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官员 李德林

李德林(隋朝官员)【隋朝官员 李德林】李德林(532~592年),字公辅,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 。隋朝开国元勛、史学家,唐朝宗正卿李百药之父 。
出身赵郡李氏汉中房,博览群书,善于属文,幼称神童,孝闻天下 。举秀才出身,初仕北齐,累拜中书侍郎,掌管机密 。北周灭齐后,周武帝以为内史上士,负责诏令文书,礼遇有加 。后来,辅佐隋文帝即位,拜内史令,策划平陈方略,封柱国,封安平郡公 。
开皇十一年,去世,时年六十一,追赠大将军、廉州刺史,谥号为文 。着有文集八十卷和《齐史》 。
基本介绍本名:李德林
字号:公辅
所处时代:西魏废帝中兴元年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博陵安平
出生时间:530
去世时间:590
主要成就:辅佐杨坚建隋
人物经历北魏孝武太昌元年出生,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 。善属文,辞核而理畅 。北齐天保中,举秀才 。累官通直散骑侍郎,典机密 。北周武帝克齐,授内史上士,颇为礼遇 。后佐隋文帝赞定大计,及即位,授内史令 。赞画平陈之策,授柱国,封安平郡公 。开皇十一年,被人所谮,贬为湖州刺史,再贬为怀州刺史 。年余卒,谥号为文 。所撰文集八十卷,遭乱多亡失,仅存五十卷 。(《隋书·志》及《两唐书·志》均作十卷 。) 。北齐时,修撰《齐史》二十七卷 。入隋后,又奉诏续修《齐史》未成,后其子李百药续成之 。史籍记载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也 。祖寿,湖州户曹从事 。父敬族,历太学博士、镇远将军 。魏孝静帝时 ,命当世通人正定文籍,以为内校书,别在直閤省 。德林幼聪敏,年数岁,诵左思《蜀都赋》,十余日便度 。高隆之见而嗟叹,遍告朝士,云:“若假其年,必为天下伟器 。”邺京人士多就宅观之月余,日中车马不绝 。年十五,诵五经及古今文集,日数千言 。俄而,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 。善于属文,辞核而理畅 。魏收尝对高隆之谓其父曰:“贤子文笔终当继温子升 。”隆之大笑曰:“魏常侍殊已嫉贤,何不近比老彭,乃远求温子!”年十六,遭父艰,自驾灵舆,返葬故里 。时正严冬,单衰跣足,州里人物由是敬慕之 。博陵豪族有崔谌者,僕射之兄 。因休假还乡,车服甚盛 。将从其宅诣德林赴吊,相去十余里,从者数十骑,稍稍减留 。比至德林门,才余五骑,云不得令李生怪人熏灼 。德林居贫瘠感轲,母氏多疾,方留心典籍,无复宦情 。其后,母病稍愈,逼令仕进 。任城王高湝为定州刺史,重其才,召入州馆 。朝夕同游,殆均师友,不为君民礼数 。尝语德林云:“窃闻蔽贤蒙显戮 。久令君沈滞,吾独得润身,朝廷纵不见尤,亦惧明灵所谴 。”于是举秀才入邺,于时天保八年也 。王因遗尚书令杨遵彦书云:“燕赵固多奇士,此言诚不为谬 。今岁所贡秀才李德林者,文章学识,固不待言,观其风神器宇,终为栋樑之用 。至如经国大体,是贾生、晁错之俦;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 。今虽唐虞君世,俊乂盈朝,然修大厦者,岂厌夫良材之积也?吾尝见孔文举《荐禰衡表》云:‘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以正平比夫大禹,常谓拟谕非伦 。