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媒介经济学(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 媒介经济学】《媒介经济学》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图书 , 由柯林·霍斯金斯、斯图亚特·麦克法蒂耶、亚当·费恩合着 。
基本介绍书名:媒介经济学
又名: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中的套用
作者:柯林·霍斯金斯、斯图亚特·麦克法蒂耶、亚当·费恩
译者:支庭荣、吴非
ISBN:9787810795616
页数:264
定价:32.00元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6
装帧:简装本
丛书:传媒产业与管理译丛
图书简介该书由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商学院教授柯林·霍斯金斯、斯图亚特·麦克法蒂耶、亚当·费恩合撰 。英文版于2004年6月面世 。它的三位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 长期追蹤美英等国的影视製作业、新闻出版业和新媒介产业 , 出版了大量与媒介经济学话题有关的论着 , 对美国製片商主导全球电影电视节目的贸易、公共服务广播的角色、广播电视业管制、补贴和其他激励政策的评估 , 以及国际联合製作、新产品开发等企业管理问题作了大量专门的研究 。章节目录1.引论1.1 为什幺研究媒介经济学1.2 什幺是经济学1.3 任何经济活动都要解决的问题1.4 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解决配置问题1.5 关键概念1.6 经济学方法论1.7 决策1.8 小结2.需求与供给2.1 需求2.2 供给2.3 市场价格的决定2.4 价格不是由企业而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吗2.5 小结3.市场3.1 需求的变动3.2 需求的变动对价格与数量的影响3.3 需求变动的原因3.4 供给的变动3.5 供给的变动对价格与数量的影响3.6 供给变动的原因3.7 进一步套用3.8 小结4.消费者行为4.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4.2 消费者均衡4.3 价格变化的影响4.4 个体需求与消费者剩余4.5 接入的需求与使用的需求4.6 当接入付费而使用免费时的需求4.7 网路外部性4.8 文化产品的消费可能是习惯形成的4.9 特性理论4.10 消费者主权4.11 等边际法则4.12 小结5.生产与成本5.1 短期、长期与极长期5.2 短期生产5.3 短期成本5.4 长期生产与成本5.5 极长期5.6 小结6.收益、利润、风险与管理决策6.1 收益6.2 识别利润最大化产出与价格:边际分析6.3 增量分析6.4 贴现与资金的时间价值6.5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比较6.6 不确定性与风险6.7 小结7.市场结构、厂商理论与产业组织7.1 厂商理论7.2 产业组织框架7.3 小结8.完全竞争与垄断8.1 完全竞争8.2 垄断8.3 绩效:完全竞争与垄断的比较8.4 小结9.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9.1 垄断竞争9.2 寡头垄断9.3 产品竞争9.4 绩效9.5 小结10.定价与市场区隔10.1 定价中成本的角色10.2 需求的角色10.3 新产品定价10.4 产品定价系统10.5 掠夺性定价10.6 拥挤成本与定价10.7 小结11.广告11.1 市场经济中广告的角色11.2 媒介产业中广告的重要性11.3 小结12.劳动市场12.1 工资率的决定12.2 厂商对劳动的需求12.3 劳动的市场需求12.4 个体对劳动的供给12.5 劳动的市场供给12.6 劳动市场的套用12.7 经济租金、超级巨星与好莱坞的吸引力12.8 小结13.政府干预13.1 政府干预的规範分析13.2 没有外部性时资源的有效配置13.3 外部性13.4 公共产品13.5 垄断13.6 政府失灵13.7 政府干预的实证理论13.8 小结14.国际贸易14.1 比较优势与贸易14.2 从现实世界的贸易中获益14.3 比较优势的来源14.4 套用:为什幺美国主导了电影和电视节目的生产14.5 保护的理由14.6 套用:美国倾销电视节目吗14.7 套用:文化产业的保护14.8 关税与配额14.9 套用:电视节目的本国内容规则14.10 小结背景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喻国明20余年来 , 随着中国传媒市场和传媒经济的迅猛发展 , 对传媒产品、传媒机构和传媒产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 正在影响着当前广大新闻传播和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研究日程 。可喜的是 , 已有越来越多的同行研究者 , 将学术关注的焦点从政治理想转到经济现实 , 放在当代中国传媒业的现状、趋势、发展空间和“问题单”上 , 放在传媒业价值增值的环节和链条上 , 放在传媒市场需求的结构及其变动上 。这些努力对于我们建构传媒经济学这一学科 , 是个有力的促进 。