 , 其中有人登门向王夷甫请教疑难 , 正碰上王夷甫前一天已经谈论了很久 , 有点疲乏 , 不想再和客人应对 , 便对客人说:“我现在有点不舒服 , 裴逸民也在我附近住 , 您可以去问他 。” (12)裴成公作《崇有论》 , 时人攻难之 , 莫能折① 。唯王夷甫来 , 如小屈② 。时人即以王理难裴 , 理还复申③ 。【注释】①裴成公:裴逸民 , 死后的谥号是成 , 所以称裴成公 。裴逸民抨击了当时的“贵无”思想 , 反对以无为本体 , 写出《崇有论》 , 承认世界的根本是“有” , 而不是虚无 。《文心雕龙·论说》曾说 , 裴逸民和王夷甫在“有无”领域内的辩论是首屈一指的 。折:折服 。②如小屈:才理亏一点 。③申:展开 。【译文】裴逸民作《崇有论》 , 当时的人责难他 , 可是没有谁能驳倒他 。只有王夷甫来和他辩论 , 他才有点理亏 。当时的人就用王夷甫的理论来驳他 , 可是这时他的理论又显得头头是道了 。(13)诸葛宏年少不肯学问 , 始与王夷甫谈 , 便已超诣① 。王叹曰:“卿天才卓出 , 若复小加研寻 , 一无所愧 。”宏后看《庄》《老》 , 更与王语 , 便足相抗衡② 。【注释】①诸葛宏字茂远 , 一作诸葛宏 , 仕至司空主簿 。学问:学习、求教;做学问 。超诣:造诣高深 。②抗衡:对当;不相上下 。【译文】诸葛宏少年时不肯学习求教 , 可是一开始和王夷甫清谈 , 便已经显示出他的造诣很深 。王夷甫感叹他说:“你的聪明才智很出众 , 如果再稍加研讨 , 就丝毫也不会比当代名流差了 。”诸葛宏后来阅读了《庄子》《老子》 , 再和王夷甫清谈 , 便完全可以和他旗鼓相当了 。(14)卫玠总角时 , 问乐令梦 , 乐云是想① 。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 , 岂是想邪?”乐云:“因也 。未尝梦乘车入鼠穴 , 捣虀啖铁杵 , 皆无想无因故也② 。”卫思因 , 经日不得 , 遂成病③ 。乐闻 , 故命驾为剖析之④ 。卫既小差 , 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⑤..【注释】①总角:未成年的人 , 头髮扎成抓髻 , 叫总角 , 借指幼年 。乐令:乐广参看《言语》第23 则注① 。①捣虀(jī):把葱、蒜、姜等捣碎腌鹹菜 。啖(dàn):给吃 。③经日:《晋书·乐广传》作经月 , 较好 。④命驾:吩咐人驾车 , 即坐车;前往 。⑤差(chài):病好了 。膏肓(huāng):心尖脂肪叫膏 , 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 。古人认为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 病人膏肓就无药可冶了 。乐广是说 , 卫玠一有疑难就一定要弄个明白才心安 , 这就不会积优成病 。【译文】卫玠幼年时 , 问尚书令乐广为什幺会做梦 , 乐广说是因为心有所想 。卫玠说:“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接触过的却在梦里出现 , 这哪里是心有所想呢?”乐广说:“是沿袭做过的事 。人们不曾梦见坐车进老鼠洞 , 或者捣碎姜蒜去餵铁杵 , 这都是因为没有这些想法 , 没有这些可模仿的先例 。”卫玠便思索沿袭问题 , 成天思索也得不出答案 , 终于想得生了病 。乐广听说后 , 特意坐车去给他分析这个问题 。卫玠的病有了起色以后 , 乐广感慨他说:“这孩子心里一定不会得无法医治的病!”(15)庾子嵩读《庄子》 , 开卷一尺许便放去① 。曰:“了不异人意② 。”【注释】①庾子嵩:瘐敳(ái)字子嵩 , 自称是老、庄之徒 。他未读《庄子》时 , 以为书里谈的都是最高的真理 , 读了以后才知道和自己的心意暗合 。一尺许:一尺左右 。古代的书写在帛或纸上 , 捲起来收藏 , 所以可以计算长度 。②了:全 。【译文】庾子嵩读《庄子》 , 打开书读了一尺左右的篇幅就放下了 , 说道:“和我的想法完全相同 。”(16)客问乐令“旨不至”者① , 乐亦不复剖析文句 , 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②客曰:“至 。”乐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 , 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 。乐辞约而旨达 , 皆此类③ 。【注释】①旨不至:这句话出自《庄子·天下篇》 , 原文为“指”至 , 至不绝” , 旨同指 。对这句话 , 各有不同的理解 , 姑且解为:指向一个物体并不能达到它的实质 , 就算达到了也不能穷尽它 。在这一则里 , 乐广以麈尾敲几一事 , 是先至然后去 , 说明所谓至 , 并没有达到事物的本体 。③确几(ji):敲着小桌子 。③约:简约;简要 。【译文】有位客人问尚书令乐广 , “旨不至”这句话是什幺意思 , 乐广也不再分析这句话的词句 , 径直用拂尘柄敲着小桌子说:“达到了没有?”客人回答说:“达到了 。”乐广于是又举起拂尘说:“如果达到了 , 怎幺能离开呢?”这时客人才醒悟过来 , 表示信服 。乐广解释问题时言辞简明扼要 , 可是意思很透彻 , 都是像上面这个例子一样(17)初 , 注《庄子》者数十家 , 莫能究其旨要① 。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 , 妙析奇致 , 大畅玄风 。