今以德林言之,便觉前言非大 。”遵彦即命德林制《让尚书令表》,援笔立成,不加治点 。因大相赏异,以示吏部郎中陆昂 。昂云:“已大见其文笔,浩浩如长河东注 。比来所见,后生製作,乃涓浍之流耳 。”昂仍命其子乂与德林周旋,戒之曰:“汝每事宜师此人,以为模楷 。”时遵彦铨衡,深慎选举,秀才擢第,罕有甲科 。德林射策五条,考皆为上,授殿中将军 。既是西省散员,非其所好,又以天保季世,乃谢病还乡,阖门守道 。乾明初,遵彦奏追德林入议曹 。皇建初,下诏搜扬人物,复追赴晋阳 。撰《春思赋》一篇,代称典丽 。是时长广王(高湛)作相,居守在邺 。敕德林还京,与散骑常侍高元海等参掌机密 。王引授丞相府行参军 。未几而王即帝位,授奉朝请,寓直舍人省 。河清中,授员外散骑侍郎,带斋帅,仍别直机密省 。天统初,授给事中,直中书,参掌诏诰,寻迁中书舍人 。武平初,加通直散骑侍郎 。又敕与中书侍郎宋士素、副侍中赵彦深别典机密 。寻丁母艰去职,勺饮不入口五日 。因发热病,遍体生疮,而哀泣不绝 。诸士友陆骞、宋士素,名医张子彦等,为合汤药 。德林不肯进,遍体洪肿,数日间,一时顿差,身力平复 。诸人皆云孝感所致 。太常博士巴叔仁表上其事,朝廷嘉之 。才满百日,夺情起复,德林以羸病属疾,请急罢归 。魏收与阳休之论《齐书》起元事,敕集百司会议 。收与德林书曰:“前者议文,总诸事意,小如混漫,难可领解 。今便随事条列,幸为留怀,细加推逐 。凡言或者,皆是敌人之议 。既闻人说,因而探论耳 。”德林复书曰:“即位之元,《春秋》常义 。谨按鲁君息姑不称即位,亦有元年,非独即位得称元年也 。议云受终之元,《尚书》之古典 。谨按《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伐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论者或以舜、禹受终,是为天子 。然则周公以臣礼而死,此亦称元,非独受终为帝也 。蒙示议文,扶病省览,荒情迷识,暂得发蒙 。当世君子,必无横议,唯应阁笔赞成而已 。辄谓前二条有益于议,仰见议中不录,谨以写呈 。”收重遗书曰:“惠示二事,感佩殊深 。以鲁公诸侯之事,昨小为疑 。息姑不书即位,舜、禹亦不言即位 。息姑虽摄,尚得书元,舜、禹之摄称元,理也 。周公居摄,乃云一年救乱,似不称元 。自无《大传》,不得寻讨 。一之与元,其事何别?更有所见,幸请论之 。”德林答曰:摄之与相,其义一也 。故周公摄政,孔子曰“周公相成王”;魏武相汉,曹植曰“如虞翼唐” 。或云高祖身未居摄,灼然非理 。摄者专赏罚之名,古今事殊,不可以体为断 。陆机见舜肆类上帝,班瑞群后,便云舜有天下,须格于文祖也,欲使晋之三主异于舜摄 。窃以为舜若尧死,狱讼不归,便是夏朝之益,何得不须格于文祖也?若使用王者之礼,便曰即真,则周公负扆朝诸侯,霍光行周公之事,皆真帝乎?斯不然矣 。必知高祖与舜摄不殊,不得从士衡之谬 。或以为书元年者,当时实录,非追书也 。大齐之兴,实由武帝,谦匿受命,岂直史也?比观论者闻追举受命之元,多有河汉,但言追数受命之岁,情或安之 。似所怖者元字耳,事类朝三,是许其一年,不许其元年也 。案《易》“黄裳元吉”,郑玄注云:“如舜试天子,周公摄政 。”是以试摄不殊 。《大传》虽无元字,一之与元,无异义矣 。《春秋》不言一年一月者,欲使人君体元以居正,盖史之婉辞,非一与元别也 。汉献帝死,刘备自尊崇 。陈寿蜀人,以魏为汉贼 。宁肯蜀主未立,已云魏武受命乎?士衡自尊本国,诚如高议,欲使三方鼎峙,同为霸名 。习氏《汉晋春秋》,意在是也 。