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成


吴洪成

文章插图
吴洪成【吴洪成】吴洪成,男,1963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1981年8月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原杭州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学习,1985年7月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后师从当代着名教育史学家陈学恂教授,于1988年、1991年分别获教育学硕士学位、教育学博士学位 。现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科所所长、教育史专业与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中国地方教育史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日本殖民地教育史研究会副会长 。迄今为止,共出版着作(含主编、副主编、合着、参编)36部,已完成即将出版的着作2部,发表论文共100余篇,个人独立完成累计发表、出版学术成果字数800万字左右,论着中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多种奖励,并有多篇论文为《人大複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北京师大学报》、《高教文摘》转载 。
基本介绍中文名:吴洪成
性别:男
出生时间:1963年5月
出生地:浙江省金华市
人物简介1991年7月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毕业以来,连续14年在西南师範大学(现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任教 。讲授“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中国现代史”、“中国文化史”、“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艺术论”、“教育专业英语”、“教育名着精读”、“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教学思想史”、“中国教育制度史”、“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史料介绍与阅读”、“中国地方教育文化史”、“教育史通论”、“地方史与专门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17门课程,教学效果颇得学生好评,教学考核优良 。1993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6月晋升为教授 。曾任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教育系主任、教育史专业学术带头人、重庆市“教育史重点课程”负责人 。曾连续6年被评为西南大学优秀教师,荣获西南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西南大学“优秀青年成才基金”提名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2000年被评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二等奖 。2004年2月调入河北大学教育学院任教 。
吴洪成

文章插图
迄今为止,共出版着作(含主编、副主编、合着、参编)36部,已完成即将出版的着作2部,发表论文共100余篇,个人独立完成累计发表、出版学术成果字数800万字左右,论着中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多种奖励,并有多篇论文为《人大複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北京师大学报》、《高教文摘》转载 。发表的论着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影响,获学界的良好评价 。代表性的着作有《中国教育史研究》(共三册)、《不朽的革命人生,辉煌的教育成就——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国小教育史》、《教育开发西南——卢作孚的事业与思想》、《血与火的民族抗争——日本侵华时期沦陷区奴化教育史纲》、《重庆教育史——从巴国到清代研究书系》(共四本)、《杨贤江教育学》、《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名胜之巨擘,文化之源泉——保定莲池书院研究》、“当代中国重大问题史系列研究丛书”《教育科研问题研究》等 。目前主要主持从事的科研任务有: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教师史研究”子课题“清代后期教师史研究”,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2008年规划课题“河北古代的书院及其近代改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史研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学校教材史”等多项 。工作业绩自毕业以来近20年间一直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教书育人,培养教育专业人才,传播现代教育学术,先后指导了5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获得硕士学位;培养了7名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 。这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大多被清华大学製作的优秀硕博论文网收录 。毕业学生分布祖国各地,许多都晋升高级技术职位,成为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骨干力量 。与此同时,还注重教学改革研究,曾参与中国教育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获西南大学教学改革一等奖 。主持教育史重点课程建设,获重庆市首届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对话,自2000年以来,曾先后赴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日本沖绳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鲁汶大学、韩国忠北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台北国立教育大学参加国际学术大会,会议的主题分别是,东亚殖民主义教育研究、世界殖民主义教育与文化的历史与反思、中欧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日韩三国教育文化殖民主义的方法与理论研究、欧洲与中国教育的沟通与对话、高等教育哲学与文化的交流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均在大会做主题发言,产生重大影响 。在教学与科研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学科学位点的建设,在西南大学及河北大学任职期间,先后以参与者、方向带头人及负责者不同的身份申报成功中国教育史、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点,尤其以主持者身份申报成功教育史博士学位点(西南大学),以方向带头人的角色申报成功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西南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西南大学、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河北大学)及教育部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点文科基地(西南大学),为祖国的西南和华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面对着国家建立小康社会,实行和谐发展战略目标的大好发展形势,催人奋进,积极有为,力争为祖国的振兴和民族的繁荣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谱写新的高等教育篇章 。科研论文类主要科研论文1. 福禄培尔与“幼稚园” ,《幼儿教育》1987年2期2. 克鲁普斯卡娅论幼儿教育,《幼儿教育》1987年5期3. 汉代书馆教材探微,《教育史研究》1989年4期4. 略论清末部编教科书及对教科书的审定,《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0年1期5. 英华书院并非一家教会的出版机构,《出版史料》1990年2期6. 