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竞而秀卒 。秀子幼 , 义遂零落 , 然犹有别本 。郭象者 , 为人薄行 , 有俊才② 。见秀义不传于世 , 遂窃以为己注 , 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 , 又易《马蹄》一篇 , 其余众篇 , 或定点文句而已③ 。后秀义别本出 , 故今有向、郭二《庄》 , 其义一也 。【注释】①庄子:《庄子》一书是战国时代的庄周以及他的后学所作 。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 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着作 。本则下文谈的《秋水)《至乐》《马蹄》 , 都是其中的篇名 。晋代的向秀、郭象等都曾给《庄子》作注 , 但现序的只有郭注本 。旨要:要领;主要用意 。②郭象:字子玄 , 是西晋时代重要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 被认为是王弼第二③定点:点定;改正 。【译文】起初 , 注《庄子》的有几十家 , 可是没有一家能探索到它的要领 。向秀推开旧注 , 另求新解 , 精到的分析 , 美妙的意趣 , 使《庄子》玄奥的意旨大为畅达 。其中只有《秋水》《至乐》两篇的注还没有完成 , 向秀就死了 。向秀的儿子还很小 , 不能完成父业 , 这两篇的注释便脱落了 , 可是还留有一个副本 。郭象这个人 , 为人品行不好 , 却是才智出众 。他看到向秀所释新义在当时没有流传开 , 便偷来当做自己的注 。于是自己注释了《秋水》《至乐》两篇 , 又改换了《马蹄》一篇的注 , 其余各篇的注 , 有的只是改正一下文句罢了 。后来向秀释义的副本发现了 , 所以现在有向秀、郭象两本《庄子注》 , 其中的内容是一样的 。(18)阮宣子有令闻① , 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②?”对曰:“将无同③ 。”太尉善其言 , 辟之为掾④ 。世谓“三语掾” 。卫玠嘲之曰:“一言可辟 , 何假于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 , 亦可无言而辟 , 复何假一!”遂相与为友 。【注释】①阮宣子:阮瞻 , 字宣子 , 喜欢《老子》《周易》 , 能谈玄理 。按:《晋书·阮瞻传》载 , 这一则所记之事出于阮瞻和司徒王戎 。②圣教:圣人的教化;儒学 。按:这一句是问老庄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异同 。③将无同:恐怕没有什幺两样吧 。将无 , 恐怕 , 别是 。④善:认为好 。辟:徵召;调用 。掾(yuàn):属官 。下文的“三语掾” , 即三个字属官 。【译文】阮宣子很有名望 , 太尉王夷甫见到他时问道:“老子、庄子和儒家有什幺异同?”阮宣子回答说:“将无同 。”太尉很讚赏他的回答 , 调他来做下属 。世人称他为“三语掾” 。卫玠嘲讽他说:“只说一个字就可以调用 , 何必要藉助三个字!”宣子说:”如果是天下所仰望的人 , 也可以不说话就能调用 , 又何必要惜助一个字呢!”于是两人就结为朋友 。(19)裴散骑娶王太尉女① 。婚后三日 , 诸婿大会 , 当时名士 , 王、裴子弟悉集 。郭子玄在坐 , 挑与裴谈 。子玄才甚丰赡 , 始数交 , 未快② 。郭陈张甚盛;裴徐理前语 , 理致甚微③ , 四坐咨嗟称快 。王亦以为奇 , 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 , 将受困寡人女婿④ 。”【注释】①裴散骑:裴遐 , 字叔道 , 任散骑郎 。他善谈名理 , 且谈吐风雅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说:”晋、宋人清谈 , 不惟善言名理 , 其音响轻重疾徐 , 皆自有一种风韵 。”裴遐就是这样 。②丰赡:富足;这里指才识渊博 。③陈张:铺陈、理致:义理情致 。④寡人:王侯的谦称 。王夷甫居宰辅之重 , 也自称寡人 。【译文】散骑郎裴遐娶太尉王夷甫的女儿为妻 。婚后三天 , 王家邀请诸女婿聚会 , 当时的名士和王、裴两家子弟齐集王家 。郭子玄也在座 , 他领头和裴遐谈玄 。子玄才识很渊博 , 刚交锋几个回合 , 还觉得不痛快 。郭子玄把玄理铺陈得很充分;裴遐却慢条斯理地梳理前面的议论、义理情趣都很精微 , 满座的大部讚叹不已 , 表示痛快 。王夷甫也以为新奇罕见 , 于是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再辩论了 , 不然就要被我女婿困住了 。”(20)卫玠始度江 , 见王大将军① 。因夜坐 , 大将军命谢幼舆② 。玠见谢 , 甚说之、都不复顾王 , 遂达旦微言 , 王永夕不得豫③ 。玠体素羸 , 恆为母所禁;尔夕忽极 , 于此病笃 , 遂不起 。【注释】①度:通渡 。王大将军:王敦 , 字处仲 , 善谈名理 , 历任侍中、大将军、扬州牧 。②命:召;叫来 。谢幼舆:谢鲲 , 字幼舆 , 在王敦手下任长史 , 后出任豫章太守 , 好玄学 , 擅长音乐 。③微言:精微之言;玄谈 。永夕:长夜;整夜 。豫:通:“与” , 参加 。【译文】卫玠避乱渡江之初 , 去拜见大将军王敦 。