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称 荞麦


植物名称 荞麦

文章插图
荞麦(植物名称)【植物名称 荞麦】荞麦(学名: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别名:甜荞、乌麦、三角麦等;一年生草本 。茎直立,高30-90厘米,上部分枝,绿色或红色,具纵棱,无毛或于一侧沿纵棱具乳头状突起 。叶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5-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沿叶脉具乳头状突起 。
荞麦是短日性作,喜凉爽湿润,不耐高温旱风,畏霜冻 。荞麦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国家也有分布 。
荞麦性甘味凉,有开胃宽肠,下气消积 。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的功效;同时荞麦还可以做麵条、饸饹、凉粉等食品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荞麦
拉丁学名: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别称:甜荞、乌麦、三角麦、花荞、荞子,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蓼目
科:蓼科
亚科:蓼亚科
族:蓼族
属:荞麦属
种:荞麦
栽培历史荞麦最早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非常悠久,种植经验也很丰富 。最早的荞麦实物出土于陕西鹹阳杨家湾四号汉墓中,距今已有2000多年 。另外陕西鹹阳马泉和甘肃武威磨嘴子也分别出土过前汉和后汉时的实物 。关于荞麦起源于中国的说法,除了有实物为证外,在古代的很多书籍也都有记载 。如公元前5世纪的《神农书》中,就有关于荞麦是当时栽培的八谷之一的记载 。后魏《齐民要术》、唐代《食疗本草》和宋代《嘉祜本草》等着作中,对荞麦的栽培技术、食用方法和食疗作用等,已有较详细的记述 。很早的时候就有青藏高原是荞麦故乡的说法,这是因为中国东北、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西南各地区广泛分布着野生荞麦 。青藏高原地区的人们发现了野生荞麦这种植物,并且发现了这种植物还能食用,于是人们就开始尝试着对它进行人工栽培 。在栽培荞麦的过程中,人们慢慢地总结了荞麦的种植经验并广为流传:首先由中国传至蒙古和俄国,而后传至欧洲 。通过对古物的挖掘得知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就种植了荞麦,但是真正开始大範围普及种植的时间是在唐朝 。这个说法的证据有两个,首先《齐民要术.杂说》中有关于荞麦的记载,其中《齐民要术.大小麦第十》提出的“瞿麦”即荞麦,一般认为,《齐民要术.杂说》并非贾思勰所作,而可能出自唐人之手 。所以说荞麦是在唐代开始普及的 。农书中关于荞麦最为确切的记载则首见于《四时纂要》和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这两部书都是唐代出版的 。同时荞麦在这一时期的相关诗文也累累提及 。因此,一般认为荞麦是在唐代开始普及的 。形态特徵一年生草本 。茎直立,高30-90厘米,上部分枝,绿色或红色,具纵棱,无毛或于一侧沿纵棱具乳头状突起 。
植物名称 荞麦

文章插图
荞麦叶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5-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沿叶脉具乳头状突起;下部叶具长叶柄,上部较小近无梗;托叶鞘膜质,短筒状,长约5毫米,顶端偏斜,无缘毛,易破裂脱落 。花序总状或伞房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一侧具小突起;苞片卵形,长约2.5毫米,绿色,边缘膜质,每苞内具3-5花;花梗比苞片长,无关节,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红色,花被片椭圆形,长3-4毫米;雄蕊8,比花被短,花葯淡红色;花柱3,柱头头状 。瘦果卵形,具3锐棱,顶端渐尖,长5-6毫米,暗褐色,无光泽,比宿存花被长 。花期5-9月,果期6-10月 。生长习性生荒地、路边 。荞麦喜凉爽湿润,不耐高温旱风,畏霜冻 。积温1000~1 500℃即可满足其对热量的要求 。种子在土温16℃以上时约4~5天即可发芽;开花结果最适宜温度为26~30℃,当气温在-1℃时花即死亡,-2℃时叶甚至全株死亡 。