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料( 三 )


植物染料

文章插图
宝宝装植物文化远在周朝开始就有历史记载,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 。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 。从大自然中萃取矿物与植物等染料,将青、黄、赤、白、黑称之为五色,再将五色混合后攫取其它的颜色 。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亦是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断提高 。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染人"来"掌染草",管理染色生产 。染出的颜色也不断增加 。到汉代,染色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 。古代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间色(多次色)”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 。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的是马蓝 。赤色,中国古代将原色的红称为赤色,而称橙红色为红色 。中国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铁矿粉末,后来有用硃砂(硫化汞) 。用它们染色,牢度较差 。周代开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 。汉代起,大规模种植茜草 。黄色,早期主要用栀子 。栀子的果实中含有"藏花酸"的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 。南北朝以后,黄色染料又有地黄、槐树花、黄檗、姜黄、柘黄等 。用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色,在烛光下呈现赭红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来便成为皇帝的服色 。宋代以后皇帝专用的黄袍,既由此演变而来 。黑色,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栎实、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栗壳、莲子壳、鼠尾叶、乌柏叶等 。中国自周朝开始採用,直至近代,才为硫化黑等染料所代替 。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后,再经过套染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间色 。随着染色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中国古代用植物染料染出的纺织品颜色也不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染料套用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乾隆时,有人这样描绘上海的染坊:"染工有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 ;有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有漂坊,染黄糙为白;有杂色坊,染黄、绿、黑、紫、虾、青、佛面金等" 。此外,比较複杂的印花技术也有了发展 。至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中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 。主要价值植物染料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植物染料被重新重视,国内研究者日益增多,近来国内已经有企业将此研究用于纺织品、服装 。家纺领域,产品即将在市场与消费者见面 。如此周而复始进行着自然循环,它具有再生性 。植物染料是直接取自于大自然,它本身结构的形成完全是自然生长的结果,其间不会涉及任何化学原料,对人体没有化学损害 。而且植物染料所採用的植物原料,均是经过严格的筛选,不仅无毒无害,而且有的还具有医疗和保健作用 。另外,植物染料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色素的提取过程,会留下一定量的残渣,这些物质本身是植物的组成部分,将其经过一定的处理,可作为优质的肥料 。由此看来,植物染料从生态染料标準这一角度上讲,是具有合成染料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它受人们的追捧便容易理解了 。按此推理,植物染料在生态纺织品的生产加工上,应赶上乃至超过化学合成染料 。但是根据现阶段技术水平和资源状况,现实情况与植物染料的应有地位,尚有相当的距离 。植物染料虽然生态性能非常优异,但现阶段还存在着其它的一系列致命弱点 。归纳起来有:1、植物染料成批生产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植物色素在植物中含量非常低,造成植物染料的成本非常昂贵 。植物染料一般是从花草、果叶等再生快的植物部位或可快速种植的植物中提取 。2、植物染料的染色和使用性能不理想,这些表现可选择的颜色品种少其互相拼色性差,不能按任意指定颜色进行染色加工染色工艺複杂,上染率低 。植物染料要拓展竞争力,就必须克服其现有的致命弱点,从科学发展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至少是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些问题 。针对植物染料的批量生产能力差和色泽品种比较缺乏这一弱点,其实採用生物转基因技术可以相当程度地解决这一难题,当前生物技术已相当发达,相信将来人类能有能力培养出植物染料快速生长基因,再通过植物栽培,形成所谓专业化“植物工厂”批量地生产出多品种自植物染料 。应该说植物染料中的相当多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人的因素加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