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抑郁性神经症

儿童抑郁性神经症【儿童抑郁性神经症】儿童抑郁性神经症是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临床特徵的疾病,因为患儿在临床表现上具有较多的隐匿(masked)症状、恐怖和行为异常,同时由于患儿认知水平有限,不像成人抑郁症患者那样能体验出诸如罪恶感、自责等情感体验 。一般来讲,学龄前儿童抑郁症患病率很低,约为0.3% ,青少年期约在2%~8%之间,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有增加趋势,而且女性多于男性 。
基本介绍西医学名:儿童抑郁性神经症
主要症状:心情低落,思维迟滞等
主要病因: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
传染性:无传染性
病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率中所占的重要性已为多数学者所共认 。心理社会因素关于心理社会因素对儿童抑郁症的影响,有以下三种观点:(1)亲代对子代的影响,亲代的抑郁症可以影响到子代的生活环境、使子代出现抑郁症状、疏远亲子关係、家庭气氛不和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儿童出现抑郁症 。(2)早年急性生活事件如丧失父母、生活困难、逆境、易患素质是儿童抑郁症的诱发因素 。其中逆境对儿童的影响不仅是困难、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困难的态度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懦弱的态度和信心不足会促使儿童出现抑郁心情 。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如父母离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战争、身处集中营、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心理虐待,都意味着在儿童抑郁症的发病中起重要致病作用 。(3)从心理学机制上讲,习得的无助感是抑郁症的主要心理机制 。无助感往往给人带来对期望的等待,无望的等待就会导致情绪抑郁,产生消极认知活动,对自己和自己的前途、周围的世界产生消极观 。精神生化异常目前基本一致的假设认为抑郁症患儿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功能低下,形成这种观点的理由有:所有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间隙(神经细胞之间)单胺递质在耗竭的药物都可以引起抑郁症状 。有效的抗抑郁剂都是通过抑制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再回收,使该部位的神经递质水平增加,从而达到消除症状之目的 。临床表现婴儿期抑郁主要是因为婴儿与父母分离所致,先表现为不停的啼哭、易激动、四处寻找父母、退缩、对环境没有兴趣、睡眠减少、食慾下降、体重减轻 。当与母亲重新团聚后,这种症状可以消失 。Spitz称为婴儿依恋性抑郁症 。学龄前期儿童由于语言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对情绪体验的语言描述缺乏,往往表现为游戏没兴趣、食慾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 。学龄期可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易激惹、睡眠障碍也比较突出,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也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 。严重者部分患儿表现为头疼、腹痛、躯体不适等隐匿性抑郁症状 。青春前期抑郁症状明显增多,除表现为心情低落、思维迟滞、理解和记忆力下降以外,另一类较明显的症状是行为异常,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多动、逃学、说谎、自伤自杀等 。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将这种既有抑郁情绪,又存在品行问题的类型称为“抑郁性品行障碍” 。诊断目前国内外均採用的成年人精神病学诊断和分类系统如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来帮助评估和诊断儿童、青少年抑郁症 。在诊断和评估前常遵循以下诊断步骤:1、全面了解病史:包括围产期情况、生长发育过程、家庭及社会环境背景、家族精神病史、亲子关係、适应能力、学业情况、躯体情况、性格特点及有无重大精神刺激等 。询问对象除患儿父母及患儿本身外还应包括保姆、教师及其他亲属 。2、详细的精神和躯体检查:由于儿童用言语描述自己情感体验能力差,医师主要通过观察其面部表情、姿势、动作、词语量、语言语调和活动情况来综合判断,要结合病史反覆验证,排除干扰因素,最后确定症状 。3、必要的辅助检查:重点是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脑CT、脑电图检查、DST(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可作为诊断参考 。治疗一些符合诊断标準的儿童、青少年患者,却在数周内自愈,有明显抑郁症症状的儿童、青少年患者,持续6周以上时需要干预和治疗,常用治疗方法有抗抑郁药物治疗、电痉挛治疗、心理治疗 。抗郁郁药物治疗(1)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研究发现对儿童期抑郁症,TCAs和安慰剂相比治疗效果差异无显着性,对青少年期抑郁症TCAs疗效略高于安慰剂,还发现TCAs对儿童、青少年有潜在的心脏毒副作用,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弊大于利,多数专家建议不再用于儿童、青少年患者的治疗的一线用药 。(2)新型抗抑郁剂 近来新型抗抑郁剂渐渐取代了TCAs对成人抑郁症的治疗,调查还发现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广泛用于儿童、青少年的治疗,且处方量逐年增加 。虽然在2004年美国食物和药物管理部(FDA),发出警告SSRIs抗抑郁药物可能会增加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要求製药公司对此在说明书上採用黑色标记以示警告 。但2007年最新研究发现採用新型抗抑郁剂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利大于弊 。在SSRIs中,氟西汀(Fluoxetine) 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疗效确实,帕罗西汀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证据不足,舍曲林和西酞普兰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证据也不十分充分,但研究建议在氟西汀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舍曲林 。电痉挛治疗主要用于有自杀倾向或木僵、拒食的患儿 。电痉挛治疗目前仍是防範自杀的应急手段 。12岁以下儿童不宜选用 。心理治疗研究证实许多设计严谨、结构完善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CBT)、人际关係治疗(IPT) 、家庭治疗、心理剧和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可以有效治疗成人抑郁症 。其中认知行为治疗(CBT)有大量证据表明可以有效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其他方法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