学人不萎,风範长存——怀念陈学恂先生,《教育史研究》1992年2期7. 清末军国民教育思潮试析,《体育文史》1992年3期8. 杜威与中国的平民主义教育思潮,《教育科学论坛》1992年5期9. 再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江苏教育科研》1992年5期10. 中国近代教育思潮引论,《西南师範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3年8期刊载11. 略论民初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上海教育科研》1993年2期12. 略论民初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四川师範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1期13. 试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国小教育,《西南师範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2期,人大複印资料《中国小教育》1995年9期全文转载14. 近代中国教会中学课程初探,《华东师範大学学报》(教科版)1996年2期,人大複印资料《中国小教育》1996年9期全文转载 15. 近代中国教会高等教育述略,《教育史研究》1996年2期,《北京师範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1期,“教育文萃”摘登;后收入陈学飞总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第8卷“中外高等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16. 中国近代教会女学述论,《西南师範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1期17. 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高等师範教育研究》1997年2期18.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史研究》1997年3期19. 试析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特点,《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3期20. 新中国教育史研究的一部力作,《教育史研究》1997年4期(第二作者)21. 赫尔巴特五段教授法在中国,《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5期22. 日本对中国沦陷区实施的奴化教育,[日]渡部宗助编:《日本殖民地教育史研究——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出版(日文版),1998年3期23. 郑晓沧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3期24. 自学辅导法在近代中国的实验(上),《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4期25. 自学辅导法在近代中国的实验(下),《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5期26. 设计教学法在近代中国的实验,《高等师範教育研究》1998年6期27. 试论中国近代新式国小的兴起,《西南师範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1期,人大複印资料《中国小教育》1993年3期全文转载28. 试论“五四”时期的科学教育思潮,《西南师範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2期29. 简论朱熹的国小教育思想,《教育史研究》1999年3期30 面向21世纪重庆高师教育发展论纲,《高等师範教育研究》1999年4期31. 试论日本侵华时期对华沦陷区的奴化教育,《求索》1999年6期(第二作者)32. 分团教学法在近代中国的实验,《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11期33.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奴化教育,《中国人看日本奴化教育》(日文版),日本株式会社社会评论社2000年1月版 。34. 卢作孚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述论,《西南师範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5期35. 西部开发与民族教育,《西南师範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6期36. 试论西南古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6期37. 高师历史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顾明远、张诗亚主编:《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38. 中国现代史上特定的历史现象——日本侵华期间实施的奴化教育,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史研究第三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版 。39. 近代中国单级教学实验探源,《西南师範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3期(第二作者)40. 抗战时期中国论陷区及大后方爱国师生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斗争,刘兆伟编:《日本殖民教育侵略史第五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日本殖民教育侵略史研究》,现代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41. 略论于右任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活动,《西南师範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2期(第二作者)42. 试析民国初期的职业教育思想,《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2期(第二作者)43. 巴蜀文化述略,《重庆社会科学》2002年3期44. 中国现代乡村教育思潮中的陶行知——兼论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改造,重庆市陶研会编:《全国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改革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45. 中国近代教会高等教育的历史审视,《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5期4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教育实验,《四川师範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5期47. 试论“五四”时期的平民教育思潮,《北方论丛》2002年6期(第二作者)48. 一个内陆地区新教育的起步——重庆近代新式学堂的兴起,张诗亚主编:《走进西南——西南民族教育考察》, 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 容闳: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与时俱进的教育先驱,《华中师範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专辑(第二作者)50. 近年来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史研究综述,《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1期(第二作者)51. 宋代重庆的学术文化与教育,《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1期52. 高瞻远瞩,勇于开拓—走向世界的一代杰出教育家容闳,《西南师範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期(第二作者)53. 殖民地主义的过去与现在——日本对华的奴隶化教育,(日本)《沖绳日报》2003年(平成15年)2月27日第16版(日文版)54. British Missionary Timothy Richard and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2期55. 