由于夜坐清谈 , 大将军便邀来谢幼舆 。卫玠见到谢幼舆 , 非常喜欢他 , 再也不理会王敦 , 两人便一直清谈到第二天早晨 , 王敦整夜也插不上嘴 。卫玠向来体质虚弱 , 常常被他母亲管束住 , 不让他多谈论;这一夜突然感到疲乏 , 从此病情加重 , 终于去世 。(21)旧云 , 王丞相过江左 , 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① 。然宛转关生 , 无所不入② 。【注释】①声无哀乐:嵇康着有《声无哀乐论》 , 略谓音声无常 , 随人的感情而分哀乐 , 其本身并不具有哀乐的表情意义 。按:“声无哀乐”中关于“声”的释义 , 各有不同的理解 。养生:嵇康着有《养生论》 , 论养生之道 , 要求修身养性 , 顺应自然 , 自足于怀 , 不逆天性 , 言尽意:晋代欧阳建着有《言尽意论》 , 反对玄学所主张的“言不尽意”的不可知论 。认为语言能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 能交流思想感情 。②宛转:曲折 。【译文】过去有种说法 , 说丞相王导到江南以后 , 也只是谈论声无哀乐、养生和言尽意这三方面的道理而已 , 可是这已间接关係到人的一生 , 是能渗透到每一个方面的 。(22)殷中军为庾公长史 , 下都 , 王丞相为之集 , 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① 。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 , 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 。”既共清言 , 遂达三更 。丞相与殷共相往反 , 其余诸贤略无所关② 。既彼我相尽 , 丞相乃叹曰:“向来语 , 乃竟未知理源所归 。至于辞喻不相负 , 正始之音 , 正当尔耳③!”明旦 , 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 , 甚佳 。仁祖亦不寂寞 , 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掾 , 辄翣如生母狗馨④ 。”【注释】①殷中军:殷浩 , 参看《言语》第80 则注② 。庾公:庾亮 , 参看《德行》第31则注① 。下都:到京都去 。按:庾亮曾领江、荆、豫三州刺史 , 镇守武昌 , 地处长江上游 , 殷浩从武昌赴京 , 所以叫下都 。桓公:桓温 , 参看《言语》第56则注① 。王长史:王濛 , 参看《言语》第54 则注② 。王蓝田:王述 , 字怀祖 , 袭蓝田侯 。谢镇西:谢尚 , 字仁祖 , 参看《言语》第46则注① 。②共相往反:指来回辩难 。③正始之音:正始年间谈玄的风尚 。也就是糅合儒家经义 , 高谈老、庄 , 辨名析理 , 故作狂放 。正始 , 三国时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其时名士风流 , 盛于国都 , 王弼、何晏等人 , 开始迷醉玄理 。④造心:进到心里 , 指心有所得:两王掾:指王濛和王述 , 两人都是王导的属官 。翣(shà):用羽毛做的扇子 。馨(xīn):一样;这样 。按:此句讥二王不懂却装模作样 。【译文】中军将军殷浩任庾亮属下的长史时 , 有一次进京 , 丞相王导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 , 桓温、左长史王濛、蓝田侯王述、镇西将军谢尚都在座 。丞相离座亲自去解下挂在帐带上的拂尘 , 对殷浩说:“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谈论、辨析玄理 。”两人一起清谈完后 , 已到三更时分 。丞相和殷浩来回辩难 , 其他贤达丝毫也没有牵涉进去 。彼此尽情辩论以后 , 丞相便叹道:“一向谈沦玄理 , 竟然还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幺地方 。至于旨趣和比喻不能互相违背 , 正始年间的清谈 , 正是这样的呀!”第二天早上 , 桓温告诉别人说:“昨夜听殷、王两人清谈 , 非常美妙 。仁祖也不感到寂寞 , 我也时时心有所得;回头看那两位王属官 , 就活像身上插着漂亮羽毛扇的母狗一样 。”(23)殷中军见佛经 , 云:“理亦应阿堵上① 。”【注释】①阿堵:这 。按:这句指佛经和玄学义理相符 。东晋以后 , 佛教徒欲使佛学附会玄学合流 。【译文】中军将军殷浩看了佛经 , 说:“玄理也应当在这里面 。”(24)谢安年少时 , 请阮光禄道《白马论》 , 为论以示谢① 。于时谢不即解阮语 , 重相咨尽② 。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 , 正索解人亦不可得!”【注释】①阮光禄:阮裕 , 参《德行》第32则注① 。阮裕很擅长论证疑难的问题 , 白马论:战国时公孙龙着《白马论》 , 提出了白马非马这一着名命题 , 认为“马”这一概念是指形体 , “白”这一概念是指颜色 , 所以白马非马 。②咨尽:询问而求尽晓其义 。【译文】谢安年轻时候 , 请光禄大夫阮裕讲解《白马论》 , 阮裕写了一篇论说文给谢安看 。当时谢安不能马上理解阮裕的话 , 就反覆请教以求全都理解 。阮裕于是讚叹道:“不但能够解释明白的人难得 , 就是寻求透彻了解的人也难得!” (25)诸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 , 渊综广博① 。”