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毛笔


太仓毛笔

文章插图
太仓毛笔【太仓毛笔】太仓毛笔是一种民间工艺品 。洛阳市孟津县的太仓毛笔製作工艺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太仓毛笔最辉煌时,曾作为吏部的办公用笔,因太仓毛笔的製作者多为潘姓人,素有“南湖北潘”之说 。(湖:指浙江湖州)
基本介绍中文名:太仓毛笔
产地: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
历史:300多年
现状:后继乏人
所属:民间工艺品
原料:羊毛
基本介绍因为製作工序複杂,再加上收入微薄等原因,如今,很少有人愿意学这门技艺,太仓毛笔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 。2010年1月22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指出,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工艺、民间绝活等几个门类都呈现出濒临灭绝或变迁演化的趋势 。製作过程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欞投在潘占堆身上,65岁的他戴着老花镜,围着布裙,在案板旁专注地忙碌着 。
太仓毛笔

文章插图
太仓毛笔案板上摆放着十几件工具,除了两个盛水的小盆外,还有大小不一的牛骨梳子,这些都是祖辈传下的,两个烧制的小盆显示出岁月的久远 。毛笔的製作有“干活”和“水活”之分,潘占堆使用的是水活,在製作过程中离不开水 。毛笔製作过程精细複杂,经过72道工序,方为成品 。其中以择料、齐毛、结头、择笔这四道工序要求最高 。太仓毛笔用的山羊毛选自湖南,必须是夏天的羊毛 。潘占堆说,湖南的羊毛锋利,弹性大,而北方的羊毛就不行 。潘占堆拿起一把羊毛,放在水盆里浸泡,然后把它贴在牛骨梳上经过几遍轧毛、梳理后,杂乱的羊毛变得温顺有序 。整支毛笔製作完成后,必须再试水,测试笔锋是否浑圆和旋转自如 。最后的一道工序是,在笔桿上刻字 。采访人员看到,他製作的每支毛笔笔桿上都刻着“太仓潘占堆制”字样 。每支毛笔按材料的不同,刻上如“狼毫”、“羊毫”、“兼毫”等字 。“狼毫”是採用黄鼠狼尾毛等上等原料製作的笔头,属于笔中佳品 。对于这样高档的毛笔,要採用红木、紫檀木、红竹等製作笔桿 。潘占堆至今仍可製作出毫长最大的“抓笔”,此笔可写三尺大字,也可写蝇头小楷他告诉采访人员,只有每一道程式都做到精湛,才能製作出一支“笔齐、肚圆、头尖、体健”的毛笔来 。曾被吏部作为办公用笔位于孟津县平乐镇的太仓村,因古为皇家粮仓所在地而得名,全村1100人中潘姓占了95%以上 。太仓毛笔製作历史有据可查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的,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当时,太仓村製作毛笔的有几十家,比较有名的是潘友文、潘云升、潘太生等几家,这些名字也成为他们各自的号 。有两家还在西安设立毛笔商铺,专营太仓毛笔 。太仓毛笔的特点是笔锋锐利,饱满圆润,吸墨性强,使用起来柔而不软,婉转流畅,富有弹性 。那时的太仓毛笔销往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等诸省(自治区),在北方地区久负盛名 。其中以小楷笔最为着名,成为商家不可缺少的记账工具 。太仓毛笔还受到清廷吏部的青睐,成为日常公文的书写用笔 。潘占堆弟兄三个,大哥在部队当兵,二哥不愿意学,为了不让这门技艺失传,潘占堆14岁时,开始跟着父亲学此技艺 。1952年,潘占堆的父亲潘三多在原洛阳地区手工业大赛中获得第一名 。提起学艺时的艰辛,潘占堆仍感慨不已 。梳毛和捏笔头是最难的,冬天在水盆里梳理那幺细小的笔毛,一不小心就被锋利的牛骨梳划破了手 。而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笔头的毛,并在水盆里梳理时不脱不掉,更是件不容易的事 。72道工序全都是纯手工,一天下来,腰酸腿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