应当说 , 从问题出发 , 是迈向理论规範的第一步 。但是 , 我们还应当迈出第二步 , 第三步 , 乃至永不停步 。只有这样 , 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 才能在更大的社会範围内实现理论的解释、预测和决策参考功能 , 也才能走向实践的自觉 。传媒经济是一种既具有一般产业的属性和规律 , 又兼具有创造性产业(所谓智慧产业)的属性和规律 , 同时又是一种服从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 。因此 , 传媒经济学的任务就是通过某些中介性的概念、範畴和逻辑框架的提出将三者的“语彙”得以沟通和彼此进入 。我始终认为 , 传媒经济学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建立在别人“领地”上的学问 。故而 , 传媒经济学是一种“中介性质”的学问 , 而判断这一学问做得好不好的标準 , 不是看它提出了多少新鲜的名词、概念 , 或者自得其乐地“创造”一个体系 , 而是看它在上述三者的融会贯通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在全球经济联繫日益密切的时代 , 值得注意的是 , 传媒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学术资源来自国外 , 尤其是西方已开发国家 。如果说 , 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 中西新闻学研究差异极大;由于文化语境和社会科学研究传统的原因 , 传播学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中西之间的跨文化隔阂 , 那幺 , 传媒经济学研究 , 在其基本的操作层面上 , 可能是中西方相通之处最多、差异最小、最有可能开展对话的一个领域 。即便如此 , 不同的制度结构在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的烙印 , 也是十分深刻的 。在涉及到“看得见的手”的部分 , 研究者应当格外留心 。摆在读者面前的《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中的套用》 , 正是这样的一本“他山之石” 。该书由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商学院教授柯林?霍斯金斯、斯图亚特?麦克法蒂耶和亚当?费恩合撰 。英文版于2004年6月面世 。它的三位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 长期追蹤美英等国的影视製作业、新闻出版业和新媒介产业 , 出版了大量与媒介经济学话题有关的论着 , 对美国製片商主导全球电影电视节目的贸易、公共服务广播的角色、广播电视业管制、补贴和其他激励政策的评估 , 以及国际联合製作、新产品开发等企业管理问题作了大量专门的研究 。三位作者曾合着过《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1997)一书 , 已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02级的两位博士生(刘丰海和张慧宇)翻译出版 。优点与同类英文版着作 , 如艾莉森?亚历山大等编的《媒介经济学:理论与实践》(2004)、阿兰?阿尔巴朗的《媒介经济学:理解市场、产业与概念》(2002)、吉尔兰?多伊尔的《理解媒介经济学》(2002)等书相比 , 霍斯金斯等人所着的《媒介经济学》一书具有以下一些突出的优点:一是将个体经济学的体系结构与媒介产业的具体实践对接起来 , 跳出了分门别类研究产业经济的窠臼 , 打破了报刊、广播、电视、网路、电信、游戏等媒介类型的传统界限 , 旨在探讨整个传媒领域的内在经济规律 , 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 适合传媒、娱乐、文化、信息产业界人士以及对经济学、管理学、政治科学、社会学等学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二是内容深浅得当 , 从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入手 , 次及基本原理、媒介案例和实例 , 以及媒介套用方面的探讨 , 由浅入深 , 引人入胜 。书中没有使用高等数学工具 , 也没有繁複的论证 。行文通俗易懂 , 同时不失专业水準 , 具有“专业眼光看经济 , 经济眼光看传媒”的色彩 。从这个意义上讲 , 这是一本基础性的读物 。三是不乏独到的见解 。在概括了媒介经济领域关于“二元市场”理论、相对常数原理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 该书提出接入需求与使用需求的划分、文化产品消费的习惯养成、广播电视节目设定的公分母趋向等极有见地的看法 , 并不惜笔墨 , 讨论了媒介商品的特性理论、网路经济的外部性现象、产品系统定价、超级明星的天价工资、文化产品的贸易保护等话题 , 其阐释和演绎既合乎人们的生活经验 , 也高于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瞬间把握 , 颇能使人产生心领神会之感 。四是对美国主导全球视听文化产品贸易现象有所警惕和反省 , 这在一般的美国版教科书中是看不到的 。