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楼、鼓楼( 二 )


西安钟楼、鼓楼

文章插图
.广各三间 , 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建筑形式 。自地面至宝顶通高36米 , 面积1377.64平方米 。基座为正方形 , 高8.6米 , 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形门洞 , 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 。楼分两层 , 每层四角均有明柱迴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 , 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 , 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 , 也是中国现能看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 。屋檐四角飞翘 , 如鸟展翅 , 由各种中国古典动物走兽图案组层的兽纹在琉璃瓦屋面的衬托下 , 给人以形式古朴、艺术典雅、色彩华丽、层次分明之美感 。高处的宝顶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 使这座古建筑更散发出其金碧辉煌的独特魅力 。由钟楼北侧台阶而上 , 一层大厅天顶“万道霞光”的圆形彩绘图案首先映入眼帘 , 四周伴有184块由四季花卉组成的彩绘天花 , 鲜亮艳丽、栩栩如生 。一层大厅的西墙上分别镶嵌着三方碑刻 , 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钟楼后留下的碑文记载;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后由陕西巡抚张楷书写的《重修西安钟楼记》碑;第三方是由陕西巡抚龚懋贤在钟楼东迁后亲笔提写的《钟楼东迁歌》碑 , (这三块牌匾由于钟楼2楼展厅装修的原因 , 现在已经被展柜遮挡住了)将钟楼的价值及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色彩给予恰如其分的体现和评价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 , 重5吨 , 钟边铸有八卦图案 , 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 。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 。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 。据说 , 迁到今址之后 , 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 , 景云钟却怎幺也敲不响了 。无可奈何 , 只有另换 。鼓楼简介西安鼓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 , 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 , 东与钟楼相望 。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 , 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 。楼上原有巨鼓一面 , 每日击鼓报时 , 故称“鼓楼” 。鼓楼
西安钟楼、鼓楼

文章插图
鼓楼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 。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 , 相距仅半里 , 互相辉映 , 为古城增色 。鼓楼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 , 比当初的钟楼早建4年 。楼基面积比钟楼楼基大738.55平方米 , 通高34米 , 雄杰秀丽不亚于钟楼 。古时楼上悬挂一面大鼓 , 傍晚时击鼓向全城居民报时 , 故称鼓楼 主持修建鼓楼的有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 , 据说是在微雨朦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曾先后两次重修 。据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载 , 上年陕西小麦丰收 , “陇有赢粮 , 亩有遗秉 , 民不俟命” , 出现了“男娶女归 , 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 , 于是效法古事 , 重整鼓楼 。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 。重修后的鼓楼 , 面貌崇隆敞丽 , 灿然一新 。登楼远望 , 闹市风光、秦川景色历历在目 。古时击钟报晨 , 击鼓报暮 , 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 。同时 , 夜间击鼓以报时 , “三鼓” , 就是“三更” , “五鼓”就是“五更” , 一夜共报5次 。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公里 , 面积为8.7平方公里 , 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 , 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 , 就必须建造高楼 , 设定大鼓 。明、清两代 , 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 , 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 , 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悦耳之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