中国现代中国小教学单项实验述论,《广西师範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2期56. 近代中国学制演变与职业教育发展,《西南师範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3期(第二作者)57. 洋务运动时期西学传播与教科书的编译,Asia-Pacific Forum on Scie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亚太科学教育论坛)(香港教育学院主办)2003年4期58. 近代重庆的留日浪潮,《重庆与世界》2003年10期59. 实行学分制,推动高校教学改革,《西南师大报》2003年9月10日第二版60. 教育史学苑的一朵奇葩——评杜学元新着《外国女子教育史》,《教育史研究》2004年1期61. 试析终身教育和人性论,《成人教育》 2004年3期(第二作者),人大複印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62. 五十年代我国学习苏联教育的历史反思,《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4期63. “洋务运动”时期西学教科书编译问题研究,《临沂师範学院学报》 2004年5期64. 探寻教育新路的一代教育家——颜元,《河北师範大学学报》《教科版》 2004年6期(第二作者) 65. 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与白话文教材,《课程·教材·教法》 2004年7期(第二作者)66.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验探析,重庆社科院编:《文化与人生——梁漱溟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67. 北宋理学家程颐在重庆的讲学活动,《涪陵师範学院学报》2005年1期68.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家任鸿隽,《河北师範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年1期69. 晏阳初的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述评,《临沂师範学院学报》2005年2期70. 清末国小教育述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71.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沦陷区的殖民教育,《河北师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4期,人大複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10期全文转载72. 论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的校园文化精神,《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5期73. 略论唐代的国小教育,《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6期74. 历史时期重庆地区书院的变革,闵正国、胡青主编:《中国书院论坛》,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75. 人力资本理论与我国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1期76. 试论晏阳初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的几个问题,《河北师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1期77.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教授治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2期78. 《日本侵华教育全史》出版座谈会发言,载刘立德、冯卫斌整理:《日本侵华教育全史》出版座谈会发言选录(续),《河北师範大学学报》(教科版)2006年3期79. 梅贻琦——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临沂师範学院学报》2006年2期,《高教文摘》2006年第7期转载80.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兰州学刊》2006年3期81. 殖民主义研究第六届年会暨重庆大轰炸六十五周年纪念,张诗亚主编:《直面血与火——国际殖民主义教育文化论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82. 日伪在中国沦陷区实施奴化教育的若干问题分析,张诗亚主编:《直面血与火——国际殖民主义教育文化论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83. 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教育反对敌伪奴化教育的斗争,张诗亚主编:《直面血与火——国际殖民主义教育文化论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84. 宋代重庆书院与学术文化的发展,《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1期85. 近代中国教会国小教育述论,《史学月刊》2006年增刊86. 试论近代中国的教会中学教育,《河北师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1期87. 宋代重庆书院与学术文化的发展,高峰、胡青等主编:《中国书院论坛》,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版88. 试论近代中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4期,《高教文摘》2007年11期转载89.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高等教育家——梅贻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4期 90. 前清蒙学教育教材探究,《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期91. 清末重庆的国小教育发展述略,《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5期92. 清代前期蒙学教材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9期9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小教育探析,《南京社会科学》 2007年10期94 .近代中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兼论余家菊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章开沅、余子侠主编:《余家菊与近代中国》,华中师範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95. 简论杨贤江的青年教育思想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4月第2期96. 传递人类文明的火炬手—从十七大报告解读杨贤江的教师观,《河北师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9月第9期97 .试论清末重庆的职业教育,《中华文化论坛》 2008年6月第2期98 .张森楷与四川蚕桑公社—— 一位历史学家的实业教育探求 ,《职业技术教育》 2008年9月第25期99.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奴化教育行政管理制度,《衡水学院学报》2008年4月第 2期100. 中国近代教会国小教育的若干问题探讨,《河北师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1月第1期101. 近代教育家吴汝纶论教师,《衡水学院学报》 2008年10月第5期102. 试论日本侵华时期沦陷区的教师教育,《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5月第5期103. 日本侵华时期沦陷区奴化教育的企图、性质与控制,《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8月第4期104. 日本侵华时期沦陷区奴化教育形态研究 ,《临沂师範学院学报》2008年8月第4期.105.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研究论述,《南都学坛》2008年11月第6期106. 论河北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9月第3期107. 张百熙论教师,《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9月第3期108. 