麦克法蒂耶教授和费恩教授联合製作过《电视加拿大》专题片 , 在加拿大广播公司电视网上播出 , 针砭当代跨国传媒和美国文化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入侵 , 并就此提出对策建议 。这对于我国加入WTO后媒介经济的发展和公共政策的制订 , 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如何让中国传媒业在面临全球化挑战时对等地挑战西方国家 , 是一代又一代传媒人应当牢记的使命 。缺陷由于作者的学科背景和学术兴趣的局限 , 这本书也有欠缺 。比如存在对传媒经济本质的看法说得不透;对媒介广告售卖规律的研究不够系统;对报刊业经济的论述所占篇幅较少 , 而对电影电视製作业的探讨显得偏多等不足 。显然 , 个体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未必能够为传媒业的种种规定性提供十分充分的解释 。否则 , 也许就没有研究传媒经济学的必要了 。以邓丽君的歌声为例 , 稀缺性概念并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说明 。同样 , 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 , 价格机制也力有不逮 , 这里为各种“非理性”因素留下了空间 。因而 , 在开创传媒经济学的一般性的研究範式方面 , 关于传媒创造力、注意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研究 , 关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 乃至关于文化工业的研究 , 都有着特别的参考价值 。意义不过 , 值得一提的是 , 电子媒介业的内在特性正好能够反映整个媒介产业的特殊性、複杂性和重心所在 。譬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 , 在主流性和权威性方面 , 举世无匹 , 但是它们对于日常生活和普世价值的影响力 , 可能还赶不上默多克旗下的福克斯电视网 。另外 , 数位技术提供的无限可能 , 使得报刊业产品电子化的潮流难以逆转 。手机电视、楼宇电视、移动电视 , 可以让人们像读报一样唾手可得 , 麦克卢汉所说的冷、热媒介的界限逐渐模糊 。翻一翻跨国传媒巨头的併购记录也可以发现 , 其核心业务大多数已经完成了从信息产品向娱乐产品、从大众产品向分众产品、从标準化产品向创造性产品的转换 。从这个角度看 , 该书对中文读者来说反而具有某种前瞻性 。思考当然 , 一切阅读都应该是批判性的 。读完这本书 , 读者应该可以回过头来 , 对以下问题展开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中国传媒能否遵循利润最大化假定?它们是偏好风险的、风险中立的、还是风险规避的?对社会效益的追求如何影响着传媒的决策?与日益增长的客群需求相比 , 中国目前的传媒供给充分吗?传媒产业链的上下游贯通吗?应从何着手来改善媒介供给水平?对普通消费者来说 , 在传媒产品膨胀和过剩的情况下 , 在决定购买何种传媒产品组合和体验何种传媒增值服务方面 , 优先考虑的心理期待是什幺?对传媒决策者来说 , 客群、票房和销售量、视听率数据起着什幺样的作用?流行口味和要素市场的变动怎样影响到新产品的开发与投资决策?如何看待自然垄断、竞争形成的垄断和行政力量产生的垄断之间的不同效率?这些对于中国传媒集团化又有哪些启示?如何看待英美等国政府的放鬆传媒管制的政策?合理而有效率的政府干预应满足什幺样的条件?我们的游戏规则是否符合这些条件?怎样再造这些规则?在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中 , 中国传媒业的比较优势是什幺?如何才能打造更大的竞争优势?如此等等 。正如这本书所指出的 , 传媒业是一个常变常新的产业 。如果不能深入把握其内在的脉搏 , 便极易诉诸直觉和武断 , 甚至为云山雾障的表象所迷惑 。对前述问题的揣摩与思辨 , 虽然不能立刻带来对中国传媒产业改革和发展路径的解答 , 甚至未必能让人们对传媒经济的现实状况解读得更透 , 但是却有可能推动人们沿着正确的方向体认传媒规律 , 判断传媒大势 , 最佳化正在作出的以及即将作出的决策 , 从而离比较理想的传媒经济目标越来越近 。正是基于这一点 , 我愿意向大家推荐这本《媒介经济学》 。获奖情况2006年11月分别获第一届广东省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第七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二等奖 。
- 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谘询中心教师 高飞
-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
- 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指南
- 710分大学英语四六级词典
- 200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图书 园林景观设计
- 何少颖
- 科学出版社出版图书 中国法律思想史
- 新要求大学英语4级考试指南
-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大学英语6级全真预测试题及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