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核

拟核拟核(英语:nucleoid;意指“与核相似”,又译类核),也称核区(nuclear region)、核体(nuclear body)或染色质体(chromatin body) 。
【拟核】存在于原核生物,是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只有一个位于形状不规则且边界不明显区域的环形DNA分子,内含遗传物质 。里面的核酸为双股螺旋形式的环状DNA,且同时具有多个相同的複製品 。
基本介绍中文名:拟核
外文名:nucleoid
别名:类核、核区、核体、染色质体
意指:与核相似
来源:原核生物
含义细菌细胞具有原始的核,没有核膜,更没有核仁,结构简单,为了与真核细胞中典型的细胞核有所区别,称为核区(nuclearregion)、拟核(nucleoid)或原始核(primitive form nucleus),亦称细菌染色体 。

拟核

文章插图
原核细胞大肠桿菌基因组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緻密的不规则小体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称为拟核 。大肠桿菌体长1~2μm,其DNA长度为1100μm,等于菌体的1000倍 。由于高度摺叠,拟核只占菌体的很小一部分 。它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是一个透明的,不易着色的纤维状区域,经特殊染色可以呈现各种形状,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但没有强的Feulgen阳性反应 。它呈球状、棒状、哑铃状 。拟核携带着细菌全部遗传信息,它的功能是决定遗传性状和传递遗传信息,是重要的遗传物质 。原核细胞没有像真核细胞那样的细胞核,而是在细胞内的一个区域内有丝状的DNA分子,但是没有核被膜包围这个区域这里是遗传物质储存和複製的场所,相当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的功能,因此叫做拟核 。原核细胞内的DNA的高级结构主要归功于三个方面:DNA本身的超螺旋,外界大分子的挤压和拟核相关蛋白(nucleoid-associated proteins ,NAPs)的相互作用 。NAP目前了解的有以下几种:H-NS( histone-like nucleoid-structuring protein ),HU(Heat unstable protein), Fis(Factor for inversion stimulation), IHF(integration host factor), Lrp(Leucine responsive protein) 和 MukBEF 。《遗传学名词》第二版对“拟核”的释义:又称“类核” 。原核生物、线粒体、叶绿体及病毒中,遗传物质所在的区域无真正细胞核的结构(即没有核膜,也不存在核仁,裸露的DNA或RNA)称为拟核 。经典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念珠藻,发(四声)菜等),细菌(大肠桿菌,硝化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