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失落——保定莲池书院个案研究 ,《保定学院学报》 2008年10月第4期109.SpreadingofWesternKnowledgesandEmergenceofModerntextbooksin China Education SeoulNationalUniversity,The9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Research,Asia&EuropeDialogueinEducationResearchSeoul,Korea:SeoulNationalUniversity Press, 2008.110. 近代教育家盛宣怀论教师,收入《和谐西部论坛》,《和谐西部论坛》编委会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2月版.111.近代重庆历史学家张森楷的教育活动探微,收入《和谐西部论坛》,《和谐西部论坛》编委会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2月版.112. 简论杨贤江的教育经济观,《教育史研究》2009年第1期113. 明清之际教育改革家颜元的教学思想论述,《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14. 从“善良之品性”到“道德人格”—杨昌济的德育理想探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115. 日本侵华时期日伪在沦陷区实施的社会教育述论,《东北史地》2009年第2期116. 河北省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保护的现状、问题与策略,《衡水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117. 试论洋务派教师聘任的思想,《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2期118. 中国师範教育历史的回顾与思考,《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119.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学科教育史断想——《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发展史》序,载刘毅玮着:《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发展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120. 开创教育历史新风气的一代教育家,《河北师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3期121.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学校管理思想,《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2期122. 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史刍议,《衡水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123. 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二作者)124. 明清之际实学教育家颜元与河北漳南书院,《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125. 清代保定莲池书院的办学经费及其效益初探,《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126. 中外教育比较史研究偶思——评王小丁博士《中美教育关係研究》(1840-1927),载王小丁着:《中美教育关係史(1840-1927)》“序”,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127. 卢作孚教育思想述评,《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128. 近代教育家陈子褒的女子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述评,《南阳师範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129. 试论日本侵华时期沦陷区的基础教育,收入《教育史研究:观念、视野与方法——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贺国庆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130. 河北省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21期131. 颜元教育思想的现代性探微,《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年第11期132. 杨贤江的心理卫生教育理论述评,《教育探索》2009年第11期133. 现代实业家卢作孚早期的人生历程,《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第12期134.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教学思想述评,《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34期135. 论保定莲池书院的课程与教学,《河北师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年第12期136. 中国近代教育家俞子夷论教师 ,贺国庆主编,《滕大春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河北教育出版,2009年12月版137. 吴汝纶在保定莲池书院的事业与思想探析,《河北师範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138.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课程与教材观初探,《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139.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教育研究风格初探,《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40.“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陈鹤琴家庭儿童教育思想探微,林炎旦主编《教育哲学与历史——两岸高等教育革新与发展》,(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10年1月版141. 近代教育家梁啓超的师範教育思想探析,《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142. 唐代河北书院考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143. 山东现代教育史的黑暗一页——抗战时期山东沦陷区奴化教育述论,《衡水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144.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奴化教育,《临沂师範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145. 试论近代教育家吴汝纶的事业与思想——以主持保定莲池书院为中心的考察,《华东师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2期146. 武士教育传统对日本教育近代化的影响——兼与中国儒士教育比较,《瀋阳师範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147. 清代保定莲池书院与科举制度,《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48. 宋代河北书院述论,《河北科技师範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二作者)149. 构建科学与艺术的和谐之美——王启成着《科学艺术结合构建人的和谐》评介,《衡水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50. 卢作孚在成都通俗教育馆的民众教育实验探析,《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年第3期(第二作者)151. 现代实业家卢作孚的教育救国梦——早期教育活动探析,《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4期152. 保定莲池书院教学活动的若干问题探讨,《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153. 