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着诗歌 杂诗

杂诗(曹丕着诗歌)【曹丕着诗歌 杂诗】《杂诗》是魏朝开国皇帝曹丕写的一组五言古诗 。这两首诗都是游子诗,写游子客中思归之情 。第一首诗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描写了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的苦情 。秋夜寒风,冷月白露,草虫悲鸣,孤雁南翔,诗中的一景一物都深深染上了凄凉的色彩,烘托出一个萧瑟悲苦的意境 。作者把游子放在萧瑟的秋夜背景中,缠绵往复地写出了游子的彷徨愁苦和忧伤 。第二首诗以浮云喻游子飘泊流离的人生遭遇 。前六句以比兴手法写游子身不由主流离他乡,后四句抒写他滞留异乡惴惴不安的心情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比喻贴切,情景相生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杂诗》
创作年代:魏
作品体裁:诗
作者:曹丕
作品别名:《杂诗二首》
作品出处:《文选》
作品题材:思乡
作品原文其一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1 。展转不能寐2,披衣起彷徨3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4,三五正纵横5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6,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7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8 。其二西北有浮云9,亭亭如车盖10 。惜我时不遇11,适与飘风会12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13 。吴会非吾乡,安能久留滞14 。弃置勿复陈15,客子常畏人16 。注释1.烈烈:风吹过之声 。2.展转:展同辗,指睡觉时翻来覆去 。寐:入睡 。3.彷徨:徘徊,犹豫不决,心神不定 。4.天汉:指银河 。西流:指银河由西南转而向正西流转,表示已是夜深时分 。5.三五:指星 。三指心星,五指噣星 。6.郁郁:苦闷忧伤 。7.济:渡 。梁:桥 。8.中:同“衷” 。中肠:谓腹中之肠,喻愁苦之甚 。9.浮云:漂浮的云 。10.亭亭:耸立而无所依靠的样子 。车盖:车蓬 。11.时不遇:没遇到好时机 。12.适:正值,恰巧 。13.行行:走了又走,这里是极言漂泊之远 。吴会:指吴郡与会稽郡,今江、浙一带 。14.滞:停留 。15.弃置勿复陈:此为乐府诗套语 。弃置:放在一边 。陈:叙说 。16.畏人:言客子力单,怕被他人所欺 。译文其一漫漫的秋夜多幺漫长,烈烈的北风吹来正凉 。躺在床上辗转不能睡,披衣而起徘徊在前堂 。徘徊不觉得时间已久,白露渐渐浸湿我衣裳 。俯视池中清水起微波,仰看空中皎皎明月光 。银河转西流向正西方,心星噣星排列成从横 。草虫的叫声多幺可悲,鸿雁孤独地向南飞翔 。内心闷闷不乐忧愁多,连续不断地思念故乡 。想要高飞何处得双翅,想要渡河河上无桥樑 。面对来风长长地叹息,忧思不尽断我腹中肠 。其二西北天空有一朵浮云,耸立无依形状如车盖 。可惜浮云没遇好时机,恰巧与突起的暴风相遇 。暴风吹我飘到东南,南行来到吴郡会稽郡 。吴郡会郡不是我故乡,如何能够在此停留?抛开忧愁不想多说他,客子身居异乡畏人欺 。作品赏析用“杂诗”做题名,开始于建安时期 。《文选》李善注解释这一题名说:“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 。”也就是说,触物兴感,随兴寓言,总杂不类 。所以,题为“杂诗",等于是无题,赋物言情,都是比较自由的 。曹丕这两首杂诗则是抒写他乡游子的情怀 。建安时期风气之一,是诗人喜作代言体诗 。即揣摩客观人物的情怀代其抒情 。曹丕是其中突出一个,如他的《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是代新婚者抒情,《寡妇诗》是代阮璃的遗孀抒情,《代刘勛妻王氏杂诗》是代弃妇抒情 。《杂诗二首》也属于这一类,不过是代游子抒怀而已 。它的高妙在于能真切地抒写出他乡游子的情怀与心境,其中自不妨有作者自身的感受,却并不限于作者一身,这是与自抒己情的抒情诗不尽相同的 。第一首的主要特色在善用赋笔,也就是善用白描的手法写情 。诗人先不点明主题,开篇用了整整十二句诗,即占全诗三分之二的篇幅,着意描写主人公夜不安席、徒倚彷徨的情态 。诗人将主人公置于秋夜的大背景中,用环境的丰富拓开一介广阔的描写空间,得以从容落笔,淋漓写情,整个画面情景相生,气氛浓郁 。诗从季节、辰侯发端 。“古诗云:“愁多知夜长” 。思心愁绪满怀的人最不耐长夜的煎熬,而飒飒秋风自又分外增一层凄凉之感 。首二句表面看来纯系景语,实际其中已隐含一愁人在,与三、四二句水乳交融,这是行笔入神的地方 。人未见而神已出,全在诗句中酝酿的一种气氛,妙在虽不明言,却真切可感 。三、四两句接着写出主人公心神不定,辗转难眠 。五、六两句写主人公的思怀太深沉了,太专一了,竟然感觉不出时光的流逝,不知已徘徊了许久时间,露水都把衣衫沾湿了 。虽只两何诗,却极传深思痴想之神 。他低头游目,只有清澄的池水在月色下滚动鳞鳞的波光;仰头纵观,也无非明月当头,夜色深沉,银河已向西倾颓,寥廓的夜空上镶嵌一天星斗 。第七至第十这四句诗笔笔写景,却笔笔无不关情 。