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柳梦梅和杜丽娘牡丹亭梗概《牡丹亭》是出现在晚明时期的一朵戏剧奇葩 。作者是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汤显祖 。《牡丹亭》脱胎于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经过汤显祖的艺术加工,大大增加了其中的反封建内容 。在《牡丹亭》里,讲述了一个少女怀春,由梦而死,因情而生的故事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年已及笄”,却未“早成佳配”,青春的苦闷以及精神的空虚困扰着她少女的心 。终于有一次,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去后花园游春 。花园里大好的春光,成对的莺燕打开了她少女的心扉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美好的春光启蒙了她的思想,她的青春觉醒了 。
文章插图
柳梦梅她想起了古代的女子寻求佳配的各种故事 。她感叹自己的美貌无人赏鑒,“颜色如花”,却“命如一叶”,感叹自己数十年来“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 。在游园后的疲倦中,她昏昏睡去,梦到了书生柳梦梅,并在梦中与他在牡丹亭畔,湖山石边“千般爱惜,万种温存” 。虽然只是梦中的一个人,却成了杜丽娘生存的支柱 。她寻梦不见,相思成疾,从此一病不起 。临死前她抱病绘下自己的真容,渴望在她死后仍能使美貌留在人间 。杜丽娘死后葬在了梅花观,三年后,书生柳梦梅路过此地,在花园中拾到了杜丽娘的真容 。柳梦梅的痴情感动了杜丽娘的魂灵,杜丽娘的魂灵从幽冥中来到人间,自荐枕席,与柳梦梅数度偷情 。后来柳梦梅剖坟掘墓,杜丽娘还魂再生,二人才成婚配 。回到现实中的杜丽娘与柳梦梅继续争取婚姻的自由,几经波折,最终在封建皇帝的主持下,才得到了杜丽娘父亲杜宝的认可 。分析现代精神分析学鼻祖弗洛伊德认为:“梦系由我们清醒时的隐藏愿望的满足,藉一潜意识之帮助而得以完成 。”(《精神分析学引论 新论》弗洛伊德着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杜丽娘在现实中对虚度的青春无能为力,在梦中却达成了自己的愿望——遇见了书生柳梦梅,并与他在“牡丹亭畔,芍药阑边,共成云雨之欢 。”她感梦而亡,直到三年后遇到柳梦梅才死而复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汤显祖《牡丹亭》题记)统观整部作品的全貌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情”字不单指她对梦中书生的爱恋,还包括她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思想感情 。真实的思想感情本就是人性的重要内容 。杜丽娘对自己美貌的爱惜,对自己未择佳配的苦恼,对大好春光的热爱,正是处于青春妙龄的少女所具有的正常心理 。她在现实中无法解决自己的苦恼,只能托之以梦境 。对梦中书生柳梦梅热烈的爱恋则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 。
文章插图
民国十二花神条屏:柳梦梅在这里,人自身的思想感情超越了一切,成了主宰杜丽娘生生死死的决定性力量 。杜丽娘的典型意义在于揭示了青春少女的正常的思想感情与欲望具有的惊心动魄的力量 。这个形象比潘金莲的形象更生动形象地阐释了正常的人所嚮往和追求的个性解放与独立意识的存在的重大意义,从而杜丽娘的形象带有了近代人文主义的个性解放色彩:原来奼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的美好希望和憧憬” (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呼唤出整个时代要求个性解放的心声 。杜丽娘生生死死的故事酣畅淋漓地宣洩出作者对自由爱情的无比热爱与热情礼讚 。这种强烈的个性解放意识与反封建色彩大大加深了这部古典爱情剧的思想和社会深度,使之成为我国戏曲史上一部不朽之作 。《牡丹亭》以文艺作品的方式参与了晚明思想解放的浪潮,再次给虚伪的封建道德以重重一击 。影响《牡丹亭》一出世就轰动一时,南北伶人竞相上演,“几令西厢减价” 。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的故事尤其与闺中少女少妇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时娄江俞二娘,“酷嗜《牡丹亭》曲,断肠而死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内江一女子,“读还魂而悦之,径造西湖访焉,愿奉箕帚 。”(焦循《剧说》)与此同时,封建道学家却千方百计诋毁这部作品 。“此词一出,使天下多少闺女失节 。” 对《牡丹亭》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更有力地凸显出这部作品具有的巨大价值,它碰到了封建思想意识形态敏感的神经,触到了传统封建伦理体系的虚伪的本质,在与封建传统意识的争斗与纠缠中,与时代脉搏的跳动发生了强烈的合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