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小华


狄小华

文章插图
狄小华【狄小华】1993年3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 。致力于刑事法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承担过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并正承担着多项横向合作课题的研究工作,独着、与人合着,参与编、译专着10多部,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有多部着作和文章获省、校级奖 。
基本介绍中文名:狄小华
外文名:Di Xiaohua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3年6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中国政法大学
性别:男
籍贯:江苏溧阳
人物经历2000年1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刑事法学理论和实务研究工作,现任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所长 。主要社会兼职1.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 中国犯罪学会理事3. 中国监狱学会教育改造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4.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法律谘询委员5.江苏省监狱管理局心理矫治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6. 南京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7. 南京市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指导中心副主任8. 南京市鼓楼区法院特邀陪审员9. 南京市女子监狱公正文明特邀执法监督员10.法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主讲课程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比较研究、刑事执行法学、犯罪学 。研究方向刑事一体化研究:刑事诉讼法学、刑事司法(少年司法)改革、恢复性司法、刑事执行(社区矫正)、犯罪心理矫正、犯罪心理学、罪犯心理学 。主要贡献1.2000年度法务部重点科研课题:“罪犯非正式群体研究” 。2.江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其心理对策” 。3.与香港监狱团契横向合作课题“犯罪预防的社会参与”,第一期3年 。4.江苏省司法厅课题:“社区矫正评估体系研究” 。5. 南京市人民检察院、鼓楼区人民检察院课题:“少年刑事检察制度反思与建构” 。6. 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检察院课题:“轻微刑事案件和解机制研究” 。近五年主要成果:着作(一)独着1.《冲突、协调与秩序——罪犯非正式群体与监狱行刑研究》,民众出版社 2001.42.《罪犯心理矫治导论》,民众出版社,2004.13.《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民众出版社,2005.8(二)合着1.《中国监狱发展战略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0.122.《罪犯心理学》,金城出版社,2003.73.《刑事司法心理研究》,民众出版社,2006.7(三)编译《亚太地区当代矫正制度纵览》 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 1999 .7(四)主编《刑事一体化丛书》,民众出版社,正在陆续出版之中论文1.“关于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思考”,《南京大学法学评论》秋季号,2002年12月2.“监狱行刑理论构建”,《求索》2003年第2期3.“複合正义与刑事调解”,《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第3期4.“论行刑社会化”,《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5.“复和正义与监狱行刑”,《南京大学法学评论》2003年秋季6.“犯罪心理结构的混沌学研究”,《法制时代》(理论版)2003年第4期7.“社会转型期人的社会化缺陷与犯罪”,《法制时代》(理论版)2003年第3期8.“从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刑事诉讼中的权力与权利关係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9.“关于完善我国刑事执行立法的思考”, 《刑事法学》人民大学複印资料全文转载2001.310. “地处农村的监狱安全防範战略思考”, 《中国监狱学刊》,2000. 211.“试论矫正社会工作”, 《犯罪与改造研究》,2000.912.“论我国监狱生产的实践过渡”, 《中国监狱学刊》,2001.113.“ 监狱惩罚性权力运用之特徵分析”,《中国监狱学刊》,2001.614.“论监狱报偿性权力资源的分配”,《犯罪与改造研究》,2001.1215.“刑罚执行效率论—兼谈我国的行刑改革”,《犯罪与改造研究》,2002.516.“罪犯非正式群体内部互动的基本形式和过程”,《中国监狱学刊》,2003.3 。17.“论监狱行刑权力资源的分配”,北大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2002年10卷18.“论罪犯的需要”, 《法治论丛》, 2001 .119.“罪犯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220.“依法治监若干问题思考”,《上海警苑》,2002.521.“论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2003.322.“罪犯心理矫治若干疑难问题探析”,《中国监狱》,2002.423.“刑事司法的重要课题:刑事一体化和恢复性司法”,《法制日报》理论专刊2004.2.524.“刑事司法改革理论再探——刑事一体化暨恢复性司法国际研讨会理论综述”,《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春季号 。25.“罪犯心理矫治评估”,《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年第11期 。26.“让罪犯从‘中间监狱’回归”,《扬子晚报》2004年11月4日第一版 。27.“‘劳教’制度为何要变革”,《扬子晚报》2005年3月31日A版 。28.“社区矫正若干问题思考”,《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6期 。人大複印资料《刑事法学》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29.“论中国监狱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3期 。30.“社会转型期的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防控”,《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31.“罪犯心理矫治的人性解析”,《法制日报》2005年6月27日第三版 。32.“关于社区矫正的思考”,北大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6卷,2005年 。33.“扬长避短 兼收并蓄——刑事司法改革国际会议学术总结”,《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1期 。获奖记录“本科教学模式”,南京大学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厅二等奖,第四位,2004年1.“冲突、协调与秩序——罪犯非正式群体和监狱行刑研究”先后获南京大学2002年度优秀博士论文、获江苏省教育厅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複合正义与刑事调解”(载于《政法论坛》03年第3期),获第六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