主人公那一种百无聊赖、寂寞孤独之感,直从字里行间泛溢出来,与开端两句同样具有以景传情之妙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恰在此时此境,又是秋虫的阵阵悲鸣送入耳鼓,失群的南飞孤雁闯入眼帘,无不触物伤情,频增思怀愁绪 。整个这一大段,以悠然的笔调一笔笔描来,情景如见,气氛愈酿愈浓 。经过上面这一段高妙笔墨的描述,主人公思深忧重的情态已如在眼前 。这时诗人才将笔头轻轻掉入主题:“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二句便有千钧之重 。这力量不是来自两句直述语本身,而是来自前面那一大段精采的铺垫描写 。那深愁难遣、寝息不安、孤寂无聊的形象,已把乡思推到了极点,因而使这二句平淡的叙语具有了画龙点睛的妙用,与前面的情景相映益彰 。由此也可以悟出古诗章法的奥妙 。诗人并没有就此打住,继续从欲归不能这个侧面展拓一笔:“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强烈的归乡愿望,更反衬出乡思的深浓 。而还乡无望,把主人公推入更深的悲哀,因而只有向风长叹,肝肠断绝了,这个结尾余味悠然,余情袅袅,颇有余音绕樑之妙 。第二首诗与前一首虽然都是写游子题材,却截然不同 。在艺术表现上,前一首多用赋笔,这一首则多用比兴 。在思想内容上,前一首着重抒写他乡游子的缠绵深挚的思乡之情,这一首则着重表现游子身处异乡的不安之感 。适应这一主题的需要,前六句运用比兴的手法突出揭示了游子身不自主流落他乡的情势 。诗人将比兴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贴切传神,韵味浓郁 。开端二句便奕奕有神:“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一朵飘摇不定的浮云本就与游子的处境极其切合,车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浮云形似车盖,又分外增一层流移飘蕩之感 。下面每两句一层,层折而下,把游子流落他乡的遭际写得笔酣墨饱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浮云本难滞定一方,却又命乖时舛,恰与突起的狂风遭遇 。飘风,暴起之风 。以浮云遭遇狂风表现游子为情势所迫不得不奔走他乡,可谓形景切合,情理自然 。因受飘风鼓荡,一去便千里迢迢,远至东南的极点了:“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句中没有一个感叹字眼,却有千迴百转无限伤怀之味,“行行至吴会",无字不含远飓怨尤之意 。这六句诗笔在浮云,意在游子,形象鲜明,意蕴沉深,耐人玩味 。古人说诗写得好,要“意象俱足”,这几笔足以当之 。开篇这六句诗中饱含对命运的哀怨 。这哀怨固然来自游子飘泊之感,然而在这首诗中尤其是来自他乡难以驻足的怨愤 。这就成为下文写游子异乡不安之感的先行之神 。诗歌运笔前文能成后文先行之神,便前后关锁紧密,境界浑融,意浓味足 。因此下文落笔便较为轻易了:“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 。吴郡、会稽这两个地方不是我的家乡,怎幺能长久呆在这里!虽只是一种态度决绝的声音,这声音的背后却不知含有多少怨苦与愤懑 。妙在千言万语已经涌到嘴边,却没有一宗宗倾诉出来,而只化为一句决绝的声音,表现出极其複杂的感情,饶有余味 。末二句用了同样的手法:“弃置莫复陈,客子常畏人 。”丢开不要说了,作客他乡是不能不“常畏人”的 。游子驻足他乡,人地两生,孤立无援,落脚与谋生都不能不向人乞求,看人眼色 。这极为複杂的感受只用“畏人”二字表现出来,有含蕴无穷之感 。异乡不安之感,也是游子歌咏的老主题 。《诗经·王风·葛藟》说:“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写尽了游子处他乡求告无门的境遇 。汉乐府《艳歌行》中所写流宕在他县的兄弟几人要算遭遇较好的了,碰到个热情的女主人还为他们缝补破衣服,但已遭到男主人的猜忌与斜眼,害得他们不得不表白:“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不过曹丕这一首没有像《诗经》、汉乐府那样,做某些细节的具体描绘,而是全用高度概括的笔墨,发挥虚笔的妙用 。写得虚了,似乎说得少了,实际上概括得更深广,启人想像更多,包蕴的内容更丰富了 。虚、实各有其妙用,艺术的辩证法总是如此 。作者简介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 。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 。《三国志》记载,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 。之后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 。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 。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定 。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另外,曹丕着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謚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