至司马炎兼併,许其帝号 。魏之君臣,吴人并以为戮贼,亦宁肯当涂之世,云晋有受命之徵?史者,编年也,故鲁号《纪年》 。墨子又云,吾见《百国春秋》 。史又有无事而书年者,是重年验也 。若欲高祖事事谦沖,即须号令皆推魏氏 。便是编魏年,纪魏事,此即魏末功臣之传,岂复皇朝帝纪者也 。陆机称纪元立断,或以正始,或以嘉平 。束皙议云,赤雀白鱼之事 。恐晋朝之议,是并论受命之元,非止代终之断也 。公议云陆机不议元者,是所未喻,愿更思之 。陆机以刊木着于《虞书》,龛黎见于商典,以蔽晋朝正始、嘉平之议,斯又谬矣 。唯可二代相涉,两史并书,必不得以后朝创业之迹,断入前史 。若然,则世宗、高祖皆天保以前,唯入魏氏列传,不作齐朝帝纪,可乎?此既不可,彼复何证!是时中书侍郎杜台卿上《世祖武成皇帝颂》,齐主以为未尽善,令和士开以颂示德林 。宣旨云:“台卿此文,未当朕意 。以卿有大才,须叙盛德,即宜速作,急进本也 。”德林乃上颂十六章并序,文多不载 。武成览颂善之,赐名马一匹 。三年,祖孝徵入为侍中,尚书左僕射赵彦深出为兖州刺史 。朝士有先为孝徵所待遇者,间德林,云是彦深党与,不可仍掌机密 。孝徵曰:“德林久滞绛衣,我常恨彦深待贤未足 。内省文翰,方以委之 。寻当有佳处分,不宜妄说 。”寻除中书侍郎,仍诏修国史 。齐主留情文雅,召入文林馆 。又令与黄门侍郎颜之推二人同判文林馆事 。五年,敕令与黄门侍郎李孝贞、中书侍郎李若别掌宣传 。寻除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 。隆化中,假仪同三司 。承光中,授仪同三司 。及周武帝克齐,入邺之日,敕小司马唐道和就宅宣旨慰喻,云:“平齐之利,唯在于尔 。朕本畏尔逐齐王东走 。今闻犹在,大以慰怀,宜即入相见 。”道和引之入内,遣内史字文昂访问齐朝风俗政教、人物善恶,即留内省,三宿乃归 。仍遣从驾至长安,授内史上士 。自此以后,诏诰格式,及用山东人物,一以委之 。武帝尝于云阳宫作鲜卑语谓群臣云:“我常日唯闻李德林名,及见其与齐朝作诏书移檄,我正谓其是天上人 。岂言今日得其驱使,复为我作文书,极为大异 。”神武公纥豆陵毅答曰:“臣闻明王圣主,得骐驎凤凰为瑞,是圣德所感,非力能致之 。瑞物虽来,不堪使用 。如李德林来受驱策,亦陛下圣德感致,有大才用,无所不堪,胜于骐驎凤凰远矣 。”武帝大笑曰:“诚如公言 。”宣政末,授御正下大夫 。大象初,赐爵成安县男 。宣帝大渐,属高祖初受顾命 。邗国公杨惠谓德林曰:“朝廷赐令总文武事,经国任重,非群才辅佐,无以克成大业 。今欲与公共事,必不得辞 。”德林闻之甚喜,乃答云:“德林虽庸芃,微诚亦有所在 。若曲相提奖,必望以死奉公 。”高祖大悦,即召与语 。刘昉、郑译初矫诏召高祖受顾命辅少主,总知内外兵马事 。诸卫既奉敕,并受高祖节度 。郑译、刘昉议,欲授高祖冢宰,郑译自摄大司马,刘昉又求小冢宰 。高祖私问德林曰:“欲何以见处?”德林云:“即宜作大丞相、假黄钺、都督内外诸军事 。不尔,无以压众心 。”及发丧,便即依此 。以译为相府长史,带内史上大夫,昉但为丞相府司马 。译、昉由是不平 。以德林为丞相府属,加仪同大将军 。未几而三方构乱,指授兵略,皆与之参详 。军书羽檄,朝夕填委,一日之中,动逾百数 。或机速竞发,口授数人,文意百端,不加治点 。郧公韦孝宽为东道元帅,师次永桥,为沁水泛长,兵未得度 。长史李询上密启云:“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并受尉迟迥饷金,军中慅慅,人情大异 。”高祖得询启,深以为忧,与郑译议,欲代此三人 。德林独进计云:“公与诸将,并是国家贵臣 。