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县政府

大关县政府【大关县政府】大关县位于滇东北乌蒙山区,地处我市腹心地带,幅员1692平方公里,辖6镇3乡,78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7万余人,有苗、彝、回等15种少数民族 。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785米,最低海拔492米,立体气候明显 。全县险关重叠,关镇坚固,“大关”因此而得名 。
大关县简介大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 。秦开“五尺道”、隋筑“石门道”沟通南北,中原移民纷沓而至,荒芜之地得以开发 。雍正六年(1728年),设大关厅,1913年改县,1916年划归云南省府 。大关山川壮美,人文底蕴丰厚,历史上出了许多影响较大的杰出人士,尤其是在近现代史上,英雄志士、文人墨客、革命先驱等层出不穷,他们的精神和事迹把大关的历史映衬得更加辉煌 。如,官居四川提督的唐友耕,曾为云南省政府秘书长的吴良桐,着名文人龚自知,饱学之士张维翰,我党我军的高级将领罗占云 。之后,还出了着名的政治家陈方、抗日将领曾万钟、爆破英雄孔宪章,他们都是彪炳千秋、流芳百世的历史人物;还有在中越战争中为保家卫国涌现出的英雄烈士邓文显、吴忠全、白兴才;当代,还涌现出了救火英雄李孝华、抗洪英雄秦孝顺和勇斗歹徒的刘远芬,他们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勤劳勇敢的大关人以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精神,靠钢釺大锤、锄头撮箕和人背马驮,用59个生命和数万人的血汗,经历19年浇筑了40余公里的出水堰 。这些杰出人士和英雄人物所传承下来的,正是一种百折不挠、遇难愈坚、永不放弃、甘于奉献的大关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大关人民为建设和谐小康新大关而努力奋斗 。大关县交通大关地处要冲,交通便利 。大关县是云南北大门和滇、川、黔三省经济、文化交汇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通南必经之地,是连线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是有名的“南丝绸之路”之要冲 。“213”国道、内昆铁路、昆水公路穿境而过,距昭通市机场60公里,距云南省昆明市480公里,距四川省宜宾市210公里,公路、铁路、航空组成的交通网路已初具规模,交通十分便利 。大关县地理大关地势险要,气候多样 。大关山高坡陡,沟壑纵横,5条河道和30余溪流纵横深切,複杂的地形构成众多雄关险隘,迭据之大小关口、关隘、关卡、关寨,构成名副其实的“大关” 。境内最高海拔2785米,最低海拔492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日照966.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991.3毫米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大关气候的真实写照 。大关县自然资源大关山清水秀,资源丰富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8%,有优势用材林木和经济林木22种,天麻、杜仲等珍贵中药材133种 。全县有筇竹10万亩,占全世界筇竹资源的主要分布地—中国西南地区的43%,是名符其实的“筇竹之乡”;有18个矿种70多个矿化点,煤炭、石英砂储量上亿吨,还有一定数量的铜、铁、铝、铅锌矿等;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达53万千瓦,已建成装机20.5万千瓦,电矿结合的产业模式成为全县工业的显着特点;我县有旅游资源点137处,涵盖黄连河瀑布群、青龙洞峡谷溶洞、罗汉坝原始森林、三江口自然保护区、云台山古道驿站“四片一线”旅游资源,面积约220平方公里 。其中,国家AA级黄连河风景区游览面积107平方公里,景区内幽谷纵横、清泉涌流、千峰竞秀、万木争艳、景致迷人,有大小瀑布47处,享有“瀑布之乡”的美誉 。大关政通人和、百业俱兴 。虽然因基础性、资源性和素质性等贫困因素的制约,大关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仍处于全省全市后列 。但大关县委、县政府敢于直面现实、迎难而上,变压力为动力,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加快推进和谐小康新大关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百业兴盛 。“十一五”以来,全县经济保持11%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民众生活稳步提高 。2008大关县数据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62亿元,增长2.7%,扣除水麻公路实现9.45亿元,增长12.3%,创历史新高 。其中:第一产业3.91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2.35亿元,增长32.7%;第三产业3.18亿元,增长7.7%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1:25:34 。农民人均总收入达3224元,同比增加949元、增长41.7%;人均总支出达3010元,同比增加544元、增长22.1%;人均纯收入达1962元,同比增加403元、增长25.8% 。农民现金收入增加,消费观念更新,带动农村居民恩格尔係数下降至54.55%,同比下降1.03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