近代洋务工业教育特点分析,《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二作者)154. 试论新文化运动前期职业教育思潮的兴起,《河北师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55. 日本侵华时期沦陷区的专门教育述评,《东北史地》2010年第5期156. 明清时期重庆科举考试述论,《教育与考试》2010年第5期157. 明代保定书院述论,《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158. 精英、政府、大众: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第6期(第二作者)159.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教育经济思想述论,《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160. 论教会大学农业教育形成的原因,《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7期161. 创造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奇蹟的西南联合大学:理念、措施及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7期162. 清代保定莲池书院课程变革探究,《安庆师範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163. 清末首任学部尚书荣庆的教育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初探,《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164. 唐宋元历史时期保定书院初探,《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年第11期165. 梅贻琦:融会中西、开放办学的实践者,《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21期 着作类1. 教育大辞典,第10卷(参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 中国近代教育思潮研究(专着),西南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3.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合着),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4. 现代教学艺术新论(主编),西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5. 新中国教育改革史(参编),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6. 中国国小常识教学史(副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该着由当代教育家张焕庭作“序”(发于《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陈培瑞、乔友复先生在《教育书屋》、《教师服务台》发表书评,称之为“可贵的新开拓”,“拓宽中国教育史的研究领域”,均予以极佳的评价 。7. 先秦教育论着选(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8. 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近代卷),(参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9. 中国教会教育史(专着),西南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10. 中国学校教材史(专着),西南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11. 中国西南古代教育史(专着),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2. 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参编),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13. “西南师範大学校庆50周年,院系丛书”教育科学学院(参编),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4. 香港与重庆教师教育工作者学术交流文集(副主编),香港教育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5. 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合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6. 于右任在重庆(参编),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17. 日本侵华教育史(合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8. 四川教育质量目标建构(专着),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9. 走进西南——西南民族教育考察(副主编),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 历史的轨迹——中国国小教育发展史(专着),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1.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专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2. 不朽的革命人生,辉煌的教育成就――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的理论与实践(合着,第一作者),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4月版,《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2期发表《杨贤江教育思想新探——评〈不朽的革命人生 辉煌的教育成就〉》一文,给予高度评价 。23. 直面血与火——国际殖民主义教育文化论集(副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24. 重庆教育史(三卷本共150万字),为全书副总主编,独立完成撰稿“重庆教育史”第一卷“从古代至清末的重庆教育”,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河北师範大学学报》(教科版)2007年第6期发表《地方教育学苑中的一朵奇葩——〈重庆教育史(第一卷)〉评价》一文,作了推荐与肯定 。25. 《中国国小教育史》,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河北师範大学学报》(教科版)2007年第3期刊载《学科教育研究的一部拓荒之作——〈中国国小教育史〉评介》,对着作加以介绍,并认为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26. 《教育开发西南——卢作孚的事业与思想》(合着,第一作者),重庆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着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家炎作“序”,并刊登于《博览群书》2006年11期,鼎立推荐;西南大学文史学家刘重来教授在《中华读书报》2007年1月31日“书评周刊·社科版”加以介绍;《卢作孚研究》,2007年第1期又发表刘教授“卢作孚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的重大成果”一文,认为“作者以教育史专家的独到视野和厚重的学术功底使卢作孚思想与实践研究升华到新的高度”;同年4月,《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发表《卢作孚的教育事业与思想》,对着作加以导读,并给予讚赏 。27. 《血与火的民族抗争——日本侵华时期沦陷区奴化教育史纲》(合着,第一作者),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8. (重庆教育史——从巴国到清代研究书系)《重庆的学校》(专着),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29. (重庆教育史——从巴国到清代研究书系)《重庆的科举》(专着),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30. (重庆教育史——从巴国到清代研究书系)《重庆的书院》(合着,第一作者),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31. (重庆教育史——从巴国到清代研究书系)《重庆的教育家与教育人物》(专着),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32.