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马先蒿


甘肃马先蒿

文章插图
甘肃马先蒿【甘肃马先蒿】甘肃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kansuensis)是玄参科马先蒿属的植物 。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四川、西藏、青海、甘肃等地 , 生长于拔1,825米至4,000米的地区 , 常生于有石砾处、草坡或而田埂旁尤多 , 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甘肃马先蒿
拉丁学名:Pedicularis kansuensis Maxim.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管状花目
科:玄参科
属:马先蒿属
种:甘肃马先蒿
分布区域:中国
形态特徵甘肃马先蒿甘肃亚种甘肃变型一年或两年生草本 , 乾时不变黑 , 体多毛 , 高可达40厘米以上 。根垂直向下 , 不变粗 , 或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多少变粗而肉质 , 有时有纺锤形分枝 , 有少数横展侧根 。茎常多条自基部发出 , 中空 , 多少方形 , 草质 , 径达3.5毫米 , 有4条成行之毛 。叶基出者常长久宿存 , 有长柄达25毫米 , 有密毛 , 茎叶柄较短 , 4枚较生 , 叶片长圆形 , 锐头 , 长达3厘米 , 宽14毫米 , 偶有卵形而宽达20毫米以上者 , 羽状全裂 , 裂片约10对 , 披针形 , 长者达14厘米 , 羽状深裂 , 小裂片具少数锯齿 , 齿常有胼胝而反卷 。花序长者达25厘米或更多 , 花轮极多而均疏距 , 多者达20余轮 , 仅顶端者较密;苞片下部者叶状 , 余者亚掌状3裂而有锯齿;萼下有短梗 , 膨大而为亚球形 , 前方不裂 , 膜质 , 主脉明显 , 有5齿 , 齿不等 , 三角形而有锯齿 。花冠长约15毫米 , 其管在基部以上向前膝曲 , 再由于花梗与萼的向前倾弯 , 故全部花冠几置于地平的位置上 , 其长为萼的两倍 , 向上渐扩大 , 至下唇的水平上宽达3-4毫米 , 下唇长于盔 , 裂片圆形 , 中裂较小 , 基部狭缩 , 其两侧与侧裂所组成之缺刻清晰可见 , 盔长约6毫米 , 多少镰状弓曲 , 基部仅稍宽于其他部分 , 中下部有一最狭部分 , 额高凸 , 常有具波状齿的鸡冠状凸起 , 端的下缘尖锐但无凸出的小尖;花丝1对有毛;柱头略伸出 。蒴果斜卵形 , 略自萼中伸出 , 长锐尖头 。花期6-8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1825-4000米草坡和有石砾处 , 而田埂旁尤多 。分布範围为中国特有种 , 产甘肃西南部、青海、四川西部 , 西至西藏昌都专区东部 。主要价值【藏药】吉子玛保:全草治肝炎 , 月经不调等症《青藏药鑒》 。变种甘肃马先蒿白花变型这一变型的不同 , 在于其花完全白色 。产中国甘肃南部与四川西部 , 生于海拔3000-4000米的潮湿山坡上 。甘肃马先蒿雅江亚种这一亚种与前面一亚种之别 , 在于体较高大 , 其果亦较大 , 其最大者长达20毫米 , 一般较小 , 在形状和构造上与甘肃亚种无别 。彭纳蒂氏在描述 P. yargongensis 的时候 , 说它的花丝没有毛 , 而且与岩居马先蒿与罗氏马先蒿相比较 。在我看到巴黎博物馆的模式标本(Soulie 3362)和另一张同种的标本(Soulie 3349)时 , 发现它们的雄蕊前面一对均具毛;1952年我自己在甘孜所采的标本 , 也同样具有一对有毛的雄蕊 。正象李惠林氏所指出的 , 它是与甘肃马先蒿有切近关係的 。彭氏所恃的第二种特徵是苞片不作三裂 , 事实上甘肃亚种中也常常有一部分的苞片不裂 , 而这一亚种里也有时有3裂的苞片出现 。在花丝无毛和苞片的特徵不可靠的情形下 , 这一亚种与甘肃亚种的区别就只有果子较大的一点了 , 这在甘肃亚种中一也是变化很大的 。至于 var. longibracteata , 我同意潘纳尔氏在李惠林书中附注内(313页)的意见 , 把这种变异作为一种表面而不固定的徵候 , 所以把它归併在一起 。甘肃马先蒿青海亚种这一亚种的区别 , 在于其体较低矮 , 高很少超过20厘米 , 基生叶较密 , 其花序较密而常连续 , 虽有时亦间断 , 花管的向前膝屈处略较甘肃亚种中为高 , 而下唇裂片有较明显的凹缺 , 但所有构造的基本格式 , 与甘肃亚种无异 。花期7月 。产中国青海西部 , 西藏北部 。这一亚种错误地被麦克齐莫维奇氏认为堇马先蒿 , 其实那一种根多条而肉质 , 并非单一 , 花管在中部弯曲 , 下唇几无网纹或仅2-3条而极疏 , 萼齿线状披针形而长等点 , 是十分不同的 , 而另一方面却和甘肃马先蒿很相合 。甘肃马先蒿厚毛亚种这一亚种之别 , 在其全身密蒙白色长毛 。产中国西藏东部拉蕯附近 , 生于水渠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