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评传/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


韩信评传/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

文章插图
韩信评传/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韩信评传/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所选军事家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大部分时期 , 反映了中国兵家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 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如果传主有多重身份 , 也只以其军事事迹为主 , 以突出本丛书特色 。由孙家洲编着的《韩信评传/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评传採取夹叙夹议的方式 , 既介绍传主的事迹 , 也介绍其军事思想 , 并作出评论 。在写作方法上 , 既要讲人 , 也要讲故事 , 要求语言生动 , 叙事精彩 , 引人入胜 。
基本介绍中文名:韩信评传/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页数:177页
开本:16
作者:孙家洲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7506567148
内容简介由孙家洲编着的《韩信评传/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主要介绍:韩信 , 淮职(今江苏淮安)人 , 西汉开国功臣 ,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 “汉初三杰”之一 。首先后为齐王、楚王 , 后被贬为淮阴侯 。为汉朝的天下立下了赫赫功劳 , 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 , 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 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 , 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图书目录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将星初耀 一、崎岖蜀道失意人 二、萧何月下追韩信 三、首建大策 笑谈逐鹿 第二章 决胜千里 一、暗渡陈仓 还定关中 二、驰援汉王 力撑危局 三、声东击西 木罂渡军 四、背水布阵 井陉扬威 五、先声夺人 不战而胜 六、兵不厌诈 奇袭破齐 七、击敌半渡 智斩龙且 八、雄踞一方 不忍背汉 九、垓下会战 乌江悲歌 第三章 兔死狗烹 一、锦衣荣归 二、云梦惊变 三、灭族之祸 第四章 青史有情 一、千古重良将 二、几多不平声序言韩信 , 西汉淮阴(治所在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 , 是杰出的古代军事家 。韩信的一生 , 充满了传奇与悲剧色彩 。他出生于平民家庭 , 家境清贫 , 却喜读兵书 , 胸怀大志 。寄食于漂母 , 受辱于胯下 , 他在逆境中忍辱负重 , 待机而起 。秦末大乱 , 韩信仗剑从戎 , 先投项梁 , 继随项羽 , 均不得重用;后改投汉王刘邦 , 几经曲折 , 在汉相萧何的极力推荐之下 , 登坛拜将 , 从此成为楚汉之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辅佐汉王刘邦 , 明修栈道 , 暗渡陈仓 , 重定关中 。此后 , 他作为侧翼战场上的统帅 , 独立作战 , 驰骋疆场 , 接连取得了伐魏、平代、破赵、降燕、定齐的赫赫战果 , 创造了“木罂渡军”、“背水布阵”、“壅沙决水”等战争範例 , 凭藉其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 , 多次以弱胜强 , 为汉王朝打出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 。韩信又指挥了围歼楚霸王项羽的垓下之战 , 为西汉的开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韩信的军事天才 , 使他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 , 同时也招致了汉高祖刘邦的疑忌和防範 。项羽刚灭 , 刘邦就将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 。一年之后 , 刘邦又以“谋反”之罪 , 诱擒韩信 , 废其王位 , 贬为淮阴侯 , 软禁于京师 。最后 , 韩信又因扑朔迷离、真伪难辨的第二次谋反之罪 , 被吕后和萧何诱捕处死 , 惨遭灭族之祸 。韩信的军事天才 , 受到了当时人及后世人的一致推崇 。萧何说他是“国士无双”;张良说他是唯一能独当一面的汉军将领;刘邦说他是“连百万之军 , 战必胜 , 攻必取”的“人杰” 。唐代尊韩信为兵家“十哲”之一;宋人称讚他的用兵之道为“千古一人而已”;明代更有人盛讚他为“兵家智圣”、“兵家之仙” 。其评价之高 , 为历代兵家人物所仅见 。韩信不仅是百战百胜的沙场名将 , 而且是精研古代兵法并加以继承和发展的军事谋略家 。他与张良一道 , 对古代传世兵书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 , 将一百八十三家古代兵法 , 精选删定为二十五家;他本人还写过兵法着作 , 即登录于《汉书·艺丈志》中的《韩信三篇》;此外 , 韩信还曾主持整理、颁布“军法” , 对我国军事理论、用兵之道的继承和发展 ,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韩信之所以成为名垂青史的历史文化名人 , 当然首先是由于他的赫赫战功和杰出的军事才华 , 但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由于他的悲惨结局 , 引起了后人广泛的同情 , 于是 , 为韩信的“谋反”之罪辩诬、呜冤 , 就成了持续两千年而不衰的历史文化现象 。“胜者王侯败者贼”的常规 , 在这里被否定了 。人们运用史论、札记、咏史诗、楹联等多种方式 , 对韩信寄予无限的同情和惋惜;而对製造这一惨案的刘邦、吕后 , 及其追随者萧何、张良、陈平等人 , 则给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这种辩诬的意义 , 实际上已超出了对韩信“谋反”是否属实这个具体问题的考索 , 在客观上升华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黑暗 , 从而具备了更为积极的思想意义 。它本身已成为传统文化中值得珍惜的精华部分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 , 笔者深感要写好这位着名的军事家 , 绝非易事 。首先 , 某些具体的问题 , 需要做出考订 。由于《史记》记载楚汉之争各场战役过程的文字极为简洁 , 许多问题没有明确记载 , 这对于从军事史的角度来再现这一过程 , 是极为不利的 。如:韩信是否参加了东征彭城之战?井陉之战中曹参、灌婴两位名将是否参战?追斩陈余和后来潍水之战中斩杀龙且的将领分别是谁?这些问题 , 有的直接影响到评价韩信的军事才干 , 有的则会使某一战役的战况得到更生动、全面的描述 。由于本书的体例所限 , 不能以考证的方法 , 广徵博引 , 只能在一般叙述中 , 把自己的考订结果反映出来 。其中的检索考辨之苦 , 恐非一般局外人所能理解 。其次 , 关于韩信“谋反”(特别是第二次谋反)是否属实的问题 , 是两千年的历史悬案 , 至今在史学界仍存在多种不同看法 。本书作为一般通俗性着作 , 对此既不能多作考论 , 又不容迴避 , 应该怎样表述 , 如何评判?确实令人大费神思 。最后 , 笔者把古人的辩诬 , 分作理智型、感情型和过甚其辞型三类 , 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倾向性 , 同时 , 对某些曲笔诛心之论 , 也指出了它们的独特思想价值 。俗语有云:“孩子看着自己的好 。”这部小书从酝酿到修订完稿 , 恰恰亦近十月之期 , 虽然它凝聚着笔者的心血 , 但却绝不敢自认为此书在众多介绍韩信的书籍和文章中有何出类拔萃之处 。不足之处 , 在所难免 , 敬祈各界读者教正 。假若读者能够认为本书的写作是认真的 , 或者说还有一些特点 , 可供一读 , 对于笔者而言 , 就是于愿已足 , 不敢再有他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