孙答曰:“南人学问 , 清通简要② 。”支道林闻之 , 曰:“圣贤固所忘言③ 。自中人以还 , 北人看书 , 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 , 如牖中窥日④ 。”【注释】①北人、南人:一说北人指黄河以北的人 , 南人指黄河以南的人 , 因为褚季野原籍在黄河以南 , 孙安国是黄河以北 , 两人互相推重 。渊综:深厚而且融会贯通 。②清通:清新通达 。这两句是说北方人做学问着重渊博 , 南方人则着重专精 。③忘言:指默识其意 , 无需用言语来说明 。④中人:中等人 , 指具有中等才质的人 。以还:以下 。牖(yǒu):窗户 。按:显处视月 , 视野开阔 , 但不易专一;牖中窥日 , 视野狭窄 , 但能专一 。【译文】诸季野对孙安国说:“北方人做学问 , 深厚广博而且融会贯通 。”孙安国回答说:“南方人做学问 , 清新通达而且简明扼要 。”支道林听到后 , 说;“对圣贤 , 自然不用说了 , 从中等才质以下的人来说 , 北方人读书 , 像是在敞亮处看月亮;南方人做学问 , 像是从窗户里看太阳 。”(26)刘真长与殷渊源谈 , 刘理如小屈 , 殷曰:“恶卿不欲作将善云梯仰攻①?”【注释】①恶(wū):何;怎幺 。作将:做 。云梯:长梯 。【译文】刘真长和殷渊源谈玄 , 刘真长似乎有点理亏 , 殷渊源便说:“怎幺你不想造一架好云梯来仰攻呢?”(27)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① 。”【注释】①康伯:韩康伯 , 是殷浩的外甥 , 殷浩很喜欢他 。牙后慧:指言外的义理情趣 , 殷浩善清谈 , 这里是说康伯还不善谈玄 。【译文】中军将军殷浩说:“康伯还没有学到我牙缝里的一点聪明 。”(28)谢镇西少时 , 闻殷浩能清言 , 故往造之 。殷未过有所通 , 为谢标榜诸义 , 作数百语①;既有佳致 , 兼辞条丰蔚 , 甚足以动心骇听② 。谢注神倾意 , 不觉流汗交面③ 。殷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 。”【注释】①过:过分 。通:陈述;阐发 。标榜:提示 。②佳致:风致 , 指谈吐举止风雅 。辞条:文辞的条目 , 指辞藻 。丰蔚:丰富华美 。骇听:骇人听闻 , 使人听起来惊讶 。③交面:在脸上交织 。按:殷浩只比谢尚大三岁 , 便成名士 , 且谈玄能把人引入胜境 , 所以对尚不觉流汗 。【译文】镇西将军谢尚年轻时 , 听说殷浩擅长清谈 , 特意去拜访他 。殷浩没有做过多的阐发 , 只是给谢尚提示好些道理 , 说了几百句话;不但谈吐举止有风致 , 加以辞藻丰富多采 , 很能动人心弦 , 使入震惊 。谢尚全神贯注 , 倾心嚮往 , 不觉汗流满面 。殷浩从容地吩咐手下人:“拿手巾来给谢郎擦擦脸 。”(29)宣武集诸名胜讲《易》 , 日说一卦① 。简文欲听 , 闻此便还 , 曰:“义自当有难易 , 其以一卦为限邪!”【注释】①名胜:名流 。《易》:即《周易》 , 大概是殷周时逐渐成书的 , 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对它的注述 。【译文】桓温聚集许多着名人士讲解《周易》 , 每天解释一卦 。简文帝本想去听 , 一听说是这样讲就回来了 , 说:“卦的内容自然是有难有易 , 怎幺能限定每天讲一卦呢!” (30)有北来道入好才理 , 与林公相遇于瓦官寺 , 讲《小品》① 。于时竺法深、孙兴公悉共听 。此道人语 , 屡设疑难 , 林公辩答清析 , 辞气俱爽 , 此道人每辄摧屈 。孙问深公:“上人当是逆风家 , 向来何以都不言②?”深公笑而不答 。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 , 焉能逆凤③!”深公得此义 , 夷然不屑④ 。【注释】①才理:才气和文思 。《小品》:指佛教经典《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这是略本 , 称小品.另有详本 , 是大品 。②“上人”句:上人是佛教用语 , 称有上德的人 , 也用来尊称憎人 。这一句指深公本不在林公之下.当不会甘拜下风 , 一定会迎风而上 , 做逆风家 。③白旃(zhān)檀:白檀香树 。这一句说 , 这种树只能顺风闻香味 , 意指深公也不是自己的对手 。④夷然:平静地;坦然 。不屑:不顾;不理会 。【译文】有位从北方过江来的和尚很有才思 , 他们支道林和尚在瓦官寺相遇 , 两人一起研讨《小品》 。当时竺法深和尚、孙兴公等人都去听 。这位和尚的谈论 , 屡次都设下疑难问题 , 支道林的答辩分析透彻 , 言辞气概都很爽朗 。这位和尚总是被驳倒 。孙兴公就问竺法深说:“上人应该是顶风上的人士 , 刚才为什幺一句话也不说?”竺法深笑笑 , 没有回答 。支道林接口说:“白檀香并不是不香 , 但逆风怎能闻到香呢!”竺法深体会到这话的含义 , 坦然自若 。置之不理 。(31)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 , 往反精苦 , 客主无间① 。左右进食 , 冷而复暖者数四② 。彼我奋掷麈尾 , 悉脱落 , 满餐饭中 。宾主遂至莫忘食③ 。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 , 我当穿卿鼻④!”