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竹


蓉城竹

文章插图
蓉城竹蓉城竹(学名:Phyllostachys bissetii McClure)是禾本科,刚竹属乔木或灌木状竹类植物 。竿高可达6米,老竿绿色或灰绿色;竿环隆起,略高于箨环 。竿下部的箨鞘有时在背部具柔毛,边缘生纤毛;箨耳常存在于中、上部的竿箨上,绿色或绿带紫色,箨舌拱形或截形,紫色,边缘生纤毛;箨片狭三角形至三角状披针形,叶耳及鞘口繸毛通常存在,叶舌中度伸出;笋期4月中、下旬 。
分布于中国浙江、四川 。1941年由四川成都伴随大熊猫而被引入美国栽培 。适生在年平均气温14-20℃地区、土壤深厚肥沃的地方生长,在pH值8.5左右的硷土和含盐0.1%的土壤中亦能生长,但忌排水不良 。
蓉城竹竿作柄材或篾用,笋食用 。
【蓉城竹】(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基本介绍中文名:蓉城竹
学名:Phyllostachys bissetii McClure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科:竹亚科
族:倭竹族
亚族:刚竹亚族
属:刚竹属
组:刚竹组
种:蓉城竹
命名者及年代:McClure,1956
形态特徵乔木或灌木状竹类 。竿高5-6米,粗约2厘米,幼竿深绿略带紫色,被白粉,节间上部疏生直立的细柔毛,微粗糙,老竿绿色或灰绿色;最长的节间约2.5厘米,壁厚4毫米;竿环隆起,略高于箨环 。
蓉城竹

文章插图
蓉城竹箨鞘背部暗绿至淡绿,并微带紫色,先端有时有乳白色纵条纹,被白粉,竿下部的箨鞘有时在背部具柔毛,无斑点或在上部有稀疏至密集的极其微小的斑点,边缘生纤毛;箨耳常存在于中、上部的竿箨上,小形乃至较大而呈镰形,或可无箨耳,绿色或绿带紫色,繸毛少数至数条或有时缺;箨舌拱形或截形,宽于箨片基部或在无箨耳时则箨舌的两侧明显露出,紫色,高1-2毫米,边缘生纤毛;箨片狭三角形至三角状披针形,深绿色或深绿色带紫,直立,平直或波状 。末级小枝具2叶;叶耳及鞘口繸毛通常存在,但易脱落;叶舌中度伸出;叶片长7-11厘米,宽1.2-1.6厘米 。笋期4月中、下旬 。产地生境分布于中国浙江、四川 。1941年由四川成都伴随大熊猫而被引入美国栽培 。适生在年平均气温14-20℃地区、土壤深厚肥沃的地方生长,在pH值8.5左右的硷土和含盐0.1%的土壤中亦能生长,但忌排水不良 。
蓉城竹

文章插图
蓉城竹繁殖方法母竹:①母竹应在无病虫害、无开花、生长旺盛的竹林内选择 。竹龄以1-2年生最好,大型竹种宜选小一些的,以利运输,容易成活,小型竹种宜选粗一些的协利于提前高产;中型竹种选粗细适中的,一般胸径4厘米左右 。宜选择靠近林缘,便于挖掘,分枝低,竹节正常,枝叶茂盛,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竹株 。在竹秆南面用特种铅笔编号 。②挖掘前要选判断竹鞭的走向,一般在最下一盘枝条方向的30°左右範围内 。先后距竹蔸30-50厘米处挖开表土,找寻竹鞭,留来鞭30厘米,去鞭50厘米,断鞭时面向母竹,使断面光滑 。挖时切忌握秆摇动,损伤螺丝钉 。鞭莞多带宿土,呈橄榄球状 。留枝4-5盘,砍去梢端,要求切口平滑 。如果气候潮湿,运输距离不远,随挖随种,种后浇水管理及时,可以留枝8盘左右,对鞭生长和来年出笋量是大有好处的 。芽竹选择秆基芽眼肥大充实,鬚根发达的1-2年生竹,挖后在1.5米处的节间中部斜行切断,切口呈马耳形 。栽培技术造林整地: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种竹后的成活率和成林速度 。一般宜全面整地,坡度在15°以上的宜宽频状整地,鬆土深度40厘米以上,整地深翻有利以后的高产 。除去土中大石块、树桩、柴根、草根等 。并将一片地分割成若千小块,每小块面积视其坡度、土质、竹种等情况而定,一般2-4分地左右,在分割线上挖深沟,整成高床深沟土细的林床,以利排灌 。造林季节:竹子虽然四季可种,但以下三个时期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