未相伏驭,今以挟令之威,使得之耳 。安知后所遣者,能尽腹心,前所遣人,独致乖异?又取金之事,虚实难明,即令换易,彼将惧罪,恐其逃逸,便须禁锢 。然则郧公以下,必有惊疑之意 。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如愚所见,但遣公一腹心,明于智略,为诸将旧来所信服者,速至军所,使观其情伪 。纵有异志,必不敢动 。”丞相大悟曰:“若公不发此言,几败大事 。”即令高熲驰驿往军所,为诸将节度,竟成大功 。凡厥谋谟,多此类也 。进授丞相府从事内郎 。禅代之际,其相国总百揆、九锡殊礼诏策笺表玺书,皆德林之辞也 。高祖登阼之日,授内史令 。初,将受禅,虞庆则劝高祖尽灭宇文氏,高熲、杨惠亦依违从之 。唯德林固争,以为不可 。高祖作色怒云:“君读书人,不足平章此事 。”于是遂尽诛之 。自是品位不加,出于高、虞之下,唯依班例授上仪同,进爵为子 。开皇元年,敕令与太尉任国公于翼、高熲等同修律令 。事讫奏闻,别赐九环金带一腰,骏马一匹,赏损益之多也 。格令班后,苏威每欲改易事条 。德林以为格式已颁,义须画一,纵令小有踳驳,非过蠹政害民者,不可数有改张 。威又奏置五百家乡正,即令理民间辞讼 。德林以为本废乡官判事,为其里闾亲戚,剖断不平,今令乡正专治五百家,恐为害更甚 。且今时吏部,总选人物,天下不过数百县,于六七百万户内,诠简数百县令,犹不能称其才,乃欲于一乡之内,选一人能治五百家者,必恐难得 。又即时要荒小县,有不至五百家者,复不可令两县共管一乡 。敕令内外群官,就东宫会议 。自皇太子以下,多从德林议 。苏威又言废郡,德林语之云:“修令时,公何不论废郡为便?今令才出,其可改乎!”然高熲同威之议,称德林狠戾,多所固势 。由是高祖尽依威议 。五年,敕令撰录作相时文翰,勒成五卷,谓之《霸朝杂集》 。序其事曰:窃以阳乌垂曜,微藿倾心,神龙腾举,飞云触石 。圣人在上,幽显冥符,故称比屋可封,万物斯睹 。臣皇基草创,便豫驱驰,遂得参可封之民,为万物之一,其为嘉庆,固以多也 。若夫帝臣王佐,应运挺生,接踵于朝,谅有之矣 。而班尔之妙,曲木变容,朱蓝所染,素丝改色 。二十二臣,功成尽美;二十八将,效力于时 。种德积善,岂皆比于稷、契,计功称伐,非悉类于耿、贾 。书契已还,立言立事,质非殆庶,何世无之 。盖上稟睿后,旁资群杰,牧商鄙贱,屠钓幽微,化为侯王,皆由此也 。有教无类,童子羞于霸功;见德思齐,狂夫成于圣业 。治世多士,亦因此焉 。烟雾可依,腾蛇与蛟龙俱远;栖息有所,苍蝇同骐骥之速 。因人成事,其功不难 。自此而谈,虽非上智,事受命之主,委质为臣,遇高世之才,连官接席,皆可以翊亮天地,流名钟鼎,何必苍颉造书,伊尹制命,公旦操笔,老聃为史,方可叙帝王之事,谈人鬼之谋乎?至若臣者,本惭宾实,非勛非德,厕轩冕之流,无学无才,处艺文之职 。若不逢休运,非遇天恩,光大含弘,博约文礼,万官百辟,才悉兼人,收拙里闾,退仕乡邑,不种东陵之瓜,岂过南阳之掾,安得出入阊阖之阃,趋走太微之庭,履天子之阶,侍圣皇之侧,枢机帷幄,沾及荣宠者也!昔岁木行将季,谅闇在辰,火运肇兴,群官总己 。有周典八柄之所,大隋纳百揆之日,两朝文翰,臣兼掌之 。时溥天之下,三方构乱,军国多务,朝夕填委 。簿领纷纭,羽书交错,或速均发弩,或事大滔天,或日有万几,或几有万事 。皇帝内明外顺,经营区宇,吐无穷之术,运不测之神,幽赞两仪,财成万类 。咨谋台阁,晓喻公卿,训率土之滨,责反常之贼 。三军奉律,战胜攻取之方;万国承风,安上治民之道 。让受终之礼,报群臣之令,有宪章古昔者矣,有随事作故者矣 。千变万化,譬彼悬河;寸阴尺日,不弃光景 。大则天壤不遗,小则毫毛无失 。