孙曰:“卿不见决鼻牛 , 人当穿卿颊⑤!”【注释】①许:住所 。精苦:精心竭力 。无间(jiàn):没有空隙、漏洞②数四:再三;三番四次 。③莫:即暮 。④强口马:比喻嘴硬 , 不服输 。⑤”卿不”句:说明如果可不认输 , 人家就会象穿牛鼻那样穿你的腮 , 那你就无法挣脱了 。决鼻牛 , 挣破鼻子的牛 , 按:马不穿鼻 , 牛才穿鼻 , 但牛能挣脱鼻绳 , 孙安国利用殷浩的急不择言 , 予以反击 。【译文】孙安国到中军将军殷浩处一起清谈 , 两人来回辩驳 , 精心竭力 , 宾主都无懈可击 。侍候的人端上饭菜也顾不得吃 , 饭菜凉了又热 , 热了又凉 , 这样已经好几遍了 。双方奋力甩动着拂尘 , 以致拂尘的毛全部脱落 , 饭菜上都落满了 。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 。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 , 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 , 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32)《庄子·逍遥》篇 , 旧是难处 , 诸名贤所可钻味 , 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① 。支道林在白马寺中 , 将冯太常共语 , 因及《逍遥》② 。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 , 立异义于众贤之外 , 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后遂用支理 。【注释】①逍遥:《逍遥游》 , 是《庄子》中的第一篇 , 论述了万物要无所依靠 。才能逍遏自得的思想 。可:一本作“共” 。拔:突出;超出 。郭、向:郭象、向秀 , 两家都是注释《庄子》的 , 参见本篇第17则 。②将:和 。冯大常:冯怀 , 字祖思 , 任太常(主管祭把、礼乐的)、护军“将军 。【译文】《庄子·逍遥游》一篇 , 历来是个难点 , 名流们全部可以钻研、玩味 , 可是对它的义理的阐述却不能超出郭象和向秀 。有一次 , 支道林在白马寺里 , 和太常冯怀一起谈论 , 便谈到《逍遥游》 。支道林在郭、向两家的见解之外 , 卓越地揭示出新颖的义理 , 在众名流之外提出了特异的见解 , 这都是诸名流探求、玩味中没能得到的 。后来解释《逍遥游》便採用支道林阐明的义理 。(33)殷中军尝至刘尹所清言 。良久 , 殷理小屈 , 游辞不已 , 刘亦不复答① 。殷去后 , 乃云:“田舍儿 , 强学人作尔馨语②!”【注释】①游辞:不切实际的躲躲闪闪的言辞;浮辞 。②尔馨:这样 。这一句是讥笑殷浩强学谈玄 。【译文】中军将军殷浩曾到丹阳刘尹那里去清谈 , 谈了很久 , 殷浩有点理亏 , 就不住地用些浮辞来应对 , 刘惔也不再答辩 。殷浩走了以后 , 刘惔就说:“乡巴佬 , 硬要学别人发这样的议论!”(34)殷中军虽思虑通长 , 然于才性偏精① 。忽言及《四本》 , 便若汤池铁城 , 无可攻之势② 。【注释】①才性:才能和本性 , 指才、性的含义及其关係 。②《四本》:即《四本沦》 , 见本篇第5则 , 四本涉及才性的异同离合四种关係、汤池铁城:流着沸水的护城河、铁造的城墙 , 比喻非常坚固 。【译文】中军将军殷浩虽然才思精深广阔 , 可是独对才性问题最为精到 。他随便地谈到《四本论》 , 便像汤他铁城 , 使人找不到可以进攻的机会 。(35)支道林造《即色论》 , 论成 , 示王中郎 , 中郎都无言 。支曰:“默而识之乎①?”王曰:“既无文殊 , 谁能见赏②!”【注释】①默而识之:把它默记在心 , 语出《论语·述而》 。识(zhi) , 记住②文殊:文殊菩萨 。《维摩诘经》说:文殊菩萨问维摩诘:“例者是菩萨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 , 指直接入道 , 不可言传的法门 。)维摩诘默然无言 , 文殊叹道:是真入不下二法门也 。”王坦之意指文殊是从维摩诘的默然无言中领悟其意的 , 既无文殊 , 谁能赏识我的默然无言呢!王对支着不置可否 , 实际是不欣赏 。【译文】支道林和尚写了《即色论》 , 写好了 , 拿给北中郎将王坦之看 。王坦之一句话也没说 。支道林说:“你是默记在心吧?”王坦之说:“既然没有文殊菩萨在这里、谁能赏识我的用意呢!”(36)王逸少作会稽 , 初至 , 支道林在焉① 。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 , 胸怀所及 , 乃自佳 , 卿欲见不②?”王本自有一往隽气 , 殊自轻之③ 。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 , 王都领域 , 不与交言④ 。须臾支退 。后正值王当行 , 车已在门 , 支语王曰:“君未可去 , 贫道与君小语 。”因论《庄子·逍遥游》 。支作数千言 , 才藻新奇 , 花烂映发 。王遂披襟解带 , 留连不能已⑤ 。【注释】①王逸少:王羲之 , 字逸少 。参者《言语》第62 则注① 。②拔新领异:标新立异 。拔 , 提出 。领 , 领会 。③往隽(jùn)气:指一向有超人的气质 。隽 , 通“俊” 。④领域:指心存界限 。⑤披襟解带:即宽衣解带 , 指脱下礼服 。【译文】王逸少出任会稽内史 , 初到任 , 支道林也在郡里 。