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楼、鼓楼( 三 )


西安钟楼、鼓楼

文章插图
.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 , 画龙点睛 , 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 。现在楼内设有楼梯 , 登临楼上 , 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 。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誌和代表之一 。从50年代开始 , 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缮鼓楼 , 90年代又贴金描彩 , 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 , 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文物资源 , 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 恢复“晨钟暮鼓” , 1996年西安市决定重製鼓楼大鼓 。重製的大鼓高1.8米 , 鼓面直径2.83米 , 系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 。鼓腹直径3.43米 , 重1.5吨 。上有泡钉1996个 , 寓意1996年制 , 加上4个铜环共2000年 , 象徵公元2000年 , 催人奋进 , 跨入21世纪 。该鼓声音宏亮、浑厚 , 重槌之下 , 十里可闻 , 是中国最大的鼓 。在钟楼和鼓楼之间 , 开闢为钟鼓楼广场 , 绿草红花点缀其间 , 造型独特的声光喷泉不时变换 , 是古城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956年8月6日 , 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公布保护範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鼓楼基座四周边(包括台阶);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34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北大街 , 南至西大街 , 北至市政府门前 , 西侧自一般保护区外延70米 。建筑形式西安鼓楼的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 。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 , 南北宽38米 , 高7.7米 , 鼓楼
西安钟楼、鼓楼

文章插图
鼓楼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券洞门 。鼓楼呈长方形 , 分上下两层 , 基座宽38米 , 长52.6米 , 高7.7米 , 通体用青砖砌成 。南北正中辟有券洞 , 供人车出入 , 高、宽均为6米 。鼓楼主体建筑位于基座中心 , 结构为重檐、三滴水式 。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 , 第二层楼上覆盖绿琉璃瓦 , 属于重檐、歇山项式 。上下两层面阔各为7间 , 进深均为3间 , 四周环有走廊 。外檐和平座均饰有青绿彩绘斗拱 , 使楼的层次更为分明 。以前在第三檐下 , 南北各悬匾额一块 , 南面为“文武盛地” , 乃是在重修鼓楼竣工后巡抚(陕西)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曆十八年(公元1580年)所题 , 北面为“声闻于天” , 字大盈间 , 苍劲挺拔 , 相传是鹹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 。两匾额毁于“文化革命”之中 。追溯历史每个老西安人都清楚记得在鼓楼南北屋檐下曾分别悬挂着两块匾额南为“文武盛地”北为“声闻于天”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 。两组八字均为帖金凸体字字精练千古绝笔 。西安市钟鼓楼保管所业务科长喻军说:.
西安钟楼、鼓楼

文章插图
.“‘文革’时期两块巨匾被摘下砍断并焚烧殆尽从此人们相传中的中国两匾?一个是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另一个就是西安鼓楼的”文武盛地“ 就只有一匾了两块牌匾被毁后不但是对陕西省文物的巨大损失而且也成了西安市民心中的缺憾 。为了给后人一个交代还历史以真实面目从1982年起所就萌发了恢复两块牌匾的念头并开始了有关调查研究和取证工作此后的1988年以来在每届的市人代会和市政协会议上都有恢复牌匾的议案和提案就在呼吁两块牌匾的同时西安的广大市民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进来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恢复牌匾工作的进程 。2004年3月至7月西安市政协和陕西省文物局分别多次召开了‘鼓楼周边历史文化探讨与研究’及‘恢复鼓楼牌匾’专题讨论会对牌匾恢复一事广泛徵求与会专家、学者及老前辈的意见和建议在7月9日的专题会上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保中心、原西安市文物园林局、陕西省书学院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初步方案进行了最后的推敲和完善制定出了‘採用原字样大小形式同原样用现代轻型材料但要採用传统工艺製作’的原则进行原貌恢复两块牌匾 。两块牌匾的恢复不仅了却了文物工作者和广大市民长久期盼的心愿和缺憾更为鼓楼增添了灵魂和神韵它将随着历史的延续永存史册无论为勉励后人或是为文物价值本身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初步形成方案后所配合西安市文物局做了大量的研究审议工作收集了近百张有关老照片从恢複方案的雏形、探讨到初步决定经过了无数次不懈努力与商讨和磨合但是由于资金等问题一直没有落实恢复牌匾的事情就只有先搁浅了……” 牌匾传奇牌匾简介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 。1740年(乾隆五年)重修后 , 相传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声闻于天”则相传为鹹宁学士李允宽所书 。西安钟鼓楼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