远寻三古,未闻者尽闻;逖听百王,未见者皆见 。发言吐论,即成文章,臣染翰操牍,书记而已 。昔放勛之化,老人睹而未知;孔丘之言,弟子闻而不达 。愚情稟圣,多必乖舛 。加以奏阁趋墀,盈怀满袖,手披目阅,堆案积几 。心无别虑,笔不暂停,或毕景忘餐,或连宵不寐,以勤补拙,不遑自处 。其有词理疏谬,遗漏阙疑,皆天旨训诱,神笔改定 。运筹建策,通幽达冥,从命者获安,违命者悉祸 。悬测万里,指期来事,常如目见,固乃神知 。变大乱而致大平,易可诛而为淳粹,化成道洽,其在人文,尽出圣怀,用成典诰,并非臣意所能至此 。伯禹矢谟,成汤陈誓,汉光数行之札,魏武《接要》之书,济时拯物,无以加也 。属神器大宝,将迁明德,天道人心,同谟归往 。周静南面,每诏褒扬,在位诸公,各陈本志,玺书表奏,群情赐委 。臣寰海之内,忝曰一民,乐推之心,切于黎献,欣然从命,辄不敢辞 。比夫潘勖之册魏王,阮籍之劝晋后,道高前世,才谢往人,内手扪心,夙宵惭惕 。檄书露板,及以诸文,有臣所作之,有臣润色之 。唯是愚思,非奏定者,虽词乖黼藻,而理归霸德,文有可忽,事不可遗 。前奉敕旨,集纳麓已还,至于受命文笔,当时制述,条目甚多,今日收撰,略为五捲云尔 。高祖省读讫,明旦谓德林曰:“自古帝王之兴,必有异人辅佐 。我昨读《霸朝集》,方知感应之理 。昨宵恨夜长,不能早见公面 。必令公贵与国始终 。”于是追赠其父恆州刺史 。未几,上曰:“我本意欲深荣之 。”复赠定州刺史、安平县公,謚曰孝,以德林袭焉 。德林既少有才名,重以贵显,凡制文章,动行于世 。或有不知者,谓为古人焉 。德林以梁士彦及元谐之徒频有逆意,大江之南,抗衡上国 。乃着《天命论》上之,其辞曰:粤若邃古,玄黄肇辟,帝王神器,历数有归 。生其德者天,应其时者命,确乎不变,非人力所能为也 。龙图鸟篆,号謚遗蹟,疑而难信,缺而未详者,靡得而明焉 。其在典文,焕乎缃素,钦明至德,莫盛于唐、虞,贻谋长世,莫过于文、武 。大隋神功积于文王,天命显于唐叔 。昔邑姜方娠,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而蕃育其子孙 。”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 。成王灭唐而封太叔 。又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 。”《易》曰:“崇高富贵,莫大于帝王 。”《老子》谓:“域内四大,王居一焉 。”此则名虞与唐,美兼二圣,将令其后必大,终致唐、虞之美,蕃育子孙,用享无穷之祚 。逮皇家建国,初号大兴,箕子必大之言,于兹乃验 。天之眷命,悬属圣朝,重耳区区,岂足云也!有娀玄鸟,商以兴焉;姜嫄巨迹,周以兴焉;邑姜梦帝,隋以兴焉 。古今三代,灵命如一,本枝种德,奕叶丕基 。佐高帝而灭楚,立宣皇以定汉 。东京太尉,关西孔子,生感遗鳣之集,殁降巨鸟之奇,累仁积善,大申休命 。太祖挺生,庇民匡主,立殊勛于魏室,建盛业于周朝 。启翼轸之国,肇炎精之纪,爰受厥命,陟配彼天 。皇帝载诞之初,神光满室,具兴王之表,韫大圣之能 。或气或云,廕映于廊庙;如天如日,临照于轩冕 。内明外顺,自险获安,岂非万福扶持,百禄攸集 。有周之末,朝野骚然,降志执均,镇卫宗社 。明神飨其德,上帝付其民,诛奸逆于九重,行神化于四海 。于斯时也,尉迥据有齐累世之都,乘新国易乱之俗,驱驰蛇豕,连合纵横,地乃九州陷三,民则十分拥六 。王谦乘连率之威,凭全蜀之险,兴兵举众,震荡江山,鸩毒巴、庸,蚕食秦、楚 。此二虏也,穷凶极逆,非欲割鸿沟之地,闭剑阁之门,皆将长戟强弩,睥睨宸极 。