孙兴公对王逸少说:“支道林的见解新颖 , 对问题有独到的体会 , 心里所考虑的实在美妙 , 你想见见他吗?”王逸少本来就有超人的气质 , 很轻视支道林 , 后来孙兴公和支道林一起坐车到王逸少那里 , 王总是着意矜持 , 不和他交谈 。不一会儿支道林就告退了 。后来有一次正碰上王逸少要外出 , 车子已经在门外等着 , 支道林对王逸少说:“您还不能走 , 我想和您稍微谈论一下 。”于是就谈论到《庄子·逍遥游》 。支道林一谈起来 , 洋洋数千言 , 才气不凡 , 辞藻新奇 , 像繁花灿烂 , 交映生辉 。王逸少终于脱下外衣不再出门 , 并且留恋不止 。(37)三乘佛家滞义 , 支道林分判 , 使三乘炳然① 。诸人在下坐听 , 皆云可通② 。支下坐 , 自共说 , 正当得两 。入策便乱 。‘今义弟子虽传 , 犹不尽得 。【注释】①三乘:佛教用语 。佛教宣称人有深浅不同的三种得道解脱的修行途径 , 好比所乘坐的三种车 , 即三乘 , 就是声闻乘(小乘) , 缘觉乘(中乘)、菩萨乘(大乘) , 都能使众生各成正果 。滞义:不易解释的内容 。炳然:形容显明 。②下坐:下座 。坐位分尊卑 , 尊贵的是上坐 , 卑下的是下坐 。【译文】三乘的教义是佛教中很难讲解的 , 支道林登座宣讲 , 详加辨析 , 使三乘内容显豁 。大家在下座听讲 , 都说能够理解 。支道林离开讲坛后 , 大家自己互相说解 , 又只能解通两乘 , 进入三乘便混乱了 。现在的三乘教义 , 弟子们虽然传习 , 仍然不能全部理解 。(38)许掾年少时 , 人以比王苟子 , 许大不平① 。时诸人士及于法师并在会稽西寺讲 , 王亦在焉② 。许意甚忿 , 便往西寺与王论理 , 共决优劣 。苦相折挫 , 王遂大屈 。许复执王理 , 王执许理 , 更相覆疏 , 王复屈 。许谓支法帅曰:“弟子向语何似③?”支从容曰:“君语佳则佳矣 , 何至相苦邪?岂是求理中之谈哉④!”【注释】①许掾:许询 , 曾被召为司徒掾 。参看《言语》第69 则注①:比:并列 。王苟子:王脩 , 字敬仁 , 小名苟子 。②于法师:一本作“支法师” , 对 。支法师指支道林 。法师是对和尚的尊称 。③弟子:佛教或道教信徒对教徒谈话时的自你 。④理中:得理之中 , 即正理【译文】司徒掾许询年轻时 , 人们拿他和王苟子并列 , 许询非常不服气 。当时许多名上和支道林法师一起在会稽的西寺讲沦 , 王苟子也在那里 。许询心里很不平 , 便到西寺去和王苟子辩论玄理 , 要一决胜负 。许询极力要挫败对方 , 结果王苟子被彻底驳倒 。接着许询又反过来用王苟子的义理 , 王苟子用许询的义理 , 再度互相反覆陈说 , 王苟子又被驳倒 。许询就问支法师说:“弟子刚才的谈论怎幺样?”支道林从容地回答说:“你的谈论好是好 , 但是何至于要互相困辱呢?这哪里是探求真理的谈法啊!”(39)林道人诣谢公① 。东阳时始总角 , 新病起 , 体未堪劳 , 与林公讲论 , 遂至相苦② 。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 , 再遣信令还 , 而太傅留之③ 。王夫人因自出 , 云:“新妇少遭家难 , 一生所寄 , 唯在此儿④ 。”因流涕抱儿以归 。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 , 致可传述 , 恨不使朝士见⑤!”【注释】①林道人:即支道林 , 下文又称“林公”谢公:谢安 , 下文又称“太傅 。”②东阳:谢朗 , 官至东阳郡太守 , 是谢安的侄儿 。③信:送信的人 , 这里指传话的人 。④新妇:妇女谦称 。家难:家里的不幸遭遇 , 这里指丈夫死了 。⑤致:同“至” , 最 。【译文】支道林和尚去拜访谢安 。当时东阳太守谢朗还年幼 , 病刚好 , 身体还禁不起劳累 , 和支道林一起研讨、辩论玄理 , 终于弄到互相困辱的地步 。他母亲王夫人在隔壁房中听见这样 , 就一再派人叫他进去 , 可是太傅谢安把他留住 。王夫人便只好亲自出来 , 说:“我早年寡居 , 一辈子的寄託 , 只在这孩子身上 。”于是流着泪把儿子抱回去了 。谢安告诉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情意部很激愤 , 很值得传诵 , 可惜没能让朝官听见!” (40)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 , 支为法师 , 许为都讲① 。支通一义 , 四坐莫不厌心②;许送一难 , 众人莫不抃舞③ 。但共嗟咏二家之美 , 不辩其理之所在 。【注释】①会稽王:指晋简文帝司马昱 , 参《德行》第37则注① 。斋头:书房 。法师 , 都讲:法师指精通佛法可为老师的 , 主持受戒、解经的都是法师 , 都讲是主持讲学的人 , 凡和尚开讲佛经 , 是一人唱经 , 一人讲解 , 主讲者为法师.唱经者为都讲 , 讲授四书五经等也如此 , 负责宣读的也可叫都讲 。②厌心:满足;满意 。③抃(biàn)舞:鼓掌跳跃 , 比喻非常高兴 。【译文】支道林和司徒掾许询等人一同在会稽王的书房里讲解佛经 , 支道林为主讲法师 , 许询做都讲 。支道林每阐明一个义理 , 满座的人没有不满意的;许询每提出一个疑难 , 大家也无不高兴得手舞足蹈 。大家只是一齐讚扬两家辞采的精妙 , 并不去辨别两家义理表现在什幺地方 。(41)谢车骑在安西艰中 , 林道人往就语 , 将夕乃退① 。有人道 。上见者 , 问云:“公何处来?”答云:“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② 。”