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 南少林武术

南少林武术(莆田)【莆田 南少林武术】南少林武术(莆田)是中国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申报的一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证于2011年 。
基本介绍项目名称:南少林武术(莆田)
主题词:南少林武术,传统体育
认证级别:省级
项目分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国家:中国
起源时间:南朝陈永定元年(557)
认证时间:2011年
认证批次:第四批
申报地区:中国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
简介莆田南少林传统武术种类繁多,总计六十余种 。民间以家传和师徒传承的形式,言传身教,并配合拳谱、刀法、棍法等经谱教习,传承有序,脉络清晰 。在全国武术界影响较大的武术种类有南少林“三十六宝”拳术、南少林鸣鹤二十八宿拳术、南少林韦陀拳、南少林铁砂拳、南少林单刀等 。其中,不少武术项目在近几年举办的省级、国家级或世界性拳术比赛中夺魁斩金,轰动武坛 。历史渊源广泛流传于莆田民间的南少林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种类之一,其起源于南方少林寺僧武术 。莆田南少林寺的前身“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 。至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命封为大将军的少林寺方丈昙宗负责惩治海盗,昙宗派十三棍僧之一的道广带领500僧兵入闽平乱,暴乱平息后,李世民恩準在福建修建少林分寺;寺名九莲山少林寺,世称南少林寺 。在明代末年的反清复明运动中,莆田南少林寺被清廷重兵围剿焚毁,寺中武僧流散隐入莆田民间,于是少林寺武术开始在莆田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基本内容福建莆田南少林寺是历史上的武林圣地,曾以“南拳北腿”与河南嵩山少林寺遥相呼应,世称“南北少林”,是我国佛教禅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 。广泛流传于莆田民间的南少林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种类之一 。其起源于南方少林寺僧武术 。据史料记载,在明代末年的反清复明运动中,莆田西天尾南少林寺被清廷重兵围剿焚毁,寺中武僧流散隐入莆田民间,于是少林寺武术开始在莆仙民间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基本特徵三十六宝拳种的套路以劲力突出为特点,多用拳、掌、指 。腿法篱单实用 。基本功以指、腕、臂、腰、桩功为主,劲力可分为:粘、缠、弹、等劲 。在技击方面,讲究短打、擒拿、击打穴位制敌 。鸣鹤二十八宿是南少林拳种之一,起源于白鹤拳,后演变为飞、鸣、宿、食四类拳种 。鸣鹤拳与自然门、五祖拳、太极拳、地术拳等被列为福建省代表性拳种 。其代表性传承人戴义龙曾出版《南少林拳医汇宗》等专着,2003年被中国武协授予“六段拳师” 。其家传的《南少林拳谱》是研究南少林武术的重要资料 。主要价值莆田南少林武术不仅在近代革命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体育和健身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莆田市已举办四届南少林武术文化节,面向世界,以武会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尤为重要的是,南少林武术在弘扬祖国传统武术,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民众的健康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濒危状况在几百年的传承历史中,莆田南少林拳术在民间以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形式,言传身教,并配合拳谱、刀法、棍法等经谱教习,具有明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徵 。这些莆田“本土”拳种在传承中处于保守封闭的状态,缺乏整体性抢救和保护,不可避免地在自然传承过程中产生技艺性信息递减现象,危及该项目的原生态存在和传承 。如不及时加以抢救保护,必然造成失传或残传、误传的状况 。保护措施为保住这些武林“秘笈”,莆田已组织五届南少林武术节,邀请中外武坛名人切磋“武艺”,同时还组织莆田南少林武术队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交流表演 。有关部门还制定了莆田传统拳种“五年保护计画”,共将投入500多万元进行保护 。根据计画,今年将全面蒐集整理相关资料,对60个拳种录像、建档;2011—2012年,将重点扶持和培养濒危拳种传承人36人 。在更长远的计画中,今后还将上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表演程式莆田南少林传统武术种类繁多,总计六十余种 。民间以家传和师徒传承的形式,言传身教,并配合拳谱、刀法、棍法等经谱教习,传承有序,脉络清晰 。在全国武术界影响较大的武术种类有南少林“三十六宝”拳术、南少林鸣鹤二十八宿拳术、南少林韦陀拳、南少林铁砂拳、南少林单刀等 。其中,不少武术项目在近几年举办的省级、国家级或世界性拳术比赛中夺魁斩金,轰动武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