从漳河而达负海,连岱岳而距华阳,迫胁荆蛮,吐纳江汉 。佐斗嫁祸,纷若猬毛;曝骨履肠,间不容砺 。尔乃奉殪戎之命,运先天之略,不出户庭,推毂分阃,一麾以定三方,数旬而清万国 。蕩涤天壤之速,规摹指画之神,造化以来,弗之闻也 。光熙前绪,罔有不服,烟云改色,钟石变音,三灵顾望,万物影响 。木运告尽,褰裳克让,天曆在躬,推而弗有 。百辟庶尹,四方岳牧,稽图谶之文,顺亿兆之请,披肝沥胆,昼歌夜吟,方屈箕颍之高,式允幽明之愿 。基命宥密,如恆如升,推帝居歆,创业垂统 。殊徽号,改服色,建都邑,叙彝伦,薄赋轻徭,慎刑恤狱,除繁苛之政,兴清静之风,去无用之官,省相监之职 。奇才间出,盛德无隐,星精云气,共趋走于阶墀,山神海灵,鹹燮理于台阁 。东渐日谷,西被月川,教暨北溟之表,声加南海之外 。悠悠沙漠,区域万里,蠢蠢百蛮,莫之与竞 。五帝所不化,三王所未宾,屈膝顿颡,尽为臣妾 。殊方异类,书契不传,梯山越海,贡琛奉贽,欣欣如也 。巢居穴处,化以宫室;不火不粒,训以庖厨 。礼乐合天地之同,律吕节寒暑之候,製作详垂衣之后,淳粹得神农之前 。遨游文雅之场,出入杳冥之极,合神谟鬼,通幽洞微 。群物岁成,含生日用,饮和气以自得,沐玄泽而不知也 。丹雀为使,玄龟载书,甘露自天,醴泉出地 。神禽异兽,珍木奇草,望风观海,应化归风 。备休祥于图牒,罄幽遐而戾止 。犹且父天子民,兢兢翼翼,至矣大矣,七十四帝,曷可同年而语哉!若夫天下之重,不可妄据,故唐之许由,夏之伯益,怀道立事,人授而弗可也 。轩初四帝,周余六王,藉世因基,自取而不得也 。孟轲称仲尼之德过于尧、舜,着述成帝者之事,弟子备王佐之才,黑不代苍,泣麟叹凤,栖栖汲汲,虽圣达而莫许也 。蚩尤则黄帝抗衡,共工则黑帝勍敌,项羽诛秦摧汉,宰割神州,角逐争驱,尽威力而无就也 。其余欻起妖妄,曾何足数!贼子逆臣,所以为乱,皆由不识天道,不悟人谋,牵逐鹿之邪说,谓飞凫而为鼎 。若使四凶争八元之诚,三监同九臣之志,韩信、彭越深明帝子之符,孙述、隗嚣妙识真人之出,尉迥同讴歌之类,王谦比狱讼之民,福禄蝉联,胡可穷也!而违天逆物,获罪人神 。呜呼!此前事之大戒矣 。诛夷烹醢,历代共尤,僭逆凶邪,时烦狱吏,其可不戒慎哉!盖积恶既成,心自绝于善道,物类相感,理必至于诛戮 。天夺其魄,鬼恶其盈故也 。大帝聪明,群臣正直,耳目滥于率土,赏罚参于国朝,辅助一人,覆育兆庶 。岂有食人之禄,受人之荣,包藏祸心而不歼尽者也?必当执法未处其罪,司命已除其籍 。自古明哲,虑远防微,执一心,持一德,立功坐树,上书削藁,位尊而心逾下,禄厚而志弥约,宠盛思之以惧,道高守之以恭,克念于此,则奸回不至 。事乃畏天,岂惟爱礼,谦光满覆,义在知几,吉凶由人,妖不自作 。众星共极,在天成象 。夙沙则主虽愚蔽,民尽知归;有苗则始为跋扈,终而大服 。汉南诸国,见一面以从殷;河西将军,率五郡以归汉 。故能招信顺之助,保太山之安 。彼陈国者,盗窃江外,民少一郡,地减半州,遇受命之主,逢太平之日,自可献土衔璧,乞同溥天 。乃复养丧家之疹,遵颠覆之轨,趑趄吴越,仍为匪民 。虽时属大道,偃兵舞戚,然国家当混一之运,金陵是殄灭之期,有命不恆,断可知矣 。房风之戮,元龟匪遥;孙皓之侯,守株难得 。迷而未觉,谅可愍焉 。斯故未辩玄天之心,不闻君子之论也 。德林自隋有天下,每赞平陈之计 。八年,车驾幸同州,德林以疾不从 。敕书追之,书后御笔注云:“伐陈事意,宜自随也 。”时高熲因使入京,上语熲曰:“德林若患未堪行,宜自至宅,取其方略 。”高祖以之付晋王广 。后从驾还,在途中,高祖以马鞭南指云:“待平陈讫,会以七宝装严公,使自山东无及之者 。”及陈平,授柱国、郡公,实封八百户,赏物三千段 。