【注释】①谢车骑:谢玄 , 是谢奕的儿子 。参看《言语》第78则注② 。安西:谢奕 , 曾任安西司马、安西将军、豫州刺史 , 死后赠镇西将军 , 艰:父丧 。②谢孝:谢玄在服丧期间的代称 , 等于称谢孝子 。一出:一番;一次 。来:语气词 。【译文】车骑将军谢玄还在服父丧期间 , 支道林和尚就去他家和他谈玄 , 太阳快下山了才告辞出来 。有人在路上碰见支道林 , 问道:“林公从哪里来呀?”支道林回答说:“今天和谢孝畅谈了一番呢 。”(42)支道林初从东出 。住东安寺中① 。王长史宿构精理 , 并撰其才藻 , 往与支语 , 不大当对② 。王叙致作数百语 , 自谓是名理奇藻③ 。支徐徐谓曰:“身与君别多年 , 君义 。言了不长进 。”王大惭而退 。【注释】①从东出:支道林原居会稽 , 在京都建康东部 , 晋哀帝派人把他接到建康 , 所以说“从东出” 。但这时王濛已死 , 这一则所记可能是传闻之误 。②宿构:事先构思 。当对:相当;相称 。③叙致:陈述道理 。【译文】支道林刚从会稽来到建康时 , 住在东安寺里 。左长史王濛事先想好精微的义理 , 并且想好富有才情、文采的言辞 , 去和支道林清谈 , 可是和支道林的谈论不大相称 。王?作长篇论述 , 自以为讲的是至理名言 , 用的是奇丽辞藻 。支道林听后 , 慢吞吞地对他说:“我和您分别多年 , 看来你在义理、言辞两方面全都没有长进 。”王?非常惭愧地告辞走了 。(43)殷中军读《小品》 , 下二百签 , 皆是精微 , 世之幽滞① 。尝欲与支道林辩之 , 竟不得② 。今《小品》犹存 。【注释】①签:签注 。读书有疑难处 , 夹上字条做际记 。幽滞:深奥难解 。②“尝欲”句:据《语林》载:殷浩因为对佛经有所不解 , 派人去请支道林 。王羲之却以为 , 殷浩不了解的 , 支道林也未必能讲通 , 如果讲错了 。更是影响名声 , 所以劝他不要去 。支道林同意王的话 , 没有去见殷浩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读佛经《小品》 , 很多地方有疑难 , 加了二百张字条标明 , 这些都是精深奥妙的地方 , 是当时隐晦难明的 。殷浩曾经想和支道林辩明这些问题 , 终究不能如愿 。现在《小品》还保存下来 。(44)佛经以为法练神明 , 则圣人可致① 。简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 , 尚不可诬② 。”【注释】①祛(qù)练:佛教用语 , 指摆脱烦恼、修练智慧 , 神明:精神;智慧 。圣人:佛家指德智慈悲的人 , 即佛 。按:佛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 但能修智慧 , 断烦恼 , 万行具足 , 便成佛也 。”②陶练:陶冶锻鍊 , 指道家的炼丹 。功:功效 。【译文】佛经认为摆脱烦恼、修练智慧 , 就可以成佛 。简文帝说:“不知是否就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然而 , 道家陶冶锻鍊的功效 , 还是不可以抹杀的 。”(45)于法开始与支公争名 , 后情渐归支 , 意甚不分 。遂遁迹判下① 。遣弟子出都 , 语使过会稽 , 于时支公正讲《小品》 。开戒弟子:“道林讲 , 比汝至 , 当在某品中 。”因示语攻难数十番 , 云:“旧此中不可复通 。”弟子如言诣支公 , 正值讲 , 因谨述开意 。往反多时 , 林公遂屈 。厉声曰:“君何足复受人寄载来!”【注释】①情:这里指“群情”不分(fèn):一本作“不忿” , 不平 , 不服气 。剡(shàn)下:剡县 , 属会稽郡 , 按:支道林住在会稽郡的首府山阴县 , 剡县在山阴县东南 。【译文】于法开和尚起初和支道林争名 , 后来大家的心意逐渐倾向于支道林 , 他心里非常不服气 , 便到剡县隐居起来 。有一次 , 于怯开派弟子到京都去 , 吩咐弟子经过会稽山阴县 , 那时支道林正在那里宣讲佛经例、品》 。于法开提醒他的弟子说:“道林开讲《小品》 , 等你到达时 , 就该讲某品了”于是给弟子示範 , 告诉他来回数十次的攻洁辩难 , 并且说:”过去这里面的问题不可能比我讲的更明白了 。”弟子照他的嘱咐去拜访支道林 。正好碰上支道林宣讲 , 便小心地陈述于法开的见解 , 两人来回辩论了很久 , 支道林终于辩输了 。于是厉声说:“您何苦又给人託运呢!”(46)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稟受 , 何以正善人少 , 恶人多①?”“诸人莫有言者 。刘尹答曰:“譬如写水着地 , 正自纵横流漫 , 略无正方圆者② 。”一时绝叹 , 以为名通③ 。【注释】①稟受:指人所承受于自然的天性 。②写:“泻”的古字 , 倾泻、流漫、流淌 。这一句是说一切都是任其自然 。③名通:名言通论 , 指精妙通达的解释 。【译文】中军将军殷浩问道:“大自然赋予人类什幺样的天性 , 本来是无心的 , 为什幺世上恰恰好人少 , 坏人多?”在座的人没有谁回答得了 。只有丹阳尹刘淡回答说:“这好比把水倾泻地上 , 水只是四处流淌、绝没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圆形的 。”当时大家非常讚赏 , 认为是名言通论 。47)康僧渊初过江 , 未有知者 , 恆周旋市肆 , 乞索以自营① 。忽往殷渊源许 , 值盛有宾客 , 殷使坐 , 粗与寒温 , 遂及义理② 。语言辞旨 , 曾无愧色;领略粗举 , 一往参诣③ 。