《和谐西部论坛》(副主编)《和谐西部论坛》编委会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33.《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 。34.《杨贤江教育学——一位现代教育家的事业与思想研究》(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35.《名胜之巨擘,文化之源泉——保定莲池书院研究》(合着,第一作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36.“当代中国重大问题史系列研究丛书”《教育科研问题研究》(合着,第一作者),大象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科研项目1. 日本侵华教育史,子课题主持人,国家教委重点课题2. 四川教育质量目标研究,主持人,四川省教委重点课题3. 教学艺术论,主持人,重庆市科委重点项目4.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主研,国家教委重点课题,中华社科基金项目5. 新中国教育改革史,主研,国家教委课题6. 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主研,国家教委重点项目7. 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主研,国家教委重点项目8. 中国地方教育史——重庆教育史,主研,国家教委重点项目9.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现代化进程与文化变异的研究,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 西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类型及其相应政策制定研究,子课题主持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1. 重庆抗战教育历史资源的开发研究,主持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度社科规划一般项目 。12. “当代中国重大教育问题史研究”子课题“教育科研问题研究”,子课题主持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3. 杨贤江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活动研究,主持人,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项目14. “中国教师史研究”之子课题“清代后期教师史研究”,主持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5. 中国学校教材史,主持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6. 日本侵华时期关内沦陷区奴化教育研究,主持人,河北省社科规划2005年度项目17. 保定莲池书院研究——兼论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主持人,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7年度研究项目18. 中国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事业与思想研究,主持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19. 河北省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研究,主持人,200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 河北古代的书院及其近代改制研究,主持人,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8年度项目21. 中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史研究, 主持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规划基金项目22. 保定书院史研究,主持人,2009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获奖1.1984年被评为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1983-1984学年三好学生,获二等奖学金2.1991年6月被评为浙江省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3.1990年10月荣获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1989-1990学年光华单项奖学金4.1991年10月荣获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1990-1991学年光华二等奖学金5.1995年10月被评为西南师範大学(现西南大学)1993至1995年校优秀教师6.1996年5月获西南师範大学(现西南大学)第二届青年成才奖励基金提名奖7.2000年1月被评为西南师範大学(现西南大学)科学技术协会1995-1999年先进科技工作者8.2000年9月被评为西南师範大学(现西南大学)1998-2000年度优秀教师9.2002年9月被评为西南师範大学(现西南大学)2000-2002年度优秀教师10.中国近代教育思潮引论,独立,1994年获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11.现代教学艺术新论,主持,1996年获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重庆市科委中青年专家套用研究奖三等奖12.中国教育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主研,1996年获西南师範大学(现西南大学)优教成果一等奖13.传教士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独立,1996年获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14.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主研,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6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5.中国教育史研究——中国教会教育史、中国学校教材史、中国西南教育史,独立,1999年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图书奖16.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参编,1999年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7.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参编,2001年获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8.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主研,2003年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中国教育史,2002年获重庆市普通高校重点建设课程,负责人 。20.《历史的轨迹——中国国小教育发展史》,独立,2004年获河北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1.《日本侵华教育史》,主研,2006年获辽宁省2003-200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2.《不朽的革命人生 辉煌的教育成就——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的理论与实践》,主持,2007年获保定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分会第三届优秀成果一等奖 23.《教育开发西南-卢作孚的事业与思想》,主持,2008年获河北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4.《重庆教育史》(三卷本之第二总主编,第一卷独立专着),主持人之一,2009年获重庆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5.《血与火的民族抗争——日本侵华时期沦陷区奴化教育史纲》,主持,2009年获保定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