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基本介绍中文名: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名单和主要研究领域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长期以来关注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保护问题的研究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岑家梧、严学窘、容观琼、刘孝瑜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即开始研究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岑家梧的《图腾艺术史》、容观琼等人的《海南黎族调查报告》等均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 。这一时期,中南民族大学关于海南黎族调查,为黎族识别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民族调查的过程中,民族学家们蒐集整理了大量的黎族等少数民族的文物,建立了少数民族文物陈列馆 。20世纪80年代,在着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吴泽霖的带领下,以吴永章、刘孝瑜、彭英明、谢志民等为骨干的研究人员广泛开展中东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出版了《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江永女书之谜》(三卷)等大量着作 。同时,在中南民族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民族类专业博物馆——民族学博物馆 。近年来,以段超、柏贵喜、田敏、向柏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广泛开展土家族、苗族、黎族等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一系列工作为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是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该基地下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民族民间文学与民俗研究和民族艺术研究三个方向,并设民俗文化研究所、民族美术研究所、民族音乐舞蹈研究所、土家族文化研究所、女书文化研究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所等六个研究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是湖北省文化厅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下设湖北民族民间文艺与民俗研究、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和湖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三个方向 。两中心合署办公,共享研究资源 。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24人 。近年来,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梳理相关理论、国家政策和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政策和技术三个层面展开对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领域与问题的研究 。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现代利用与保护研究——以武陵地区土家族为例》、《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的挖掘、传承与保护研究》等各类基金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着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并建成“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 。两个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凝鍊方向,凝聚力量,加强学术研究与实际套用,其目标是建成“四个中心”,即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中心、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智库”中心、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範中心、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位化保护中心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名单和主要研究领域号单位名称主要研究领域1武汉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研究2华中师範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位化保护研究3武汉理工大学湖北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研究4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鄂西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研究5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纺织、印染传统美术、手工技艺保护与传承研究6湖北大学湖北地方戏曲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研究;智慧财产权保护研究7省社科院湖北民俗文化研究8武汉体育学院湖北传统体育、竞技研究9武汉音乐学院湖北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研究10湖北美术学院湖北传统美术、手工技艺研究11湖北师範学院鄂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12三峡大学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料库研究13长江大学江汉平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14湖北民族学院鄂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15黄冈师範学院黄梅戏保护与传承研究16江汉大学湖北曲艺研究17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中医、中药保护研究18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酿酒工艺和传统美术与手工艺保护研究19 湖北科技学院 青砖茶製作工艺保护研究20 武汉商学院 湖北烹饪工艺保护与传承研究21 文华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22 湖北省艺术研究院 湖北戏曲、戏剧保护与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