由是知之 。【注释】①康僧渊:西域僧人 。曾和殷浩谈及佛经义理 , 辨别俗书性情之义 。市肆:市中商店;市场 。自营:自己谋生活 。②义理:探究经义和名理的学问 。③辞旨:言辞的意趣 。曾:意:简直 。表示加强语气 。领略:领会 。一往参诣:指一向深入钻研 。【译文】康僧渊刚到江南的时候 , 还没有人了解他、经常在街市商场上徘徊 , 靠乞讨来养活自己 。一次 , 他突然到殷渊源家去 , 正碰上有很多宾客在座 , 殷渊源让他坐下 , 和他稍为寒暄了几句 , 便谈及义理 。康僧渊的言谈意趣 , 竟然毫无愧色;不管是有深刻领会的 , 还是粗略提出的义理 , 都是他一向深入钻研过的 。正是由于这次清谈 , 大家才了解了他 。(48)殷、谢诸人共集 。谢因问殷:“眼往属万形 , 万形来入眼不①?”..【注释】①属(zhú):通“瞩” , 看 。按:谢安意指能否不看而知 。这一则原注:“谢有问 , 殷无答 , 疑阙文 。”【译文】殷浩、谢安等人聚会在一起 。谢安便问殷浩:“人们用眼睛去看一切物象 , 一切物象是否就会进入眼睛呢?”(49)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 , 将得财而梦矢秽①?”..殷曰:“官本是臭腐 , 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 , 所以将得而梦秽污 。”时人以为名通 。【注释】①位:官位;爵位 。矢:通“屎” 。迷信的说法 , 做梦和现实正相反 , 故有此问 。【译文】有人间中军将军殷浩:“为什幺将要得到官爵就梦见棺材 , 将要得到钱财就梦见粪便?”殷浩回答说:“官爵本来就是腐臭的东西 , 因此将要得到它时就梦见棺材尸体;钱财本来就是粪土 , 因此将要得到它时就梦见骯髒的东西 。”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名言通论 。(50)殷中军被废东阳 , 始看佛经① 。初视《维摩诘》 , 疑“般若波罗密”太多②;后见《小品》 , 恨此语少 。【注释】①“殷中军”句: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 殷浩以中军将军率师北伐 , 遇姚襄起兵反 , 殷浩败回一次年 , 桓温废殷浩为庶人 , 殷浩便迁往东阳郡信安县 。②般若波罗密:指菩萨修行之一法 。波罗密是佛教所谓“到彼岸”(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 。佛经说:“到者有六焉:一曰檀 , 檀者 , 施也(布施)..六曰般若 , 般若者 , 智慧也 , 然则五者为舟 , 般若为导 。导则俱绝有相之流 , 升无相之彼岸也 。故曰波罗密也 。”智慧 , 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 。【译文】中军将军殷浩被免职 , 迁到东阳郡 , 这才看佛经 。开始看《维摩诘经》 , 怀疑“般若波罗密”这句话大多了;后来看《小品》 , 已经了解了这句话的意旨 , 又可惜这样的话太少了 。(51)支道林、股渊源俱在相王许① 。相王谓二人:“可试一交言 。而才性殆是渊源峭崤、函之固 。君其慎焉②!”支初作 , 改辙远之③;数四交 , 不觉入其玄中 。相王抚肩笑曰:“此自是其胜场 , 安可争锋④!”【注释】①相王:指晋简文帝 , 他未登帝位时 , 以上稽王身份任丞相 , 所以称相王 。②才性:参看本篇第34则注① 。崤(xiáo)、函:崤山和函谷关 , 大概指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县境一带 , 是秦国的险要关塞 。这里以崤、函之固形容殷渊源善谈才性 , 无懈可击 , 难以攻入③改辙:改道 , 比喻改变方向、话题 。④胜场:稳操胜算的处所;杰出之处【译文】支道林、殷渊源都在相王府中 , 相王对两人说道:“你们可以试着辩论一下 。可是才性关係问题恐怕是渊源的坚固堡垒 , 您可要谨慎啊!”支道林开始论述问题时 , 便改变方向 , 远远辟开才性问题;可是论辩了几个回合 , 便不觉进入了渊源的玄理之中 。相王拍着肩膀笑道:“这本来是他的特长 , 你怎幺可以和他争胜呢!” (52)谢公因子弟集聚 , 问:“《毛诗》何句最佳①?”遏称曰:“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②公曰:“訏谟定命 。远猷辰告③ 。”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④ 。【注释】①毛诗:即《诗经》 , 是周代的一部诗歌总集 ,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由毛亨作传的 , 又称毛诗 。②遏:是谢玄的小名 , 谢玄是谢安的侄儿 。“昔我”两句:出自《诗经·小雅·採薇》 , 大意是:想起我离家出证的时光 , 杨柳轻轻摆荡;如今我回到家乡啊 , ”雪花漫天飘扬 。按:谢玄是从艺术性人面称讚这两句的 。雨(yù)雪 , 下雪 。③“訏(xū)谟”句:出自《诗经·大雅·抑》 , 大意是:国家大计一定要号召 , 重大方针政策就及时宣告 。按:谢安是从政治角度肯定这一句的 。④雅人:高尚文雅的人 , 深致:深远的意趣 。【译文】谢安趁子侄们聚会在一起的时候 ,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