晋王广已宣敕讫,有人说高熲曰:“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也 。今乃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且后世观公有若虚行 。”熲入言之,高祖乃止 。初,大象末,高祖以逆人王谦宅赐之,文书已出,至地官府,忽复改赐崔谦 。上语德林曰:“夫人慾得,将与其舅 。于公无形迹,不须争之,可自选一好宅 。若不称意,当为营造,并觅庄店作替 。”德林乃奏取逆人高阿那肱卫国县市店八十塸为王谦宅替 。九年,车驾幸晋阳,店人上表诉称:“地是民物,高氏强夺,于内造舍 。”上命有司料还价直 。遇追苏威自长安至,奏云:“高阿那肱是乱世宰相,以谄媚得幸,枉取民地,造店赁之 。德林诬誷,妄奏自入 。”李圆通、冯世基等又进云:“此店收利如食千户,请计日追赃 。”上因责德林,德林请勘逆人文簿及本换宅之意,上不听,乃悉追店给所住者 。自是益嫌之 。十年,虞庆则等于关东诸道巡省使还,并奏云:“五百家乡正,专理辞讼,不便于民 。党与爱憎,公行货贿 。”上仍令废之 。德林复奏云:“此事臣本以为不可 。然置来始尔,复即停废,政令不一,朝成暮毁,深非帝王设法之义 。臣望陛下若于律令辄欲改张,即以军法从事 。不然者,纷纭未已 。”高祖遂发怒,大诟云:“尔欲将我作王莽邪?”初,德林称父为太尉谘议,以取赠官,李元操与陈茂等阴奏之曰:“德林之父终于校书,妄称谘议 。”上甚衔之 。至是,复庭议忤意,因数之曰:“公为内史,典朕机密,比不可豫计议者,以公不弘耳 。宁自知乎?朕方以孝治天下,恐斯道废阙,故立五教以弘之 。公言孝由天性,何须设教 。然则孔子不当说《孝经》也 。又誷冒取店,妄加父官,朕实忿之而未能发 。今当以一州相遣耳 。”因出为湖州刺史 。德林拜谢曰:“臣不敢复望内史令,请预散参 。待陛下登封告成,一观盛礼,然后收拙丘园,死且不恨 。”上不许,转怀州刺史 。在州逢亢旱,课民掘井溉田,空致劳扰,竟无补益,为考司所贬 。岁余,卒官,时年六十一 。赠大将军、廉州刺史,謚曰文 。及将葬,敕令羽林百人,并鼓吹一部,以给丧事 。赠物三百段,粟千石,祭以太牢 。德林美容仪,善谈吐 。齐天统中,兼中书侍郎,于宾馆受国书 。陈使江总目送之曰:“此即河朔之英灵也 。”器量沉深,时人未能测,唯任城王湝、赵彦深、魏收、陆遝大相钦重,延誉之言,无所不及 。德林少孤,未有字,魏收谓之曰:“识度天才,必至公辅,吾辄以此字卿 。”从官以后,即典机密,性重慎,尝云古人不言温树,何足称也 。少以才学见知,及位望稍高,颇伤自任,争名之徒,更相谮毁,所以运属兴王,功参佐命,十余年间竟不徙级 。所撰文集,勒成八十卷,遭乱亡失,见五十卷行于世 。敕撰《齐史》未成 。子李百药,博涉多才,词藻清赡,是北齐书的作者,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奉诏撰《齐书》,据父旧稿,兼采他书,经十年,成五十卷,后宋朝人为区别萧子显的《南齐书》改为《北齐书》 。孙李安期,在唐高宗时任宰相 。七岁解属文 。李百药被贬至桂州,七岁的安期随父行,途中遇盗贼,欲杀其父,安期跪在地上哭泣哀求,愿以自身代父受刃 。贼被感动了,于是放了他的父亲 。李安期在太宗时任符玺郎、主客员外郎,在高宗时任中书舍人、检校东台侍郎、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汉中房中的李德林、李百药、李安期,祖孙三代,三世掌制诰,权重如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