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州


延州

文章插图
延州延州,延安 。望 。中都督府 。开元户一万六千三百四十五 。乡六十 。元和户九百三十八 。乡十八 。
【延州】垦田《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白翟所居 。秦置三十六郡,属上郡 。在汉为上郡高奴县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高奴县之城也 。项羽三分秦地,以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即其地也 。魏省上郡,至晋陷为戎狄,其后属赫连勃勃 。后魏灭赫连昌,以属统万镇 。孝文帝置金明郡,宣武帝置东夏州,废帝改为延州,以界内延水为名,置总管,管丹、延、绥三州 。隋开皇八年废总管,但为延州,炀帝以为延安郡 。
基本介绍中文名:延州
位置:陕西省延安市
历史沿革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东夏州置 。治所在广武(今延安东北),唐在肤施(今延安东北,宋移至今延安) 。唐时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延安、安塞、延长、延川、志丹等具地 。1089年,宋升为延安府 。历史记载《元和郡县图志》隋氏丧乱,陷于贼寇 。武德元年,百姓归化,置总管府,开元二年为都督府,寻罢府为州 。州境:东西四百四十九里 。南北三百五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六百七十四里 。东南至东都一千一百里 。东至隰州三百六十里 。西至?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庆州四百四十里 。西北至夏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蜜蜡,麝香 。赋:麻,布 。元和贡、赋同 。管县十:肤施,延长,临真,金明,丰林,延川,敷政,延昌,延水,门山 。肤施县,上 。郭下 。本汉旧县,属上郡 。赵武灵王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汉书》曰匈奴南侵至朝那、肤施,即其处也 。魏、晋陷戎狄 。隋炀帝大业二年,分丰林、金明二县于此置肤施县,复旧名也,属延安郡 。皇朝因之 。县有五龙山、帝原水、黄帝祠 。清水,俗名去斤水,北自金明县界流入 。《地理志》谓之清水,其肥可然 。鲜卑谓清水为去斤水 。斤一作“筋” 。延长县,中 。东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秦肤施县地,后魏废帝元年于丘头原置广安县,隋仁寿元年以“广”字犯皇太子名,改为延安,大业末废 。贞观六年,又置移于府北去斤川,今县是也 。广德二年改为延长 。临真县,中 。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高奴县地,后魏文成帝置临真县,属偏城郡 。周武帝天和元年,稽胡叛,攻破郡城,遂移于今理 。隋开皇元年改为临真县,属延安郡 。皇朝因之 。金明县,中 。东南至州四十八里 。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太武帝于此置广洛县,属金明郡 。隋开皇四年属延州,后仁寿元年,以太子名广,改为金明县,大业十三年省入肤施县 。武德六年,又分置金明县 。丰林县,中下 。西至州三十里 。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孝文帝置广武县,属偏城郡,在今理东四十里 。周宣帝改为丰林,属延州 。皇朝因之 。琉璃山,在县北十五里 。延川县,中 。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秦临河县地,汉不改,后汉省 。后魏分安人县于此地置文安县,隋文帝改为延川,取吐延川为名 。皇朝因而不改 。吐延水,北自绥州绥德县流入 。敷政县,中下 。东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太和初置因城(名)县 。隋开皇六年于其中置金城镇,武德二年移县就镇,因改为金城县 。天宝元年改敷政 。延昌县,中 。南至州一百七十六里 。本汉高奴县地,隋开皇三年于此置朔方镇,十年,以北有朔方,镇遂废 。贞观九年置罢交镇,十年又置罢交县,属延州,取城北罢交谷为名 。天宝元年,改为延昌县 。塞门镇,在县西北二十里 。镇本在夏州宁朔县界,开元二年移就芦子关南金镇所安置 。芦子关,属夏州,北去镇一十八里 。延水县,中下 。西至州二百一十五里 。本秦临河县之地 。《史记》秦灭六国,使蒙恬北击匈奴,悉收河内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 。城临河,徙谪吏以戍之 。汉因之,在今县理北十五里临河故城是也 。后魏于其中置安人县并安人镇,属东夏州 。隋文帝废镇,置安人戍 。武德二年,重置安人县,属延州 。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延水县,取吐延水为名 。黄河,在县东八里 。门山县,中 。西至州二百五十里 。本汉定阳县地,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州、?岩二县,于今县南六里置 。北有山,形似门,因以为名 。武德八年,于今县北五里宋斯堡置,属丹州,广德二年割属延州 。黄河,在县东三十五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